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量化:学校德育的误区_量化管理论文

过度量化:学校德育的误区_量化管理论文

过度量化——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工作论文,误区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过度量化的现象。

过度量化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由量变引发质变。无疑,学校德育工作引进量化考核机制可以使德育工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学校的量化考核制度表现出过度量化的倾向。

“严”字当头

诚然,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就得“严”字当头。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很习惯使用高压政策。如果稍微留意一下某些学校的校规或班规,就不难发现类似“不准”、“不许”、“严禁”等字眼满眼皆是,让人望而生畏。而在这些严厉的条文中,有许多是不合理甚至不近人情的内容。比如,针对小学生自制力较差的特点,有的学校还在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许乱动,必须背起手来听课,否则就要扣该班的纪律分。这样,教师在维持了学生纪律的同时,也抑制了学生求学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呼吁:请放开孩子稚嫩的双手,让孩子们舒展开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吧!

“分”为命根

量化考核必然要与分数相连,但过度量化无形之中又会自然提高分数在考核中的地位,从而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笔者前不久曾参加过某校的德育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并深深地被该校整洁明亮的校园环境所折服,但听完该校负责人的经验介绍后却又如鲠在喉。原来,该校的做法是:如果甲班的学生发现乙班的学生扔了杂物报告检查人员后,可在当日常规卫生检查只给甲班加分,给乙班扣分。而且,这些检查都直接与文明班级及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挂钩。下课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寻找“猎物”,以便为本班“建功立业”。这种貌似得力的措施其实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它将导致学生从小就学会去努力挑剔别人的缺点,甚至面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会产生幸灾乐祸等不健康的心理。试问,在道德重塑的今天,这样的德育合适吗?可以断言,这种违背道德方向的德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罚”做手段

为了保障量化考核制度的实施,强化量化考核制度的监督和纠错职能,有些学校或班级便出台了一系列惩罚细则,如“迟到×次罚站”、“迟到×次罚扫地一天”等。罚站属于体罚学生,不仅是错误的,还是违法的。至于罚扫地则更是令人费解,一方面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劳动是一种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我们又让学生感受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过度量化的效果

在过度量化思想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必然会产生两种结果:

短效或无效

学校严格的管理与扣分,形成了学生表面守纪的虚假现象,而一旦离开了有制约的环境时,他们就无拘无束了。相信我们不少人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头天好不容易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教室,第二天又是一片狼藉;学生虽然在校内不敢抽烟,而到了校外则照抽不误;学生在自习课上,教师在时,秩序良好,而教师一走,则马上闹翻了天……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平常没强调吗?是我们要求不严吗?显然不是,恰恰相反,这正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多,管得过严,而又没有将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需要的结果。笔者前不久就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几个小学生端着冲好的方便面堂而皇之地走进校园。他们应该知道这是学校不允许的,因为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学生在校门口监督检查。于是,我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什么端着碗进学校?他们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今天没人检查”!这种“没人检查就等于无要求”的结果,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甚至是反效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但过度量化势必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内在的、反向的、不顺从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各项要求与规定根本不屑一顾,“左耳进,右耳出”,从而造成说而不服,甚至故意与学校和老师对着干,这种德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起着反作用。

这可不是德育的初衷!

过度量化的实质

过度量化就是“命令+处罚”式的管理。一方面,它以命令式的口吻、以说教的架式要求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至于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则全然不顾。比如,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总是带着这样的口头禅“你给我坐好!”、“你给我把纸捡起来!”等,开口闭口这是“学校规定”或“本班主任规定”。另一方面,它又以数量为依据,通过种种处罚措施来达到让学生绝对执行的目的。例如,有的班主任为了杜绝学生迟到的现象,在班规中规定“凡迟到一次者,学期评优无资格”或“罚扫地一天”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也是当前教育的大忌。

这种“说教”的实质严重背离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而也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

过度量化的对策

面对过度量化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创设民主氛围

对于德育,我们习惯以强制代替沟通,代替民主。我们也曾以为言听计从便是尊敬,便是好学生。但学生目光中的冷漠、疏远却告诉我们,那只是惧怕!他们更渴望民主!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充分享受民主,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呢?我校曾开展过卫生自津活动,我没有将德育处规定的要求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讨论卫生自律的好处,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班级形成了自己的卫生公约。当他们看到自己制定的卫生公约时,不仅多了一份自豪感,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才能成为孩子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仿效的榜样,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便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当学生失意时,能倾听他们的诉说;当学生无助时,能向他伸出热情的双手;当学生无望时,能蹲下身去,用最美丽、最动人的话语去抚慰他受伤的心灵。

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而现实中的德育基本还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德育工作的精力不是放在如何系统地“导引”上,而是放在了茫然无序的“纠偏”上。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工作,最终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陷入了一种误区——过于夸大了“教”的力量,就是不肯让学生自己去碰壁,而当他们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时,还不肯让他们自我止血。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吧:“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要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总之,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教学生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为国家想三百年”,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标签:;  ;  ;  

过度量化:学校德育的误区_量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