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论文_胡卓卓

胡卓卓

(武警广西总队医院护理部 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服务的5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的4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为(29.3±7.0)min,常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为(35.4±8.2)min;同时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诊救治的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获得较好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抢救;出血性休克;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57-02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出血原因多为创伤或疾病并发症,较易引起出血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使得其组织细胞缺血和缺氧,引起灌注不足、脏器代谢障碍和功能损伤,严重患者出现致残和致死[1]。我院对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服务,发现其护理效果较好。现将其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服务的5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的4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干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在(1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7.2)岁,出血原因包括静脉曲张破裂性出血者5例、消化道出血者20例、创伤性出血这27例、产后出血者4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在(17~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6.9)岁,出血原因包括静脉曲张破裂性出血者4例、消化道出血者15例、创伤性出血这20例、产后出血者6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服务。干预组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相关护理风险管理方案:首先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参照有关知识,寻找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分析相关问题,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预防护理风险,如病房停电时如何对患者进行处理,对于护理风险管理有关职责需明确,由专业护理人员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②重新修订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规章:医院护理部应参照有关护理条例,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具有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早前的护理管理制度,提高重要环节护理管理规定;医护人员要改变早前护理服务中的被动护理工作态度,表扬和鼓励主动护理服务的工作人员,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积极性;科室在节假日期间需要做好病房安全检查工作,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如碰到停电或火灾等事件后该怎样进行处理,建立签字制度,在发生特殊时间的情况下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在《特殊护理操作通知书》上签字。③加强护理业务培训: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供自身业务能力;护理人员对于发生出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急诊救治时应做出迅速反应,对患者具体病情以及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做好正确治疗和处理,如密切观察患者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血量达到全身出血量的20%,且舒张压升高,收缩压降低时,医务人员需积极予以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比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处理,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分别采用百分比和(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和t检验。

2.结果

2.1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为(29.3±7.0)min,常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为(35.4±8.2)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40,P=0.0000)。

2.2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临床上对该类疾病患者处理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院前抢救阶段:当患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患者需即刻为患者创造抢救条件,如基础生命支持、骨折固定和初步止血等[2];②送至医院期间的处理:当患者送至医院途中需对患者采取积极处理,如循环或呼吸支持以及止血等;③深入抢救和预防并发症[3]。由于对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均需面对病情变化的风险以及对应护理风险,所以在积极救治过程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加强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强化护理风险识别,针对具体原因进行管理,同时制定积极、合理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临床研究报道,对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如积极评价患者病情变化、有效予以休克复苏、予以止血和补液补血处理等,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4]。

我院对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服务,并与常规护理服务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开始抢救至纠正休克的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综上所述,急诊救治的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获得较好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宫外孕出血性休克50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 46-47.

[2]刘桂娥.综合急救护理措施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 339-340.

论文作者:胡卓卓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论文_胡卓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