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毅[1]2001年在《丹参药膜的研制及其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促进消化道手术创伤修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研究了可生物降解的体腔内用药丹参缓释膜剂。 采用对于促进创伤修复有积极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e)作为主药。对其中主要成分丹参酮类物质进行了提取,并运用中空纤维超滤设备进行精制,用HPLC测定含量,得到含丹参酮Ⅱ_A 0.07390mg/ml的精制液。 针对体腔内手术吻合口的特点,我们选择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和明胶作为丹参提取物的载体,制得可体内应用的膜剂。通过各项物化性质如成膜性、延展性、柔韧性、强度、均匀性等和体内降解性对膜剂的处方进行筛选,并研究了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度和体内外的生物降解性。结果所制膜的各项物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基本符合要求,并发现该膜对丹参的主要成分之一丹参酮Ⅱ_A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在药效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丹参药膜和丹参注射液对消化道吻合口愈合作用的病理组织学研究,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观察了它们对消化道吻合口3个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该丹参药膜和丹参注射液可通过调节创伤组织炎症反应,促进毛细血管增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合成,还可通过增强生长因子如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在局部组织的表达而促进消化道吻合口的愈合,并且丹参药膜局部应用促进创伤修复作用强于丹参注射液全身应用。
宫少波[2]2009年在《愈溃膏对大鼠体表溃疡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凋亡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行气活血、祛瘀生肌中药愈溃膏对大鼠体表溃疡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凋亡的干预作用,研讨体表溃疡愈合机制。方法:实验用SPF级Wistar大鼠150只,参照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造模,随机分为5组,为单纯疾病模型组、生肌愈皮膏组、愈溃膏小、中、大剂量组。分别涂药干预,观察各组肉芽肿重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肉芽肿组织中VEGF、bFGF、PCNA、bcl-2、bax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愈溃膏各剂量组均能够增加肉芽肿的重量;免疫组化显示愈溃膏提高肉芽肿组织VEGF、bFGF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中、大剂量组优于生肌愈皮膏组(P<0.05或0.01);增强PCNA表达,促进创面组织细胞的增殖,中、大剂量组优于生肌愈皮膏组(P<0.05或0.01);影响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结论:行气活血、祛瘀生肌中药软膏,对模型大鼠体表溃疡有良好的愈合作用,是通过增强肉芽肿组织中VEGF、bFGF、PCNA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发挥创面修复作用。研究从分子、蛋白水平阐述了中药愈溃膏对体表溃疡的愈合机制,丰富了体表溃疡的实验方法及治疗思路。
徐彦[3]2007年在《复合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抗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防治进展及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并对当前新型药物剂型——微乳及原位凝胶进行综述。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鸡胚尿囊膜法观察川芎嗪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合腹腔粘连形成的生理病理学特点,将传统中医外治法引入腹腔内,并思辨地将中药单体有效成分—盐酸川芎嗪—微乳化、原位凝胶化,研制具有缓释、温敏成胶、机械屏障等特性作用的盐酸川芎嗪微乳、原位凝胶。为此进行了微乳、原位凝胶制备,原位凝胶降解性和相容性实验及盐酸川芎嗪微乳、原位凝胶有效性验证等基础研究。盐酸川芎嗪对血管生长的影响血管新生的过程贯穿于创伤修复的叁个阶段—炎症阶段、增殖阶段、降解塑型阶段,特别是在前两个阶段尤以血管内皮细胞的大量增殖,血管新生为特点。鸡胚尿囊膜法观察发现:川芎嗪对血管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微乳制备研究采用加水滴定法制备盐酸川芎嗪微乳,应用单因子法进行多次实验配比筛选微乳处方构成,以伪叁元相图法结合稳定性考察筛选处方,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对微乳类型进行判断,最终优选盐酸川芎嗪微乳处方为:OP乳化剂,丙叁醇助乳化剂,油酸乙酯为油相,盐酸川芎嗪溶液滴定浓度为50mg/mL。原位凝胶制备研究制备Poloxamer 407的不同浓度溶液,分别测定其相转变温度、绘制黏度—温度曲线及37℃条件下体外释放度测定,实验发现40%P-407原位凝胶与辅料2~3%甲基纤维素(MC)结合使盐酸川芎嗪的体外释放度明显延长,最符合本实验要求。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研究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加入溶菌酶模拟腹腔环境进行40%P407原位凝胶体外降解试验,并在小鼠体内进行相容性试验,结果提示:72h降解57.4%,120h降解65.2%。腹腔内均未见到大网膜包裹,且局部无渗液、无明显水肿,说明原位凝胶在腹腔内不会出现明显排异反应,与腹腔内组织相容性良好,基本符合腹腔内使用条件。微乳、原位凝胶药效学研究将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盐酸川芎嗪;空白微乳:盐酸川芎嗪微乳高、中、低剂量;空白原位凝胶、盐酸川芎嗪原位凝胶高、中、低剂量组。腹腔给药,于术后22d处死,进行腹膜粘连评分及免疫组化SABC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盐酸川芎嗪低剂量原位凝胶效果最佳。
