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然[1]2001年在《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构筑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Saijo提出后,肩胛皮瓣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创面的修复。但是,传统的肩胛皮瓣面积较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随着整形外科的发展,临床对较大面积皮瓣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本课题对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进行了研究。 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的血管分布 采用6例肝素化新鲜尸体,用140mmHg灌注压力,将40%甲醛银朱溶液注入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内。定点标记后,沿左侧肩峰-第七颈椎-右侧肩峰-右侧腋后线-第十胸椎-左侧腋后线-左侧肩峰的范围,将背部皮瓣在肌膜下层面掀起,行X光下摄片。结果发现以一侧旋肩胛动脉的皮支为蒂,造影剂可跨越人体中线,到达对侧肩胛区。横支从旋肩胛动脉皮支主干水平发出后,略向头侧走行一段,随即发出很多分支,呈弓状或阶梯状,在中线区与对侧的血管吻合成网状或弓状。这种吻合存在于中线区的不同高度上,血管跨越中线后按弓状或垂柳状向对侧肩峰延伸。这些血管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大的血管网。中线区的吻合更为广泛,可见阶梯状吻合、垂柳状分支、血管弓和血管网,吻合形式多样,但较为粗大的血管较少。在对侧肩胛区内,未见粗大知名血管支,血管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肩胛冈上区。整个皮瓣血管轴的方向指向对侧肩峰。 制作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的透明标本—明了皮瓣的微血管构筑 采用另外6例新鲜肝素化尸体,在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内注入乳胶墨汁混合液。同上法切取皮瓣后,酒精固定并逐级脱水,最后放入冬青油中制成透明标本。观察其微血管构筑情况:同造影结果基本相同,皮瓣内有多级血管吻合网,跨越人体后正中线达到对侧肩胛区。血管的密度变化也基本等同于造影检查。在制成透明标本的皮瓣上,分别通过双肩峰连线、双侧旋肩胛动脉的体表投影处连线、双侧肩胛下角连线和第十胸椎做四条横行标记线;然后通过后正中线、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垂线、双侧肩峰点垂线和皮瓣远端的肩胛骨中份垂线做六条纵线;将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划分为15个区。在每个分区的中央区域取3×3cm~2的透明标本组织块,分别在标本左右两端纵向切取0.2mm厚的全层组织:将余下的标本块在显微镜下按深筋膜层、浅筋膜层、真皮下血管网层及真皮层分四层水平切开。切取的标本放于盛有冬青油的培养皿中,用微循环体视显微镜,放大6倍,分垂直向和水平向观察微血管构筑情况。将透明标本的微血管图象输入计算机,应用Pro-Plus Image(IPP)分析系统测量各区的血管密度,血管管径。观
霍然, 李森恺, 李养群, 李强, 杨明勇[2]2002年在《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微血管构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内的微血管情况。方法 采用乳胶混合液对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进行灌注后 ,将皮瓣取下制成透明标本 ,分区观察微血管构筑。结果 乳胶混合液的灌注范围都可跨越人体中线区。皮瓣各层中血管均有动脉弓、交通支、动脉网 3种吻合形式。各层之间相互连接 ,相互吻合。结论 以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 ,血流可跨越人体中线而达到对侧的肩胛区。跨中线肩胛皮瓣内的血管由深到浅 ,从一侧至另一侧相互沟通、交错 ,构成了一个叁维立体网状环形通路。中线区域的血管吻合形式多样且范围较广。皮瓣远端血管吻合部位主要集中在对侧肩胛冈上区 ,整个皮瓣血管网有向远端肩峰侧倾斜的趋势。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术前设计形成跨中线皮瓣时 ,皮瓣远端最好在对侧肩胛下角以上 ,向对侧的肩峰区偏斜。
霍然, 李森恺, 李养群, 李强, 杨明勇[3]2002年在《预扩张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将颈部和背部瘢痕或巨痣切除后 ,用扩张的肩胛皮瓣带蒂转移覆盖创面 ,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和供区瘢痕。方法 在 8例颈背部瘢痕或巨痣患者中 ,Ⅰ期手术一般在病变边缘做切口 ,顺旋肩胛动脉皮支走行方向在肌膜上剥离 ,制成腔穴 ,创面仔细止血 ,然后放置扩张器 ,术后 10d开始向扩张器注水 ,扩张过程一般需 4~ 6周。Ⅱ期手术先沿原切口切开 ,取出扩张器 ,根据所形成的以一侧旋肩胛动脉为蒂的跨越人体中线扩张的肩胛皮瓣大小 ,切除瘢痕组织或痣后 ,将扩张皮瓣采取旋转或推进的方法 ,带蒂移植覆盖病变切除后的创面 ,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8个扩张皮瓣全部成活 ,仅 2例出现远端表皮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此种扩张皮瓣适用于皮肤缺损需要大面积覆盖 ,有较长时间进行扩张的患者。皮瓣扩张产生了延迟的作用 ,皮瓣易于成活 ,此皮瓣切取容易。