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取象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来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进行价值评估,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也印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
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并不是等量齐观的。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能自洽、完备地反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它具有逻辑演变性、自然推演性和自身拓展性。人们通常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但仔细分辨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只是技术发达,如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在自然方面唯一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理论是中医理论。由于中医理论具有科学的结构,以及逻辑演变性,自然推演性和自身拓展性,故它绵绵不断,至今仍站立于世界科技之林。中医理论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思维模式,渗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思维方法。这种早熟的科学方法是取象的科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儿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联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①爱因斯坦的惊奇就在于中国古代有这么多的科学技术成果究竟是用什么逻辑方法来获得的?中国古代的特有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取象方法。中医理论是运用取象方法的一个范例。取象方法是东方古典思维成熟状态的结晶。它既是赋予深厚哲学意味的朴素科学方法,又是含有浓郁科学成份的朴素哲学。它培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奇葩。
西方思维方法往往根据精确的明晰的概念进行批判、推理等逻辑思维。而中国古人认为:“辩也者,有不辩也。有所辩则有所择,有所择,则有所取,有所舍。取舍之情随知以立辩,辩复生辩,其去逍遥也甚矣!”②中国古人认为:一旦进行逻辑思辨就有所择取、有所取舍,就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中国古人在漫长的探索中,把取象作为科学的认知方法。
“象”包含着三层意韵:形象、法则和想象。取象的认识方法实际上就是经过抽象化的形象去把握事物和理解规律。中医理论的荦荦大端就是用抽象的阴阳大象去明辩事理。
明代医圣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敞之者。曰阴阳而已。”③
中医理论用阴阳来对整个人体定象。肝、心、脾、肺、肾五脏能藏精而适应全身需要,故可以“阴”象规范之。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能消磨水谷化气,并排泄液体和糟粕于体外,所以属“阳”象。
中医理论不仅对人体生理变化取象,而且用阴阳五行为病理变化定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④
中医学的取象认知方法依赖于人们的感觉。人的各种感受器是不同的。但有时各种感觉可以打通。颜色仿佛有温度,声音好似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好象有体质。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通感。中医的取象方法就是依赖于感觉系统的通感。“脉至如火薪然”,“脉至如散叶”⑤火薪散叶是视觉形象。它把脉搏的触觉与视角相耦联了。这一切都是西方形式逻辑所忌讳的推移法,然而却是中医理论的明理办法。这种中西科学方法的差异不也显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中国古代取象科学方法跨越了形式逻辑而直接进入了辩证逻辑高地。它同时跨越了机械论的低级形式而直接进入了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中医理论的取象方法又可衍生出五种具体的方法。援物比类方法、以表知里方法、平衡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和审证求因方法。
援物比类方法就是通过取象来把握繁复的现象。中医理论把心援物比类为君主,把肺比作相辅,把肝比作将军……,并由此得出结论:“凡十二宫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里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轻自然的思维特点,以至在讨论自然问题时也引入了君、相辅、将军等伦理关系,并以君统率之。
以表知里方法就是通过选取人体外部的象而得知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它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果途径而达到的。如“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⑥。
人们常把中医理论的以表知里方法当作西方的黑箱方法。这是值得商榷的。黑箱方法是用相对孤立的原则把研究对象从环境中分离出来,通过主动实验和观察,即向研究对象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X(t),观察研究对象的输出Y(t)然后对实验所得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建立起数学模型,找出其函数关系f。
然而,中医理论的由表及里方法不同于黑箱方法。第一,由表及里方法并未向研究对象输入任何信息,它只接受研究对象的输出信息。第二,由表及里的方法不要求找出输入与输出的函数关系,也不要求建立模型。第三,中医师对于人体的内部并不象黑箱那样一无所知,面对人体的脏腑位置功能在阴阳五行取象基础上是有所明了的。
平衡方法是要达到阴阳二象均衡。有两大手段:消有余,补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消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黄帝内经》)
平衡是活动的有机体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各个层次的平衡:分子水平的平衡(如激素)、细胞水平的平衡(如细胞的渗透压)、组织水平的平衡、系统水平的平衡和整个身体的平衡。
动态分析方法就是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去把握人体的阴阳之变。《黄帝内经》要求中医师用动态分析方法:“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这个方法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动态方法和整体方法是构成取象方法的基础。动态方法偏重于从时间的视角去展开研究,而整体性方法则偏重于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整体性和动态性构成了取象方法的时空框架。
审证求因方法就是动态地考察患者的“证”和“因”的逻辑关系。《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讲:“病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在这里,寒是因,痛是证。中医理论认为,证因关系有七类:一证一因,一证多因,多证一因,异证同因,同证异因、互为因证,逆为因证。”
中医理论的取象方法及其衍生的援物比类方法,以表知里方法、平衡方法、动态分析和审证求因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是东方思维方法流变的结晶。分析中医理论的取象方法,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之底蕴。
取象概念原于鸿蒙时期先民的卜筮活动。《周易》是第一部运用取象方法的系统的文化典籍。《周易》试图用两个对立性质的阴阳两象“—”、“--”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去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错综复杂的现象,阴阳两象及其变化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取象的科学方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辩证逻辑的有机自然观下酝酿而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是以气元作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自然观和取象法在西方现代的最新自然科学中得到了呼应和回归。这进一步佐证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表现是多方面的。(1)西方人从形式逻辑发展到辩证逻辑。而中国古人早就致力于辩证逻辑的发展。中国辩证逻辑是在形式逻辑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2)西方人从机械原子论的自然观到辩证统一自然观。而中国古人早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一方面与现代自然科学相契合,一方面表现了缺乏分析的弱点。(3)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将公正作为四德因之一,公正最终演进为法律体系。中国儒家讲仁,从而导致了中国人重视伦理道德的特性。中国靠伦理道德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西方人重自然轻人伦,中国人长于伦理轻于自然。(4)西方绘画从写实主义到抽象,到立体主义,从具象到非具象到现代派。而中国画就是强调意境,重视写意;它是由取象家的思维方法支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的诸多方面是举不胜举的。而中国古代的取象科学方法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早熟的表现之一。
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74页。
②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③《传忠录·阴阳篇》。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⑤《素问·大奇论》。
⑥《黄帝内经·灵枢·诊疾诊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