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访文化评论家马相武对“韩流”现象的探讨_韩流论文

韩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访文化评论家马相武对“韩流”现象的探讨_韩流论文

韩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韩流”现象访文化评论家马相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流论文,给我们论文,带来了论文,评论家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①全球化背景下的“哈韩”景观

记者:不知从何时开始,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流行音乐,吃韩国料理,穿仿旧牛仔 裤,染金色或红色的头发……一股“韩流”席卷了中国的大小城市,充斥着电视荧屏和 时尚杂志,成为了中国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生活姿态。中国城市青年狂热追求韩国流行文 化,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形成了独特的“哈韩”景观。你在韩国讲学两 年,对韩国文化很熟悉。请你谈谈对此现象的看法。

马相武:中国确实出现了韩流,而且方兴未艾。我以为还是要从全面的角度和相互的 关系来看,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我最早接触韩国,实际上是从接触韩国留学生开始的。 那是1992年,我已经开始指导最早的一批韩国留学研究生了。后来我一直指导多届韩国 的研究生。所以我的角度和别人的不一样,尤其是几年前在汉城的一所风景优美的大学 担任客座教授期间,感触更是良多。我甚至在一个汉城的夜晚,在我的研究室的窗口, 听到了高音喇叭在播放《志愿军战歌》!换句话说,我们对于“汉流”或“汉风”在韩 国的影响,也只有到了韩国才能切身体会到。韩国和中国比算是小国,但好像还没有对 中华文化的影响产生恐惧。我们首先要把中国出现的韩流放在今天的经济和文化的全球 化背景下,放在双边文化交互关系上,还有,要放在中国文化的特性当中来看待。我们 应当在韩流中学习,并加大汉流对于韩流的融合。包括时尚的传播,文化产业的机制和 生产流通,以及文化的外向拓展,文化吸引力亲和力的生成,在开放、交流和融合中发 展文化,创新文化。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各方面关系迅猛发展,12年中,数字指标都 是成倍增长。光是北京的韩国留学生就数以万计。但是,赴韩留学的中国学生又有多少 呢?

你说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是,不用担忧少数青年的哈韩会有多么巨大的不良社会效果 。我们承认韩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产生了影响,而且值得我们关注。 但是,我相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相信我们的青年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民族自信心。中韩 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的渊源都很深,我们两种文化是最有亲和力的文化,我们和 而不同。目前,即使从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角度看,韩流也很有借鉴价值,可以“拿 来”。当然,对于青年的哈韩,可以有忧虑,但是好像还不用害怕惊慌。我举一个例子 ,你刚才说的染发,正式的词汇是茶发,作为时尚,它最早源于日本,传到韩国,又传 到台湾和东南亚,最近几年又进入中国大陆。如果是十多年前,人们会说是崇洋媚外。 但是现在没人这样说,哪怕是保守派。在韩国,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他们也无一这样认 为。在日本韩国,主要是青年人成为茶发族。但是,在中国,几乎是中老年和青年同时 成为茶发族。20多岁青年真正做茶发的不见得比30岁以上甚至中年做的比例大。这里还 有一层意思,就是任何外国的时尚进入中国,都会变形。青年也不会照搬韩国时尚。公 正地说,彩发族(茶发族中的最醒目者)占很小一个比例。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几乎很难 见到。但是,韩国的彩发大学生比前几年有所增加。其比例远大于中国大学生。至于茶 发族,占韩国大学生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国大学生。

记者:有人说,“韩流”迎合了那种标新立异的心理。因为流行文化的一种功能就是 提供宣泄的平台,韩国流行文化填补了国内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 理空虚和迷茫。你觉得这个说法对吗?你认为“韩流”的入侵,会改变中国流行文化的 方向吗?

马相武:只要是流行文化,是时尚,都有你说的那些功能和作用,可以填补需求。由 于韩国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先发展国家,已经属于初步发达国家。这对于文化产业和时 尚进入中国有着高位的优势,流行文化和时尚有一个原则或惯性就是由高到低。所以它 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或改变当下的流行文化的方向,是并不奇怪的。但是,到目前为止, 似乎最多也就是局部和一时的意义上是这样的。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期,新旧价值交 替,经济规范和文化范式都出现大量混乱,迫切需要别人的生活教科书。从文化艺术本 身的流行的动力来说,又似乎缺乏原创性。而韩流中的电影电视剧有不少可以当生活教 科书来看。当然也有一些主要是供消遣。

②“汉风”和“韩流”是最有亲和力的两种文化,但又和而不同

记者:有人说,“韩流”是儒家文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利 用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 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请从全球化角度 ,谈谈你对“韩流”横行亚洲的看法。

