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改革探索论文_盖燕茹

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改革探索论文_盖燕茹

滨州学院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要有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筑学作为工程类专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本文以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高年级专业课教学的授课形式、选题、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卓越计划

现今,建筑学的教育,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学的本科教育以及建筑学本科生的就业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第一,建筑学的毕业生除了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外,就业的机会更加多元化;第二,建筑设计领域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学科交叉会越来越多;第三,信息化和各人终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知识越来越方便,老师的作用将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出题人、主持人、咨询师和评判员。面对这种情况,建筑学的本科教育应做出多方面的改变。

对于五年制的建筑学专业来说,高年级的建筑专业课教学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课,它需引领着学生们完成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到环节,特别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课,它需引领着学生们完成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运用的转变。我国诸多建筑学老牌院校已开始采用“3+2”的本科教学模式,即前三年注重专业基础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建筑师职业素质,后两年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及创新,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师。

但还有很多一般的建筑学本科院校依然采用建国初期由梁思成等人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带回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课堂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上又偏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呈现纵向线性模式。对比西方国家,建筑学教学的改革从未停止脚步,做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尝试。西方国家建筑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对教学体系影响最为深远的为诞生于法国的“学院派”和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派”推崇艺术,主要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等历史建筑的模仿。“学院派”自巴黎美术学院之后,又传播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建筑中理性的部分也开始逐渐重视。“包豪斯”则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同时提出了学生应与企业结合等观点。但两种教学体系所采用的是“师徒制”教学模式,如上文所述,“师徒制”在今天的建筑学发展中存在着这种种弊端,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四、五年级的设计课中表现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重理论授课,轻课后学习。

大多数建筑学高年级的教学形式依然是主要依赖老师上课讲授,造成理论知识占学生所学内容比重过大,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授课。但建筑学作为应用性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建筑学教学培养的目的。

2.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课,多数院校的评判标准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依据,学生的图面表现技能在评分标准中所占比重较大。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找到准确的评判依据,往往造成其在最终成绩中无法体现。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学生往往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而淡化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涉及问题的知识面较窄,研究问题肤浅。

3.设计课题单一,上课低效。

一般来说一个班的设计课仅由一个老师负责,这就造成了平均一个老师需要面对20-30个学生,而建筑学又是师徒制的一对一授课形式,一个学生需要花费15-20分钟,一次设计课基本需要上到5-7小时。这就造成了一次上课时间过长,课题更无法做到多样化。

如上文所述,师徒制在今天的建筑学发展中存在这种种弊端,诸多名牌建筑院校也在积极的探索教学改革。麻省理工,在16年的QS的建筑学专业排名第一,它的办学理念一直是坚持建筑、艺术、科学多学科交叉,他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同学们入学后,经过Core Studio高强度扎实的建筑基本功训练之后,会进入Optional Studio,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在本科四、五年级的课题选择上,多采用时下热议话题,或者具有一定理论创新的研究性设计课题,依托MIT强大的科技资源支持,可以迅速将高屋建瓴的建筑理论概念直接与“隔壁”实验室刚出炉的尖端科研成果相结合,第一时间尝试建筑概念落地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哈佛建筑系则是每个老师都有一个studio的课程,这个课程不是在课堂上的,往往是老师实际上要投标或者已经接标的方案,方案遍布世界各地,就看学生对哪个老师的项目感兴趣,然后选择老师的studio这个学期和老师一起做这个方案。

国内大学自2000年建筑年会后,提出了本科五年制教学体系,很多老牌建筑院校将本科四年的教学改至五年时,做了许多创新式的研究。东南大学,提出本科的“3+2”教学体系,将建筑学的本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以建筑学专业的基础教学为主,目标为职业建筑师教育,后两年则强调知识的运用、创新与行业接轨等,目标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师教育。1

除上述高校之外,许多国内国际一流大学也会让学生在课程之余加入到老师的设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老师的研究课题。学校也致力为学生提供诸多学习及实践的新途径,如论文研究、项目参与(展览、表演、演说、装置陈列等)、设计实践等。

在我国,建筑学高年级专业课改革还应符合国家的工程教育政策,即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中的工程类专业教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指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卓越计划”包含三个要点: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2.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针对上文所概括的教学改革现状及“卓越计划”的要求,建筑学本科的高年级教学中的具体改革目标应包含:授课形式、选题、成果评定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下面以在这四方面较为成熟的几种教学改革进行举例说明。

1.设计课的授课形式

从集中上课转变为教师工作室授课。由学生与教师的双选完成工作室的组成。形式上促使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也促进了教师间的良性竞争。诸多工作室的成立,可以保证每个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增加,并且有效提高了授课效率,保证了授课的质量。2002年,东南大学在四年级的设计课程里启动“教授设计工作室”制,教授设计工作室制度要求从一年级一题到每个工作室一题,这样从形式上促使了教学内容的丰富。

2.设计课题的选定

以四年级设计课为例,本科四年级设计课的主题大类为“城市与建筑”。各工作室可在此大类中自由拟定具体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老师及课题。学生也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选择旁听别的工作室的课程。

同济大学,四、五年级的设计课是专题设计,专题设计由多个分课题组成,他们包括大跨度建筑(技术性较强的题目)、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与设计、住宅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当代设计等。学习方式采用独立的或几人一组集体的方式进行。3

3.加强教学评图环节

从之前的“关门评图”到“开门评图”,外请行业及企业专家,共同参与阶段性评图,及终期评图。由主要依靠师徒制教学模式,改为“开门评图”后,学生可与多个老师交流,并且能够接触到行业中较为真实前沿的情况。

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期末评图除去自己任课老师外,还会邀请四五个老师进行点评,这些老师可能是景观专业、规划专业的老师,也可能是建筑或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能是政府单位人员,还有可能是外籍老师,这些来自社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会从多角度给出学生建议和指导,为学生的学习开阔思路。

4.增加成果展览

将设计课的最终成果及过程成果进行展览,有利于协调各工作室的进度;并且增加各个课题组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等问题;成果的展示也有利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

但是,建筑学高年级的教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工作室制可能会造成各组进度或选题角度上的差异,这就需要老师们经常进行集体讨论,并由专门负责人进行协调;工作室的授课应采取开放式教学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工作室成立后,老师需要积极为学生联系各种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行业中较为前沿的知识及技能;在设计的过程评图中,需要为学生外聘行业专家,及联系其他院校的老师;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时,需要全院甚至全校的支持;需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出有利双方的合作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学高年级的教学改革,将建筑学高年级的设计课进行多层次的改进。试图以高年级设计课的改革,带动整个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力图使建筑学本科教学“更开放、更前沿、更专业和更系统”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贡献力量。

注:

1《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孙铭

2《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王爱侠;张燕;刘钰;

3《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龚恺- 《建筑学报》 - 2005

论文作者:盖燕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改革探索论文_盖燕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