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与历史的互动
张丛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 青年学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先行作用,是青年学生这一群体与历史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社会矛盾的激化迫使清政府进行教育变革,而教育变革培养了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继续资产阶级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学生继续探索国家出路,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并通过报纸杂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励很多五四爱国运动的参与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旧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步伐。
关键词: 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互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这次会议,希望各国能够归还部分主权及租借地,废除“二十一条”。但是,“公理占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中国的合理要求均遭拒绝,山东的权益也由德国交与日本。消息一经传入国内,全国民众愤恨不已。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1919年5月4日起,以北京为主的各省市学生纷纷罢课,走上街头游街示威,留美、留日学生与国内相呼应,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最终,北洋政府不得不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如果单独看这段历史,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似乎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铜山西崩,洛神东应”,回顾整个历史就会发现,五四爱国运动其实是青年学生与历史互动的必然结果。
一、呼应历史进步之要求
辛丑条约之后,行将就木的清政府意识到自己“大限”已至,为了继续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掩耳盗铃地搞起了“新政”。为了更好地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清政府有计划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他们希望这些留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精通器物技术为自己所用。只可惜“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新式学堂的数量极大地增加,而这些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却是与封建势力水火不容的学生。
而后,她又相继出演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角色。从爱奇艺自制网络剧《在线爱》中的女二号杜若西,到传记电影《画圣》中姿质丰艳的杨贵妃,再到古装喜剧《梦回唐朝》中的武顺,赵多娜的戏路越来越宽,演技也愈发成熟。
1895年,全国仅有新学堂19 所,到了1904年激增至4 476 所,1905年新学堂的数量更是增加到1904年的2 倍。1895年,中国留日学生有10 000 多人,而到了1911年前后则高达45 000 多人[1]。然而,从这些新式学堂的子弟口中传出的不是清政府期望的“之乎者也”,而是“进步、民主、科学”等冲破伦理纲常的新词。教育改革“新政”不仅没能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反而让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章士钊、刘半农等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2],让广大青年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中醒悟过来。五四爱国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便是由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周恩来、毛泽东、邓颖超、匡互生等人。清政府没有想到,本应培养阶级统治工具的学堂,最后却成为了打击封建势力的大本营。即使这些封建残余在辛亥革命之后侥幸以军阀的形式苟延残喘着,他们没有想到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竟然要将自己连根拔起,更没有想到这群学生竟然能够左右他们在外交谈判中的抉择。
这些“没想到”其实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世纪,封建经济已开始分崩离析,无论清政府多么小心翼翼地组织变革,注定要被历史抛弃。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令人发指,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鲸吞,赔偿各帝国的白银总量将近20 亿两。这种国将不国的状态给了国人很大刺激。“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曾经抱着一个美丽的幻想,以为革命后的中国是一个民主、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但是现实嘲弄了我们,中国人民所碰到的不是民主,而是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是独立,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吞食和鲸吞;不是统一,富强,而是军阀们争权夺利,鱼肉人民”[3]52。
二、回应历史传统之精神
一种思想要想遍地开花,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报纸刊物是唯一的媒介。从刊物的内容和发行量来看,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仍然属于小众思潮,即使有新文化运动的推广,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也并不多。石川祯浩先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的开篇中就提到,五四时期媒介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青年学生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五四时期报刊媒体激增的情况,如孙伏园先生就承认,五四爱国运动前期学生们能够阅读的报刊书籍太少,且内容贫乏,直到五四运动后期报刊的种类才逐渐多起来。《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统计,仅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初,新增的影响力较大的报刊就有20 余种,并且都是由青年学生组织的社团创办,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占到80%以上。五四爱国运动前比较受欢迎的杂志如《新青年》《国民》《晨报副刊》等,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纷纷将宣传阵地转向马克思主义,因此,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那声音好似骨骼摩擦,嘎嘎作响,令人牙酸耳软,青辰听了,却是又惊又喜。他缩回树后,循着声音望去,见空旷的天葬场内,天葬台上跪坐着一个黑影,那黑影几乎与夜色融为了一体,连月光都照不出他的模样。
不过,历史并没有就此停滞,它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暗示,气血方刚、头脑敏锐的青年学生最先读懂了历史的信号。“凡满清末年一切革命烈士所有的侠烈行为和伟大事迹,这时候的中小学生都有了一种很深的印象……于是反躬自问,就觉得‘责无旁贷’,不能不有所动作了。这就是残留的革命暗示所有的权威”[3]303。他们“时时刻刻惦念着中国的情形,希望革命的火焰再一次迅速地燃烧起来,把丑陋的军阀统治烧个干净”[3]53。引导青年学生读懂历史这一暗示的正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将这种情怀写在自己的诗文里:“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4],“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5]当然,用激扬的文字直叙胸臆只是他们救亡图存、回应历史的最简单的方式,当这种爱国情怀经历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引燃,立即外化成为实际行动。“那时,北京的学生界,三三五五,课余饭后,在教室、操场、公寓里以及公园里,凡大家游散聚座的地方,无不争论着国家与报纸刊物上的文章”[3]245。当看到“由各报传来青岛危急的消息,北京大学生莫不测同死刑之宣告,悲愤欲绝”[3]71。1919年5月4日,几千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秩序整然,虽警察骤增人弹压,然举动亦至文明也”[6]162,“步军统领李长奉已在,即劝各界学生勿游街市,各学生嗤之以鼻”[6]162。北京学界的运动情形很快传入其他省市。“北京专制魔窟也,卖国党巢也,而莘莘学子,乃能在其肘腋之下先为人所难。故各地学生之感而兴起者,有如风发泉涌,不可通抑,其势非除尽卖国贼,挽回国家势力远不止”[6]183。海外留学生在得知外交失败之后纷纷到使馆递交呼吁书,组织游行示威表示抗议,有的学生即使遭到警察殴打,仍然不退缩。与此同时,各省市学生相继成立社团,办刊办报,工农商各界亦受到学生感染,出手相助。最终,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实现了直接目标。
从北京学生5月4日游行示威,到6月28日巴黎和会拒绝签字,历时一个半月的爱国运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就初见端倪。
三、推动历史前进之步伐
