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与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_服务创新论文

基于国家和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服务平台论文,地方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我国近年来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1]。2009年《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将“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同“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以下统一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2009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其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被列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3]。

从我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历程看,国家和地方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2004年后,我国许多省市区陆续启动了形式各异和功能多样的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地方平台)建设。2008年底,科技部和财政部启动了面向纺织和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家平台)试点的研究与筹备,探索在地方平台等基础上建设国家平台的相关机制。本文将就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1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1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技术创新资源系统化集成和共享的支撑体系,通过汇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围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薄弱环节提供多层次、多品种的服务:既有共性技术的研发服务,也有技术转移和扩散服务,还有检测、设计、标准、信息、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4]。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由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工程化、扩散以及产业化等产业技术创新环节的若干机构或组织(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检测服务机构、转制科研院所、企业控股的独立研究院等)单独承建或联合共建。我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从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基本层面开展建设工作的。

1.2 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本文所指的“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指按行政划分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即主要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投资建设、管理考核,省市所辖行政区内的组织或机构负责承建的平台。我国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4-2010)》颁布以来,各省市在推进社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平台的内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需求,投资构建了一批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比如,浙江在建设本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同时,延伸和补充了22个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5个地方创新平台,初步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运行机制[5];广东围绕本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组建了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并通过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支撑了镇一级经济的发展和壮大[6-7];江苏构建了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公益研究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体系[8];上海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搭建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9];北京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制度安排,以少量的政府财政投入撬动首都12家大院大所的科技资源整体面向社会开放共享[10]。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平台的行政属性使其在开展技术创新服务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特色。比如,多数地方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行政区域内部,服务内容也依据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

总体而言,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科技管理体系长期以来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的现象严重。在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省市各自为战,导致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同一产业甚至产业链环节往往存在多个平台。以纺织产业为例,2009年仅长三角地区就有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苏省丝绸技术服务中心、国家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纺织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在资源投入和功能实现上具有较高的重合度。集成电路产业同样如此,在集成电路企业比较聚集的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南京都建设有面向设计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地方平台间的联合机制尚未建立。首先,优质资源基本在本地或本区域发挥作用,跨地方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服务程度低。浙江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特色明显,但其服务企业中的85%集中在浙江,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尚不能获得有效的服务。其次,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各地方平台以省市为界独立申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既不利于集中攻关力量,也常常导致类似的项目在一个地区处于立项阶段而在另一地区早已实现产业化。

综上所述,仅仅从地方层面开展平台建设无法有效解决创新要素重复投入、资源分散、共享渠道不畅、中央和地方缺乏统筹等主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2008年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重心开始从地方层次转到国家层次。2008年底,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启动了纺织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2009年至今,随着传统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科技部和财政部正积极建设一批面向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以产业为切入点,在已有“地方平台”或“地方性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基础之上构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配套,通过必要的增量资源投入,有效串联并盘活分散在各地方的存量资源,实现跨地方或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科技部和财政部首批开展的纺织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就是考虑到这两个产业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4]。纺织产业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承建单位是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和苏州大学分别是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市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丝绸技术服务平台等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实施单位或承建单位。集成电路产业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依托分散在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面向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地方平台和技术服务机构。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家平台的建设工作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包括国家平台对地方平台的指导和协调机制。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的整合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2 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的构建模式

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首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资源整合过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应尽量减少整合地方平台所导致的利益冲突;二是要兼顾全国主要产业集群和重点地区的服务需求。因此,本文认为国家平台应根据地方平台的“互补性”和“服务半径”,选择不同的构建模式。

互补性是指不同地方平台在创新和服务方面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可从科技资源存量、创新能力、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来说,地方平台在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设备和开发工具上资源互补,或是以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为重点服务方向,或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或是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都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平台的互补性越弱则利益协调越困难,整合难度也越大。