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伤和供区瘢痕的产生 ,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陈铭锐[4]2002年在《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6项内容:(1)对皮瓣的动、静脉系统,特别是静脉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皮瓣内轴心动、静脉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2)阐明皮瓣内深、浅静脉系或伴行静脉与非伴行静脉的起始、走行、引流范围及交通途径;(3)观测皮瓣深、浅静脉干及其交通支内静脉瓣部位、形态、功能及对静脉间血液流通的影响;(4)明确皮瓣的动、静脉伴行特点与静脉回流规律;(5)确定皮瓣静脉回流的主渠道;(6)为皮瓣游离移植吻合静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跨区供血皮瓣静脉回流与交通、非生理性皮瓣的血液循环进行探索。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阐明皮瓣静脉的立体构筑,探求其机理,并完善解剖学资料,以期为皮瓣的应用指征、吻合静脉的选择及危象的处置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皮瓣外科。方法 (1)采用新鲜成人尸体双下肢标本,于股动脉及足背静脉网顺、逆行插管,分别注入8%明胶碳素墨汁,尔后行股动脉灌注及局部注射福尔马林防腐。切取皮瓣流水冲洗,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冬青油内保存。(2)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上、下肢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足背静脉网顺、逆行及股静脉加压灌注蓝色乳胶,福尔马林溶液防腐。新鲜男性成人尸体1具,于双侧股动脉插管内分别先后行8%明胶碳素墨汁→14%氨水→红色乳胶溶液灌注,至趾腹颜色由黑变红为止,流水冲洗6小时。另取新鲜成人尸体之肩胛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膝上内侧皮瓣,冲洗、防腐处理后,再于动脉灌注8%明胶墨汁溶液。(3)采用1例新鲜尸体左下肢标本制备过氯乙烯动(红)、静(蓝)脉分色铸型标本。(4)右下肢冷藏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再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顺、逆行灌注含硫酸钡混悬液之蓝色乳胶,福尔马林防腐,然后切取皮瓣,摄取x线片。(5)右下肢新鲜标本,制备组织切片。将标本冲洗、固定后,于动脉插管内灌注8%明胶墨汁,至浅表皮肤均匀变黑并可见静脉内有灌注液溢出即行停止。放置3天后,取4块右股前外侧皮瓣、4块小腿内侧皮瓣之墨染明显区域,经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及冬青油先后透明、石蛤包埋,连续水平及垂直切片,其厚度分别为 15、20及 100 u m,fiE染色,组织显微镜下观测。结果 门)亘接皮动脉或肌皮动脉,在体被组织逐步浅出的整个行程中,不断发出分支并分别在深筋膜层、皮下组织(浅筋膜)层、真皮下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内形成五级具有鉴别特征的皮肤微循环血管网(血管树)。(2)体被组织静脉血管网由浅入深分为五层:皮肤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下层、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山乳头下层浅出的小动脉分支及末支,在真皮乳头层内形成毛细血管网,迂曲盘旋并返折形成微血管拌,延续、下降、吻合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相互吻合、汇合形成集合微静脉并伴行动脉进入乳头下层,组成乳头下层微静脉网。乳头下层微静脉和集合微静脉经2~4级汇合后,即向深面走行汇入真皮下层微静脉网或丛。多数真皮下层微静脉。小静脉伴行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并与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动脉分支的伴行静脉汇合,分别形成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静脉网,进而汇入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而真皮下血管网中与动脉不伴行的微静脉汇合成为小静脉,并逐渐聚集增粗,汇合加入浅非伴行静脉属支或即为属支的起点。结论 门)皮瓣静脉构筑可分为5层血管网,吻合交通丰富;(2)皮瓣血管多为动、静脉伴行,皮瓣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是皮瓣血液回流的主渠道,为游离移植时的首选吻合静脉,而浅非伴行静脉的回流起辅助作用。(3)深、浅静脉间可经交通支、穿支吻合支而绕过静脉瓣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构筑和临床应用研究[D]. 霍然.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
[2]. 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微血管构筑研究[J]. 霍然, 李森恺, 李养群, 李强, 杨明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
[3]. 预扩张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J]. 霍然, 李森恺, 李养群, 李强, 杨明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4]. 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陈铭锐. 第一军医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