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设计团队合作既能保证方案独特新颖的原创性,又能使设计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保证设计项目的落地实施。作为“联合设计模式”的参与者,通过介绍笔者参与的合作设计项目的背景、工作模式、以及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总结合作设计的一些体会,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合作设计;设计概念;平衡;设计实践
引言
宁波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项目由宁波华茂集团发起,邀请建筑学家张永和主持并总体规划,并与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日本建筑师坂本一成共同设计、规划共18栋独立的企业总部办公以及4栋专家工作室。笔者有幸参与此项目,并与坂本一成事务所合作了设计的全周期。现在设计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项目在建,笔者也想通过此文回顾与反思这次设计过程,讨论在设计合作中的收获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探讨合作设计的一些工作方法。
项目背景
国际教育论坛项目鸟瞰效果图
国际论坛项目位于宁波市东钱湖青山南部,依山傍水,西、南面紧邻东钱湖,东北部至连心路,笔者参与的部分位于其中的南端的IV地块,三幢位于基地东北侧山坡地势较高处的独立企业总部办公。整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理念是“建筑基地一体化”“建筑从基地中生长”。
方案概念效果图
一方面,总体形态上建筑和场地形成层层叠叠的人工台地,另一方面根据原有地形设计的台地重新复原了山形地貌。所有建筑是方形轮廓,平屋顶,朝向统一南偏东10度,建筑群整齐划一,形式规则中有变化。
E2书架之家概念内景图
三栋独立企业办公基地南北宽,东西窄,向东和南可远眺东钱湖湖景。三幢单体概念自左向右分别为:E1展厅之家、E2书架之家、E3会所之家。围绕主体E1强调其公共空间的互动与展示、E2将书架连接和呈现在建筑的整体组成之中、E3体现了生活的氛围场景在公共空间的互动。三幢建筑共同的布局概念是通过高敞的中庭,组织交通流线及不同朝向的创作室空间,通高的中庭不仅形成更多互动交往的空间,由此出发联通各个空间环节环绕流动,同时其周边也成为休憩者的坐席,更为创意工作创造了更多灵活的空间可能性。
工作模式
设计的第一阶段,由坂本一成工作室提出概念,笔者所在的团队也参与,主要提供技术方面的设计意见,规避后续的设计风险。最终由业主、项目管理公司、共同参与决策与讨论。一方面,由于外方设计师设计项目均有相对固定的设计周期,并不会随意根据业主的要求压缩设计时间。另一方面,业主宁波华茂集团决策层欣赏设计,早在09年就邀请国内著名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华茂美术馆项目,此次斥资20亿投建的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作为华茂产学研教育链的重要一环,业主方也给予了相对宽松的设计工作环境。
业主方尊重设计师,尊重设计实践的态度,在参与这次项目的过程中让我感触颇深。“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也和外籍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待设计理念执着、对细节坚持的态度有关系。从业十多年参与的大部分公建项目中,在操作环节业主方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对设计也提出了种种严苛的挑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忙忙碌碌,却只能满足当下的要求,围绕建筑设计的整个思维过程被打乱了,思维的连贯性不知觉中会下降。甚至有时候很难跳出当前的工作细节,重新审视设计本身,工作成为一种忙着的麻木。考虑项目盈利、合规、团队配合、项目周期、不同决策层的意见,平衡种种矛盾,其实是除了在学习中认知的建筑设计之外更重要的功课,更让笔者认识到完成一项设计作品除了设计,设计管理中通过设计协作与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在统一的构架解决问题实现设计更是工作的关键。
业主给项目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让设计师有这样的机会回到设计,这对项目概念可以顺利推进起了重要的作用。合作设计对于国内的设计人员而言,与国外留学、参观、交流与合作设计不同,在合作设计中我们往往处在文化弱势,这也是这次合作设计的一个深刻感受。作为国内配合设计方,日方的执行设计师恰好是笔者读书阶段东京工业大学合作联合设计的日本同学,有点唏嘘,10年后曾经在一起联合设计,现在是以另外的一种模式合作了。
通过前期提供基本的设计规范依据、中间每轮设计成果的核查,由此我们保证设计概念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确保设计意图与设计概念一致。这次设计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计概念与使用的平衡。了解坂本老师是从坂本老师在日本的独立住宅项目,在大批量标准化商品房林立的中国,住宅并不在主流建筑概念思考之内,而在日本个性住宅所聚集的建筑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筱原一男开始,伊东丰雄、坂本一成、妹岛和世,这些知名建筑师的作品都是通过住宅这种媒介来认知建筑。在坂本老师的设计中,计本身代表了设计师的一种思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设计(这里的商业设计主要指符合一般的设计规则、设计规律的类如商业操作行为的设计行为),摒弃一般约定俗成中我们习惯于掩蔽结构的限制,通过打破来构建出生活的趣味和张力,释放出自由。
E3棟BIM设计模型