施义[4]2007年在《盐酸川芎嗪微乳抗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腹部手术中,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较高。国外资料报导,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高达90%。因此,如何预防腹部术后出现的腹腔粘连是个紧迫的问题。腹腔粘连是术后腹膜进行修复的必然过程。没有粘连就没有修复,但当其修复无序或纤维降解不全以致成为点状、成角、索带样粘连时就是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学基础了。外科手术虽然是人类意志和智慧的体现,但它依然遵循着创伤修复的基本规律,外科临床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引导、支持手术后脏器顺应创伤修复的客观规律进行重建而不是将其视为个别脏器的孤立行为。目前防治腹腔粘连主要从腹腔灌注、改进术式、术后外治和理疗等方面着手,但存在技巧的不确定性、药效短、疗效不稳定等问题,而中医药和高分子聚合物隔离防治腹腔粘连则是前沿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能有效增加微血管的开放数目,加快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抗血小板凝集、抑制平滑肌收缩及抗炎等作用,并具有抗腹腔粘连的作用,但单纯给药吸收快、疗效短。微乳具延缓药物的释放,提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降低毒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功能。其中,w/o型微乳能形成膜样物理屏障,在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其它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出来的一TKH分子化合物,其水溶性良好,具有抗腹腔粘连功效。因此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拟就这方面进行探索,将中医传统外治法引入腹腔内,制备成w/o型微乳,采用腹腔给药,通过遴选有效的微乳处方,利用w/o微乳缓释技术和成膜特性,研制出稳定性好、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及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微乳制剂,采用大鼠术中腹腔内给药途径,拟最大限度减轻术后可能存在的点状、成角、索带样病理性粘连,为杜绝粘连性肠梗阻提供应用基础研究。本论文对术后腹腔粘连的中西医防治进展、药物微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回顾了腹腔粘连形成的病因病理及目前防治从中西药腹腔灌注、中医辨证治疗、改进术式、术后外治和理疗等方面着手。本研究拟将传统中医外治法引入腹腔内,通过中药结合现代微乳技术,研制具有缓释作用和能成膜的中药微乳进行腹腔灌注,实现机械屏障的浆膜面隔离和药物屏障川芎嗪微乳缓释以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为此进行了药物遴选研究、W/O微乳处方设计、盐酸川芎嗪微乳的制备、盐酸川芎嗪微乳的质量评价及盐酸川芎嗪微乳有效性验证等部分应用基础的研究。药物遴选研究昆明小鼠造模后随机分成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盐酸川芎嗪、尿激酶及阿司匹林五组,术后给药,于术后第15d处死小鼠,进行腹膜粘连评分及病理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分析。结果提示:盐酸川芎嗪与尿激酶防治小鼠腹腔粘连效果最佳。W/O微乳处方设计在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以HLB值为参考指标选择表面活性剂,以Span-80,OP乳化剂,Span-80和Tween-80复配为表面活性剂筛选对象;以丙叁醇,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筛选对象;以IPM,油酸乙酯为油相筛选对象。从而得出能够形成较稳定空白微乳的处方为:Km=1∶1,OP/丙叁醇/油酸乙酯/水组;Km=2∶1,OP/丙叁醇/IPM/水组;Km=2∶1,OP/丙叁醇/油酸乙酯/水组。绘制伪叁元相图,比较成乳区面积,其中Km=1∶1,OP/丙叁醇/油酸乙酯/水组含有较大载水量,形成稳定微乳。川芎嗪微乳制备在空白微乳制备的基础上,以一定浓度盐酸川芎嗪水溶液代替水进行滴定,筛选处方。以能够形成稳定含药微乳处方:OP/丙叁醇/油酸乙酯/含药水组为基础,考察盐酸川芎嗪浓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以含药量最高的稳定微乳处方为最佳。从不同药物浓度含药微乳伪叁元相图结合稳定性考察得出:盐酸川芎嗪水溶液的药液浓度为50mg/mL时微乳最佳。川芎嗪微乳的质量评价微乳离心10min(1500rad·min~(-1))试验,体系保持澄清透明。电导率测定在1~10μs/cm数量级,可以判断为w/o型微乳液。测定含药微乳平均粒径:79.5nm,小于58.2nm的粒子占54%,小于89.0nm的粒子占89.5%,粒径分布范围窄,粒径比较均匀。微乳含量测定平均载药量8.0417mg/mL。体外释放度考察盐酸川芎嗪微乳在前4个小时内稳定释放,几乎成一条直线(r=0.9957),符合Higuichi方程。川芎嗪微乳药效学基础研究将48只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盐酸川芎嗪、空白微乳和盐酸川芎嗪微乳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采取术中腹腔给药,于术后第22d处死大鼠,进行腹腔粘连根据Nair五分级标准评分、常规病理根据HE染色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胶原化的程度进行半定量观察、免疫组化根据Collagen I增生情况进行半定量观察及据Masson染色以肠壁粘连时总胶原的增生情况进行半定量观察等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盐酸川芎嗪微乳对防治腹腔粘连有一定的疗效,其中低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优选盐酸川芎嗪微乳处方为:OP为表面活性剂,丙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乙酯为油相,盐酸川芎嗪水溶液浓度为50mg/mL。四者比例为4∶4∶2∶0.95(25℃)时制剂稳定。平均载药量为8.0417mg/mL。该方法配制简单,重现性好,制剂稳定。动物实验说明盐酸川芎嗪微乳在适宜的剂量下能发挥最佳药效。结果提示盐酸川芎嗪微乳低剂量组效果最佳,并初步证实盐酸川芎嗪微乳抗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丹参药膜的研制及其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实验研究[D]. 肇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2]. 愈溃膏对大鼠体表溃疡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凋亡调控作用的研究[D]. 宫少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3]. 复合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抗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D]. 徐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4]. 盐酸川芎嗪微乳抗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D]. 施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