由此可见,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看似是人的感性因素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是历史逻辑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交相辉映的结果。进步青年学生读懂了历史的暗示,承担起了挽救国家危亡的责任,这是青年学生与历史之间最有默契的互动。
他们很少离开小镇。除了Ian有假期,一起携带孩子去国外度假旅行。隔壁邻居交往稀松,这里也有华人,但她不爱与人交际。混血孩子使用英文说话,对中文完全不感兴趣。她试图跟孩子们说中文,教他们认字,收效甚微最终难以继续。她试图教会他们背唐诗,现在看来不过是幻想。她想起以前贞谅书架里密密麻麻的书籍。在她决定离开临远放弃那里的一切的时候,就已明白什么都无法带走。
五四爱国运动是青年学生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这种爱国情怀不是突然迸发出来的,而是爱国主义的长期历史积淀。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强化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也强化着人民对国家的情感。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申包胥为国不为身,到文姬归汉、苏武牧羊,再到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平定海波;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主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民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无数英雄儿女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自觉作出价值选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种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在饱受欺辱的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其他国外各类社会思潮也涌入了中国社会,杜威的实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等都给青年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学生们的思想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的邓颖超同志在回忆时指出:“五四时,我们也不知道‘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结合’;只知道列宁是苏联革命的导师,他是要为被压迫的工人和农民谋解放的而已,不过我们当时的确也有一种自觉地认识,要救国需要冲破学生的圈子”[3]71。这说明,那时候的青年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革命的认识还欠缺系统的理论指导。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单打独斗不能取得胜利,必须要与其他阶级联合。于是,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与工商界共同抵制日货,与工人共同游行演说,而在鲁案、闽案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又积极营救青年学生。可以说,五四爱国运动让已有觉悟但又懵懵懂懂的青年学生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轮廓。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中上海海员罢工运动的朱宝庭对此颇有感触:“当然,还有一种浪漫的小资产阶级的学生,或者可以说是急进民主派的学生,他们却因为在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感觉到自己孤立,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这一同盟军在他们的实际经验中认为就是新兴的工人阶级,真的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公会。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自然接近于无产阶级,后来趋向于共产主义,以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3]634。
同时涉农企业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的束缚下,生产环节所需要的劳动数量不同,出现“农忙”与“农闲”的季节性交替,人财物方面出现不均衡性。农村农忙时,人力和机械短缺,而在农闲时较为充足,导致涉农企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涉农企业应根据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减少自然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度。这就要求涉农企业从内部实际出发,调整优化治理结构,加快发展速度,增强实力,应对自然环境及市场的竞争。
由此,“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8]。历史让谋求建立新社会的青年学生们看到了希望,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打开了思想的大门,促使一部分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是青年学生与历史最积极的互动。
四、结 语
革命看似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爆发的,但是历史正是在无数的偶然中体现自身发展的逻辑,即“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9]。五四青年学生受到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熏陶,承担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使命,发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回应了历史的暗示,利用历史为他们创造的条件,为中国走上国家独立、繁荣富强之路埋下了伏笔。
[ 参 考 文 献 ]
[1]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2]通信[J].新青年,1915(2).
[3]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诗文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32.
[5]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11.
[6]近代史资料专刊——五四爱国运动(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62.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Young Students and History in the May Fourth Patriotic Movement
ZHANG Cong
(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Abstract: The pioneering role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May Fourth Patriotic Movement was a product of a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young people and history.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for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reforms,which nurtured a group of young students whose ide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ideas at that time.These young people strived to keep up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ook over the unfinished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 launched by the bourgeoisie.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embodied in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traditions.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young students still walked along the road of finding ways out for China,gradually moving closer to Marxism.Throug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vigorously promote Marxism in China,many participants of the May Fourth Patriotic Movement were inspired to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future and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y Fourth Patriotic Movement;young students;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 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37(2019)02-0005-03
收稿日期: 2019-04-24
作者简介: 张 丛(1996—),女,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8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薛 楠)
标签: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青年学生论文; 互动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