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区未来之星幼儿园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该文从“游戏约定中的假尊重”、“游戏准备中的假自主”、“游戏分享中的假平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幼儿园游戏指导在落实“儿童是游戏的主人”这一理念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假象。
关键词:警惕 幼儿园游戏指导 假象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的不断推进,“儿童是游戏的主人,被尊重并拥有游戏自主权”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幼教专家反复呼吁并为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依然难以摆脱既有观念、原有习惯的影响,在游戏指导过程中仍有许多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做法,其突出表现在“游戏约定中的假尊重”、“游戏准备中的假自主”、“游戏分享中的假平等”现象上。对之,幼儿园管理者应特别加以警惕并予以解决。
一、游戏约定潜藏教师对儿童假尊重
自主游戏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一到游戏时间,孩子们如放飞的小鸟,自由地挑选材料、安排场地、选择伙伴,然而这些号称“我的游戏我做主”的规则其制定和执行过程看似尊重儿童,是师生“共同约定”,实际上却暴露出教师在游戏指导中极强的“制度化”管理意识,其中潜藏教师对儿童的“假尊重”,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三方面:
1.教师过分重视游戏常规,难以容忍游戏“乱”象。纵观各类“游戏规则牌”,我们发现所谓“约定”看似商量着办,其实是霸王条款。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约定”常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而且经常聚焦游戏常规问题,其作用是为了便于教师对游戏进行常规管理。
2.教师对儿童缺乏信任,不相信儿童有能力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尊重儿童应相信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能力解决游戏遇到的问题。然而许多时候并非如此,各种机械化的强制约定,其实就是反射出教师对儿童能力的不信任。
3.教师无视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儿童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意图通过一项项的“约定”,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限定的规则“框架”中达到自觉、自律,明显是对儿童个体发展规律的忽视,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自身的“内在法则”,依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儿童在游戏体验、感知、调整中和谐发展。
二、游戏准备隐藏儿童游戏假自主
在游戏准备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教师们准备充分,确保“万无一失”,为了便于取放,教师还细致地为游戏材料“建家”、“安家”——按主题分框、贴上主题标签、摆放到相应位置。如此周全的游戏准备看似孩子们有充分的自主权,实则是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教师对儿童游戏行为缺乏“真理解”,竭尽全力将儿童游戏纳入预设,导致游戏主题“假自主”。教学中在教师过于周全的游戏材料中,孩子们看似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其实选择权早就被一筐筐材料、一个个标签限制在了预设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成了“定项”选择。其次教师对幼儿游戏需求并非“真支持”,“丰富的材料”往往源于教师预想而非幼儿需要。当我们将真自主还给孩子,我们会看到游戏中诱发精彩情节的并非指向鲜明、功能明确的游戏材料,而是看似“不用心”准备的半成品,甚至是没有任何固定功能的废旧材料或自然物,无“限制性”的材料促使孩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材料的功能转换、物品替代、现场制作等想方设法为开展游戏创设条件。再者教师对幼儿游戏不敢“真放手”。在开放的游戏场地上,幼儿本来可以根据意愿,在任何一个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主题,虽然有时孩子可能出现“抢地盘”或者“区域闲置”的现象,但我们相信几次过后孩子们一定能慢慢学会合理安排空间。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并不敢放手,习惯性地帮孩子们规划好,用一筐筐定点投放的材料暗示幼儿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自主选择成了“定位”选择。
三、游戏分享暗藏师生关系假平等
游戏分享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为此不少教师在游戏中拿着手机忙着捕捉“有价值的画面”,收集分享“素材”,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围坐在一起,结合“素材”展开“对话”;即使请幼儿分享,老师也会有意识地邀请“玩得好”的幼儿发言,在分享后还不忘“精彩点评”一番,将丰富的经验“分享”给幼儿,让儿童明白“何为对错”,学会“玩得更好”,整个过程看起来是一场面对面的平等对话,然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暗藏的是师生关系的“假平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师如“裁判”一般地存在,权威凌驾于“选手”,不对等的身份是“假平等”的主要成因。游戏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然而我们从教师习惯于用“裁判”标准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评判,用“丰富的经验”试图拔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其潜意识认为“儿童存在不足”、“儿童不如自己”,这种意识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真平等”。
2.分享话题出于教师“捕捉”和“预设”,聚焦教师意志而非儿童兴趣是“假平等”的重要成因。游戏是以幼儿快乐为前提的,当游戏结束时,共享游戏带来的喜悦应该是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情,应是聚焦热点、激发思考的最佳时机,然而教师对此并不敏感,出于对“价值”的考量总是急于把话题引向“预设”,引导孩子们交流得更多的是“你觉得玩得好不好”、“还可以怎么玩”、“你有什么好建议”等一个个“烧脑”的话题,让幼儿的分享热情慢慢冷却。因此只有教师真正隐去权威形象,忘记教师身份,从“知识拥有者”的高台上走下来,欣赏幼儿,接纳幼儿,聚焦幼儿,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论文作者:张荣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游戏论文; 教师论文; 儿童论文; 幼儿论文; 孩子们论文; 平等论文; 材料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