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活动方式,伴随着不同的阅读形式推动着语文教学行为的不断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应该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任务,阅读形式与教学环节、任务的完美组合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关键词:阅读 语文教学 问题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10-192-01
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阅读”对“语文教学”的至关重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阅读”为主线,推进语文教学的开展,即,“阅读”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不断交替的阅读形式背景下,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中“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念上比较重视以“阅读”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阅读”活动与教学任务相脱节。很多教师在安排学生阅读时,不能做到在“阅读”前交代教学任务,常常是待学生读完之后,再安排需要解决的问题。“阅读”是为教学的服务的,因此,每一次阅读都应有不同的任务伴随,否则,这样的“阅读”就是无效的,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打了折扣。待学生读完之后,再安排教学任务,学生还需通过各种方式去阅读文本,故而造成了前面的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无效”“低效”。
第二、“阅读”形式与教学任务“不适配”。阅读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朗读、齐读、轮读、默读、速读、跳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不同的阅读形式往往与解决不同的教学任务有关。譬如,大声朗读解决的是生僻字,旨在读通文本,而如果采取默读的方式,很可能造成有的生僻字一带而过,或读音不准确;默读一般解决的是概括文章的主旨,概括故事情节等;跳读重在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等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概括故事情节或复述文章的内容,这样的安排就属于“阅读”形式与教学任务的“不适配”。
第三、“阅读”形式与教学组织相冲突。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自主选取学习方式的尊重,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是值得推敲的问题。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学生喜欢默读,有的小组喜欢齐读,有的同桌喜欢分角色朗读……默读、朗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等能不能混在一起组织教学?是不是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
“阅读”的形式与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
以“阅读”为主线开展语文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逐渐深入、教学内容的逐步加深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使“阅读”活动与教学环节、内容有机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学环节——粗读文本;教学任务:旨在读通文本,标出生僻字词,扫除文字障碍,做到字准句顺,同时标出自然段的段数等;阅读形式:朗读。字、词、句、段、篇是语言的要素,而字是最基本的要素,是组成文章的细胞。它是语文学科的载体,无论是文本深刻主题的表达,典型的形象的塑造,还是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汉字这一传递工具。为此,读通文本,基本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非常重要,否则其他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古诗词、文言文更是如此。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一文,语言虽质朴,但就刚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其中不乏一些生僻字词,如:蹒跚、颓唐、狼藉、典质、赋闲等,还有一些多音字,如“奔”“散” 等,这些需要学生读后借助教材以及工具书查找答案。
教学环节——细读文本;教学任务:旨在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读懂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阅读形式:默读、跳读、速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包括:概括文本内容、提取相关信息、整理故事情节、疏通人物心理变化历程等。这些内容的完成需要学生的思考,采用朗读的方式肯定不适宜。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就《背影》一课而言,可以在此环节,安排速读、跳读的形式找出本文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分别画出相应的句子,并说明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重点写了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教学环节——研读文本;教学任务:旨在读精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句的深入剖析(或赏析)来精准把握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方式:教师指导下的“ 有感情朗读(含分角色朗读)”。一篇文章就像一曲优美的乐曲,乐曲通过旋律的不断变化来体现其音乐美。作者在写文章时也不会“平均用力”,有时需要“惜墨如金”,有时却要“不惜笔墨”。在疏密有致中构筑出优秀的作品。对于“不惜笔墨”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同作者一样“重点用力”,做到“轻描着作者的轻描,发力着作者的发力”。《背影》一文重在写父亲在月台送我时的两次背影,因此应该是研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描写父亲的方法(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后,揣摩“我”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还可以将第五自然段中:“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一部分的转述改为直接叙述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借此理解文章的语言质朴而情真意切的特点,体会“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拓读文本;教学任务:旨在以“举三反一”的阅读资料从深度、广度、高度上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方式:默读、速读。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如下形式进行“举三反一”,供学生阅读:第一、主题相同的阅读资料;第二、主题相反的阅读资料;第三、写法技巧相同的阅读;第四、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统编教材安排了每单元的阅读任务就是为了通过“拓读”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背影》是赞美天地间伟大的父爱的优美散文,我们可以围绕这一主题选取张银环的《穿裙子的父亲》、张松的《奔跑吧,父亲》、赵丽宏的《怀念我的父亲》等文章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体味浓烈而质朴的父爱。亦可将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与《背影》的语言特色进行比较。
另外,齐读适合于烘托朗读氛围,同时对“读差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影响。
由此可见,“阅读”就等同于“咀嚼”,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定会得以逐步加深。
论文作者:李荣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文本论文; 形式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方式论文; 教学环节论文; 背影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