马相武:韩国先发展,就有先进入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所以在全球化面前,各个国家 的待遇并不平等。现在有的国家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声音,似乎更多地是从行业、个人、 组织的角度发出。其实许多国家抱着复杂心情跟着拖下去。因为无可奈何。中国是一方 面付出代价一方面获得红利。你提到的三种冲突是中国和韩国乃至许多亚洲国家都有的 ,只不过韩国先经历了,而且继续经历着,它似乎有给大家经常讲讲故事的资格,又有 这个爱好,而且它态度认真,喜欢把故事讲得很动人很精致。相比起欧美的故事,它的 故事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故事在语言、人物、道德甚至结构上都更加接近。由于日本在近 代历史上的表现不太好,现在又经常涂改以前的成绩单和档案,所以它在经济上的遥遥 领先的优势和文化上的优越感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受到了影响。加上日本一直有“脱 亚”的倾向,日流就会失去一些吸引力。这样给韩流的流行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机遇。谁 是最合适的讲故事者?都是相比较而言。包括在收取听故事的费用上,谁的性价比更佳 ,谁的价格低廉,都会考虑。

记者:在韩国,有“汉风”一说,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可以说,韩国文化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近些年,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彼此之 间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像张艺谋、侯孝贤等华人导演的影片在韩国很受欢迎,有人认 为是因为这些电影表达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有人 认为,很多韩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过程。你认同这种说 法吗?从历史的角度看,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马相武:说寻根好象牵强了一点。尤其是韩国人的民族情感特别强,举世公认。韩国 文化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华文化的很重要的影响。韩国古代君主是自觉而指 令式地推行中华文化。来自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以及统治方法在朝鲜李朝开 国太祖李成桂那里得到了完整的运用。在君主更迭和臣民教化中,又十分重视扬弃儒家 思想文化传统中的负面因素。加之单一民族的相对整一,它的封建专制统治是相当牢固 的、稳定的。

记者:你认为“韩流”的涌来,对中国流行文化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马相武:作为流行文化,都是既有积极的地方,又有消极的地方。韩流对于中国流行 文化的影响也完全一样。所以需要青年分析鉴别。

记者:你认为在韩国流行文化中,最值得中国青年人学习和看重的是什么?

马相武:是结合了现代性和人文关怀的特定的传统文化的理念因子。现代性和传统文 化可以统一。它们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人性化的,并且剔除了阻碍青年族群进步的一 切因素。怎样让流行文化帮助塑造青年的健全的精神和人格,是最根本的。

③韩流入侵: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国家目标

记者:12月初,“2004韩国电影展”在北京举行;12月13日至明年1月10日,由21位韩 国水墨画家参加的“韩国现代水墨展”将参加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深圳国际水 墨展”。这是我们此次访谈的背景和新闻由头。我觉得,这两次展览为“韩流”在中国 的进一步火爆无疑起了助推的作用。那么,你认为“韩流”如此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

马相武:在北京举办的韩国电影展十分成功。四天展映了12部影片,广受好评。双方 影人也交流得比较好。如果无意外的话,深圳国际水墨展也应该取得成功。首先,它们 是韩流的一部分,其次,它们的确会为韩流添加动力。实际上,韩国人一直在研究中国 ,包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和消费资源的潜在性。你说的“大举进军”,完全不是 夸张的词汇。韩流“大举进军”的“根本原因”要从韩国的特点和国家目标中去寻找。 它一直是缺乏资源和国土狭小的国家,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它依靠外向型贸易实现 现代化。现在它要和中国一起前进,借助中国的发展来振兴一直不那么景气的经济。它 很清楚自己的地缘优势和人文条件。所以,从文化和文化产业角度切入是最正常最自然 的选择。这是中韩当前交流的主要特点。当然,部分产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和经验的优势 ,它也在一直利用加大中。相比较而言,过去在服装加工和普通电子领域的制高点逐渐 失去。它需要利用韩流出现的文化气场和人气,拓展它的市场。它的目标是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提升国际地位。它有个口号就是成为“亚洲中心”、“世界枢纽中心”。 它要在这五年中成为世界文化产业五强之一。文化产业的产值要增加五倍。它的地理位 置比较重要,它有意充当欧亚运营桥梁。韩国人认为,文化是一个既能输出民族精神产 品又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而且能够提升政治地位的重要领域。现在它就在这个方面努 力奋斗。要实现国家目标,必须首先在中国取得成功。说征服可能太刺激,但是,说占 据中国市场却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而占据市场有一个间接但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 是通过文化来获得潜在顾客的好感。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文化力也大大加强了。这样, 国家形象也在新的层面上获得提升。

④韩国影视剧: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点

记者:我周围的一些朋友认为,他们很喜欢韩国电视剧那种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 和感人的音乐。也喜欢韩国电视剧人物很讲究的服装和化妆,比国内某些偶像剧好多了 。请你对中韩两国的电视剧作一比较分析。

马相武:你概括的几条已经说明问题了。这个问题很大,只能简要提一下。电视剧和 电影不一样,要求很干净。韩国做到了。中国没做到。比如现在有一个规定,公安、侦 探和法制题材的电视剧中相当大一部分放在半夜里播出。为了避免影响青少年。无形中 有了“成人级”。这是很有意思的。韩剧不走这个路线,照样流行于我们的海峡两岸以 及东南亚。生活剧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充满伦理道德和亲情爱情,注重人文关怀。也很 好,老百姓爱看。你说的偶像剧,它也很纯净。让人净化心灵,提升情操,获得愉悦。 它的爱情往往是既执著热烈又典雅含蓄,带有一种东方式的情调。对于社会来说,电视 剧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以伦理感情催化矛盾,催生和谐社会。韩国也有许多电影电视 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是对于电视剧来说,人家一般不去极力突破规定,而是努力减少电 视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追求,就是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生活 特点。

记者:韩国电影导演姜帝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韩国的电影导演有一种“视拍电影 为生命”的精神。韩国电影的每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你觉得中国当代电影与韩国 当代电影相比,二者的优劣如何?