这次我们的三幢企业办公设计中,三幢单体中房间与房间之间不是独立隔绝的个体,而是并联连续的空间,用空间的逻辑来定义房间的功能使内外部的连续让空间流动。具体设计中暴露主体结构。梁柱的暴露,给设备空间、结构空间带来了很多挑战,在此我们通过BIM模型使各个环节信息沟通更直观高效,三维可视的操作使得问题更直接的暴露出来。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与日方一起通过讨论及时解决问题,调整方案和技术措施。AutoCAD的二维模式,设计师自己校对图纸的一致性,而BIM模型通过协同作业实现了设计信息的及时更新。
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服务空间由于结构对于设备穿梁的限制必须走于梁下,极大的影响了设计的净空。文化感受差异中设计师的概念(通过空间感受功能)遇到了中国的设计国情(普遍倾向高敞的空间感受,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舒适的净高),在这样的问题中,及时发现问题,沟通业主与日方设计师,最终得到双方共同的确认推动设计。(最后的结果是在局部净高过低的走道以及卫生间还是调整了方案适当的加大了净高空间)
作为国内配合设计方,设计行为是很被动的,在遵循原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尽量保持设计最初的要求,同时也希望可以帮助设计更好的落地,不作为仅是被动的接收方。参与设计与设计讨论,平衡概念设计与使用落地性,是设计深化中必要的一环。
明确设计边界
合作设计难免遇到模糊设计边界的问题。由于中日设计逻辑的差异,在日本设计阶段没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明确划分。对他们而言设计就是一以贯之的,从设计的概念场所、功能、表皮、形态、内部空间、甚至装潢、标识、景观设计。设计是从概念渗入到各处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学习概念里的设计,设计就是生活。但是在国内的设计环境,设计是具体的,具体的设计阶段是有明确界限的,重新明确设计边界是这次设计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例如在这次设计中,材料的丰富性是设计的一个特色,建筑的外表皮包含了清水混凝土墙体、干挂石材、镀锌钢板、木质百叶、FRP玻璃钢格栅(原用于日本下水道等排水设施的一种相对并不昂贵的建筑材料、纤维增强的复合塑料,却会为设计带来很不同的质感色彩),内表表皮根据房间不同的使用功能包含了清混、石膏板、AEP涂装、瓷砖、天然石材,结合不同的基底(土建层)要求不同材料无论在室内亦或室外均要求在交接处达到平整平齐,这就意味着,在土建设计的阶段就要提前为不同材质面层留有恰当的余地,提前归纳明确墙体的种类与做法、构造宽度。
此外,由于混凝土在不同位置内外墙体同时平齐及室内的踢脚的特别做法,需要提前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规则。(清混墙体根据内外墙体及踢脚位置分为六中模式)此处剪力墙厚度包含面层,表示在剪力墙结构尺寸基础上增加25厚混凝土保护层,以此保证清水混凝土效果,具体做法根据结构施工图要求,同时在此范围楼层标高上踢脚预留15*15凹槽,如图所示。
日方的室内设计很简约,其实在土建的具体设计完成后除固定家具外的室内设计,通过土建的深化设计已经完成了很多,这也是笔者参与的在土建阶段深度与细度要求最高的一个项目。不仅仅考虑外部造型,内外兼顾考虑土建交接可能产生的细节和给室内带来的丰富变化,室内设计不再是“修补”和改变,而是基于原有设计的再细化与再升华。这其实是全程设计操作应该有的样子,步步推进,建筑与室内的边界,在此连续了起来。
设计的初心与思考
此次合作中回到设计的初心,这样踏实认真的做设计,尝试不同的可能、不忽视细节,共同努力认真的实现一个设计的作品,是笔者最初走上设计岗位向往的样子。昔日的同学还在那样认真的坚持着,这给予笔者,一个从业十余年的设计师很大的鼓励。
建筑设计是具有个性与鲜明特色的,同时也要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在目前建设量巨大的背景下大量外国设计师来华设计,中外合作设计不仅实现商业的目,也为外国设计师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的场所。对我们而言不同文化的交融,在合作中与有成熟逻辑、开放视野的建筑师共同工作,通过在设计中对话与协作,建立不同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益的学习机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技术的差别、工作方式的差异,在合作的过程中充满了碰撞与磨合,每一次的碰撞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从笔者而言不设置思想的上限,学会跳出问题本身,从整体思考问题,筛选与判断不同的可能性。同时,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对本行业其他相关专业甚至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是在设计师自我修养中很重要的部分。相对于外籍设计师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图纸上,有时候我们需要抬起头,想一下为什么而设计,对于设计其实有很多重要的方向。
由于此次设计参与设计团队很多,不同外籍事务所、负责公共事务的项目管理公司、不同方向的顾问公司、负责公共区域的当地设计院……在合作设计中必须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推动项目的进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团队,体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的收获是我们需要在设计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小地,“合作设计”的自省,建筑学报,2003.09:43-44;
[2]朱耀武,李章,王志方,合作设计中交流与碰撞,建筑设计管理,2018.04:44-46;
[3] 黄孝颖,协作.吸取.成长——浅谈与境外建筑设计公司及专业顾问公司合作设计建筑与艺术:131;
论文作者:吴姗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项目论文; 概念论文; 建筑论文; 设计师论文; 空间论文; 笔者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