服务半径是指地方平台提供服务的有效地域辐射范围。服务半径受人力、设备、场地、服务渠道以及服务对象差异化需求的制约,例如,检测服务高度依赖于设备、场地、人员;需求导向性强的技术诊断、合作研发等宜采用现场服务模式,并且要求平台与被服务企业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对于以上述服务为主的地方平台,超出一定地域范围,平台的服务质量会明显下降,企业获取服务的成本则迅速上升。与此相对,以提供信息服务、仿真设计为主的平台则可以通过网络作为载体有效地延伸服务半径。

图1 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模式

根据地方平台的互补性和服务半径的不同组合,在地方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平台共有四种模式(见图1)。本文就服务载体、管理与考核单元以及地方平台联合方式等进行说明:

(1)虚拟联合型。虚拟联合型适用于地方平台的服务半径小(局限于本省市)而互补性强的情形,其主要特点是:地方平台作为本区域内的服务载体,在自身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也可向其他地方平台寻求帮助或将客户介绍给其他地方平台;地方平台独立运行及接受考核;地方平台之间可通过联席会议、项目、论坛以及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加强共享与合作。

(2)整合型。整合型适用于地方平台的服务半径大(可覆盖全国)且互补性强的情形,其主要特点是:高度整合相关的地方平台资源,建成拥有标准的服务接口和框架结构的国家平台;国家平台统一接受并分配订单;国家平台并作为一个整体接受管理和考核;承担国家平台建设的地方平台之间以契约或股权的形式明确利益分配机制。

(3)布局型。布局型适用于地方平台服务半径小(局限于本省市)且互补性弱的情形,其主要特点是:在产业集聚区或有一定企业规模与服务需求的地区分别选择运行基础较好的地方性平台予以财政支持;地方平台独立运行及接受考核;地方平台间的合作与共享程度很低。

(4)择优型。择优型适用于地方平台服务半径大(可覆盖全国)而互补性弱的情形,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根据服务绩效从现有的地方平台中择优挂牌为“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并给予财政支持;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定期对国家平台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并由其他地方平台择优递补。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种构建模式是建立在现实条件理想化、抽象化的基础上,实际决策过程往往十分复杂。首先,使用二分度界定地方平台互补性和服务半径的方法过于粗略,实际情形很可能没有严格落在图1中的某个象限而是处在两个象限的过渡区,这种情况下采取哪一种构建模式需要综合权衡。其次,由于地方平台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国家平台的构建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可能表现为在不同构建模式间进行切换。

以上四种国家平台的构建模式对地方创新资源与服务资源进行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存在明显差别。这表明虽然国家平台建设的初衷是实现跨地方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但整合程度应视地方平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宜盲目推进。

3 国家平台对地方平台的战略引领

从国外经验看,多层次、跨地方的平台在促进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大平台的战略引领作用。本文以欧洲制造技术平台和荷兰创新平台为例做具体说明[11-13]。

欧洲制造技术平台(The Technology Platform on Futur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Manufuture),是欧洲现有30多个技术平台之一,主要通过制定欧洲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指导欧盟成员国的具体行动。2004年12月召开的制造业2004会议发布了《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Manufuture:a vision for 2020),从欧洲制造技术平台成立的必要性、欧洲制造业现状、制造技术平台采取的方法、如何营造有利于欧洲制造业成功的氛围等方面进行阐述;2005年12月召开的制造业2005会议发布了战略研究议程(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提出欧洲制造业转型路线图。欧洲制造技术平台成立以来,奥地利、波兰、丹麦、葡萄牙、德国、罗马尼亚、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欧盟成员国纷纷建立了与其对接的国家制造技术平台,一些国家还在产业特色明显的地区(如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区)设立了地方制造技术平台。这些国家和地方制造技术平台根据欧洲制造技术平台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优先级开展研发活动并将创新成果向企业推广。例如,欧洲政府间合作组织MANUNET专门为由中小企业参加且符合欧洲制造技术平台战略优先级的研发项目提供资助;一些欧盟科技计划也以欧洲制造技术平台的战略规划作为立项依据。

