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教学“读”出风采论文_罗潇荻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读”出风采论文_罗潇荻

(四川省南部二中 南部 637300)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要让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就是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指出:“中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 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此,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註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化身,是人类的楷模,他们把师德高尚的教师看成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这种影响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个榜样。比如无论在课内、课外教师都可以运用一些已经学过的或非常常用的礼貌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如天气较冷,而教室里开着窗,教师若想关上窗就可以说:“Could I close the window?”,而不要用命令性的语言:“Close the window, please!”。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礼貌用语。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材中,由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我们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3Thisismy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11Whattimedoyougoto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三、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课文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及趣味性,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因素。而针对这些课文内容,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其感知,理解,进而在大脑中稳定下来。同时产生思想感情,形成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我们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归纳中心、演讲故事、要点复述,对作者态度、人物性格、故事内涵展开讨论等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还可以利用与文章有关的材料,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有关数据、相关典故等深刻内涵,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例如,在学习Aswan Dam时.我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讨论:What does the writ—通过启发诱导,热烈讨论,提示了课文的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讲究精神文明的高尚品质。

四、将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直接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英语是最直接最容易引导学生接受国外思想、国外意识形态的学科。新目标英语教材基本上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汲取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摒弃西方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思潮和贪图享受的错误意识,抵制崇洋媚外和防止自由化思想泛滥。旗帜鲜明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防止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各种分裂势力及反社会主义的渗透、破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五、组织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而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因此,组织有效的课外英语兴趣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来这类活动迎合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口语实践的训练,二来同时能使学生英语语言的思维活动得以积极开展,有利于他们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再者单纯的语言教学是乏味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难以持久的,如果能在娱乐中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例如,元旦文艺汇演中,我组织学生排演一个简单话剧《狼来了!》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学生对于话剧中的语言知识一定记忆深刻,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相信此时的学生对这个道理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又如,开展英语的名人名言的学习,把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抄写在黑板的一个角落,每周一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机会。教师还可以按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引导学生挑选一些优秀的诗篇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语言,而且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教师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使学生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作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罗潇荻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读”出风采论文_罗潇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