马相武:这个问题也很大,只能说一点是一点。就电影本身来说,中韩都有多元化的 格局。电影多观念多风格多样式,是普遍的情况。而且也都有优劣之作。我们还是以优 秀的那部分或票房最大的那部分来讨论二者的差异。总体上说,虽然韩国也是编导立场 可以独立,但是在事关民族悲剧悲情的大问题上却是采取绝对严肃的态度。而中国的呢 ,基本上是取材于日常生活并且采取狂欢和消解的态度。相比起韩国的民族悲剧主题和 题材,在中国,主旋律作品几乎没有占据票房前茅的。你提到的姜帝圭在韩国是票房号 召力最大的,相对的就是冯小刚,擅长喜剧样式或喜剧元素的处理。和韩国恰好相反。 《太极旗飘扬》和《生死谍变》简直和《手机》以及导演的那些捧哏逗乐的贺岁片无法 同日而语。主旋律可以拿最高票房,但是我们没有做到。喜剧也有境界问题。韩国有雅 的喜剧,更多是俗的喜剧,但是,它们不是主要采取消解正义和道德价值的态度。这两 个票房很大的导演这次见面讨论得很好。据报道说他们一致认为只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 值取得平衡的电影才会长久、健康,成为经典。这个话在我看来是成立的。但是,其实 他们各自的含义并非一致。因为最根本的东西其实还是真诚。其实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 出两国的观众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趣味,差异悬殊。如果这样下去,韩国真的会以小博 ,大占据上风。对于中国电影界,需要严肃思考的是怎样学习韩国电影从创作到运营机 制的成功经验。不说别的,拿高票房的影片来说,中国13亿人口只有几百万观众,而韩 国4000多万人口却有2000多万观众。也许中国电影的终极目标是打败好莱坞,但首先学 好韩国吧。韩国电影已经在韩国打败了好莱坞。当然在这方面政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韩国这方面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这里不展开了。

⑤韩流在加强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但它在中国迟早会被边缘化或消 解化

记者:目前,这股“韩流”似乎越涌越急,并向越南、蒙古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 区扩散。你认为“韩流”在中国能继续流行下去吗?有学者认为韩国没有很深的文化根 基来支持它的继续发展。对于“韩剧”,现在虽然很流行,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表面的 、浅层次的,可能也是短暂的,在中国很难继续流行下去。所以,目前只能凭不断更换 影星来使“韩流”持续下去。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马相武:韩流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后来在大陆都很顺利,一路畅通。相信在东南亚 和东北亚刚刚开始流行的国家也会再现辉煌。我相信它会继续在中国流行一个时期。但 是,这里有个文化的主体性的问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世界上的几大文化体系中最大 的。但是,它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我这里是说中华文化也要 全球化。而且是向外发展和拓展,它有主体性和方向性。理想的趋势是吸纳世界上所有 文化的优点和优秀成果,当然包括韩国文化,来拓展自身,推广自身。我们这样来定位 韩流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应该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取代中华文化的地位。 它的一部分文化基础是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体上我们也许可以称它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识的韩国的一些学者也意识到韩流似乎有浅文化的特点。他们虽然这样表示,同 时已经在为韩流寻找出路。你提到的两个展览就是一例。他们不会在总体上和中华文化 来比较,但是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在使传统和民族精神结合并渗透于现代 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成功之处。韩流会继续从出其不意的地方冒出来,也许文化根基 不那么深厚。但同时,韩流在加强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它的生产机制已经 具备为输出的文化产品(包括韩剧)的消费者量体裁衣的功能。所以还能够影响我们。你 引述学界有人认为韩国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基,这话看怎么看。其实它的许多文化来自中 华文化,还有许多文化来自西方现代文化,所以它可以继续“拿来”别的文化为本民族 和现代化服务。就像它虽然和我们一样是使用筷子的民族,但是它把竹筷改成钢筷,而 且同时使用刀叉等西餐具。它的街头到处是中华料理,还有日本料理,除了韩国料理之 外。但是话说回来,时尚和流行是不同于学术文化的,并非越深刻越好越流行。所以还 是要研究韩流怎样继续流行,观察和把握它的走势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发达,随着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的提高,韩流在中国 早晚也会遭遇边缘化或消解化的结果。

标签:;  ;  

韩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访文化评论家马相武对“韩流”现象的探讨_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