荷兰政府于2003年9月成立荷兰创新平台(Dutch Innovation Platform),成员包括政府、工商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并由荷兰首相亲自担任平台主席。荷兰创新平台在科技体系中属国家层面的协调和咨询机构,其工作聚焦在确定关键领域、制定战略规划、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以确保研发资助的合理性。例如,荷兰创新平台确定了花卉与食物、高科技系统和材料、水、创意产业、化学、养老金与社会保险等六大优先研究领域,随后荷兰政府在这些领域投资建成绿色遗传学、制药和生物医学材料等一批一流的研究所。继荷兰创新平台启动后,2005年由上艾瑟尔省倡议,正式在特文特地区启动特文特创新平台(Twente Innovation Platform),由当地的企业、政府、教育和研究机构联合组建。特文特创新平台发布了特文特创新路线(Twente Innovation Route),就发展地区五大优势集群(食品、技术和健康、安全和技术、建筑和材料、材料和高科技系统)提出具体的创新项目,并配套一系列区域创新环境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地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业企业成长。特文特创新平台能够落实荷兰创新平台倡导的一些政策并以创新项目的形式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其重点扶持材料和高科技系统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也与荷兰创新平台确定的优先研究领域相呼应。

总体而言,欧洲制造技术平台和荷兰创新平台都采取了“大平台战略协调、小平台具体落实”的分工模式:在跨国层次或国家层次,更注重甚至只有战略发展方向上的研讨,致力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以战略指导和政策协调推动地方平台的建设;各地方平台则组织实施具体的创新项目来促进技术研发、扩散和推广应用。我国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也是按国家和地方两个主要层次进行的,不同点在于增加了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的构建过程。借鉴国际经验,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应仅仅关注自下而上的资源整合效应,更应充分发挥自上而下的战略引领作用,通过战略规划引导地方平台的资源配置方向,为解决我国科技资源分散、重复投入、布局失衡等问题发挥根本性作用。

4 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案例研究

4.1 纺织产业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

长三角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近年来为支撑当地纺织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2009年已建成一批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苏省丝绸技术服务中心、国家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纺织产业科技服务平台。为更好地分析地方平台和国家平台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长三角(浙江、上海、江苏)纺织产业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在绍兴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向绍兴纺织中小企业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总有效回收率为69%。

(1)服务半径。

纺织产业地方平台的服务半径有限。以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纺织品检测中心为例,该中心70%的服务对象集中在绍兴,其余30%也是杭州、萧山等周边地区的企业。调研发现,产业布局引起的地区间差异化需求是限制地方平台服务半径的根本原因。

浙江集聚了大量的纺织民营中小企业,半数以上从事外贸业务,该省在化纤生产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化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江苏拥有仪征化纤、恒利集团等一批研发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在纺织机械、丝绸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上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纺织生产企业基本迁出,强调品牌和时尚的创意设计成为主流。在这种布局体系下,长三角不同地区间企业的需求点存在显著差异。以检测服务为例,浙江绍兴大量的纺织品外贸企业出于解决纠纷的需要,对纺织品病疵分析服务具有大量需求;面料生产型企业对检测基础上的面料分析设计服务提出需求;上海及其周边试图进军国际高端纺织成品市场的企业则对检测机构的权威性提出要求,这也是法国BV检测局2008年在上海检测收入高达5亿元的重要原因。

调研还发现,地方平台跨省设立工作站或分平台试图延伸服务半径,效果并不理想。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曾在江苏吴江设立分院开展技术服务,但由于吴江纺织业以丝绸为主的格局不同于绍兴毛混纺,分院面临全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需求,工作难度很大。

(2)互补性。

一方面,纺织产业地方平台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竞争。地方平台大都沿纺织产业链布局,服务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新材料、纺丝、织造、染整到成品,建立了包括面料设计、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功能的服务体系;江苏已建的16项科技平台涵盖了纺织机械、新型材料开发、服装、加工设计、检验检测等核心环节。

另一方面,纺织产业地方平台之间也有优势互补的可能。地方平台中有的侧重于服务,能够准确把握中小企业需求;有的侧重于创新,承建单位的研发实力雄厚。各地方平台的重点服务方向或优势技术领域也不尽相同: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高端检测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数码印花设计具有传统优势,苏州大学一百多年蚕桑丝绸学科群的发展使得江苏纺织产业科技平台在丝绸技术领域具备深厚的积淀。

4.2 纺织产业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我国纺织产业布局引起地区间的需求差异决定了单个地方平台直接升级为国家平台并辐射全国的难度很大,因此纺织产业的国家平台不适合采取“择优型”的构建模式。

采取“整合型”构建模式形成拥有标准服务接口和框架结构的国家平台,目前时机也不成熟。其一,地方平台在服务定位上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信息服务为例,多个地方平台已有较好的服务基础:浙江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出版《今日纺织》、《轻纺科技信息》;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着力打造上海市纺织专业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公开发行《印染》、《上海纺织科技》、《合成纤维》、《纺织文摘》以及《化纤文摘》等纺织科技杂志。整合后国家平台如何制定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和量化补贴标准以实现对各资源贡献方的激励和补偿,尚不明确。其二,基于严格专业化分工的订单分配必然打破原有的服务供给体系,既不利于原地方平台的生存和发展,也未必给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对绍兴纺织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80.6%的受访者认为,地域辐射范围小的服务在建成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后也应由区域内机构提供;79.1%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国家平台建立后,仍会主要通过以往的渠道寻求技术创新服务。其三,各地方平台现有的服务成本存在差异,难以实施全国统一的定价标准。最后,根本扭转我国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系下形成的地方主义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纺织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应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

第一步,可针对纺织产业链(纺织材料、纺纱、面料织造、印染及后整理、纺织成品制造)或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信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检测等)的薄弱环节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子平台或分中心。子平台或分中心由地方平台的承建机构根据各自在产业链/技术创新过程的位置,单独或联合申报。科技主管部门应综合考虑申报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及地理位置,择优挂牌并尽量确保子平台的空间布局覆盖主要的产业集群地。对子平台应分别设计量化评价指标,独立考核。这一阶段本质上采取了“布局型”的构建策略。

第二步,随着地方平台的运行和磨合,实现由“布局型”到“虚拟联合型”的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跨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地方平台间的经验交流;通过门户网站、数据库、论坛、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全面推动跨地方的资源共享;依托信息技术采集全国范围内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供给信息与被服务企业的需求信息,建立企业与平台的跨区域对接机制。

最后,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角色要从资源整合者上升到战略引领者。例如,纺织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识别和预测纺织产业共性技术、制定纺织产业振兴的战略研究议程、指导并协调各地方平台的研发和服务、组织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跨省合作、引导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分配到合适的项目或领域等多种途径发挥对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战略指导作用,最终形成中央统筹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国家平台引领地方平台的良好格局。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国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的。本文就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的四种理论构建模式并分析了国家平台对地方平台的战略引领作用。对纺织产业的案例研究表明,纺织产业的国家平台建设不宜采取“择优型”或“整合型”构建模式,从“布局型”过渡到“虚拟联合型”是当前比较合适的选择。本文的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平台建设的初衷是实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但整合程度应视地方平台的互补性和服务半径而定,不宜盲目推进。国家平台建设不应仅仅关注整合效应,更应发挥对地方平台建设的战略引领作用。鉴于科技管理部门对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尚未出台具体政策,本文初步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应加强顶层设计。围绕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统筹布局。(2)成立由来自产业界、学术界、教育界、政府部门专家组成的平台发展战略委员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战略咨询机构。该委员会每年通过研究向理事会提交一份系统的平台发展战略建议书,在调研产业发展方向和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研发优先级和服务优先级,以此作为地方平台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国家财政向符合优先级的地方平台项目倾斜,以确保资源投入方向的准确度和平台服务的有效性。(4)加强地方平台之间的经验交流。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平台工作开展得较好,特别是在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可以将其作为地方平台上报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年度材料之一,由国家平台择优推广,指导地方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标签:;  ;  ;  ;  

基于国家与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