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历史背景论文_王成丰

浅谈“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历史背景论文_王成丰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院上镇武备中学 266612

摘 要: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1897年底,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悍然出兵胶州湾并强占青岛,从此开始了对青岛十四年的殖民统治。从占领青岛开始,德国殖民当局在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其殖民统治。

关键词:殖民地 统治 掠夺

整个初二上学期《中国历史》(鲁教版)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但以知识点占多数,对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有介绍。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学生想知道五四运动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由来,我查阅资料做了整理,给学生做课下阅读。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英法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野蛮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定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为德国侵占青岛奠定了基础。青岛依山傍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海岸曲折,岬湾相间,有很强的军事战略地位。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强大促使德国向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德国外交转向更为冒险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公开宣称要争夺更多“阳光下的地盘”。自从19世纪60年代起,德国的李希霍芬对山东的矿产、物产、交通、港口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山东地区极为富庶,有可供使用的丰富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并且有位置优越的可供作军港和商港的胶州湾。

甲午战争之后,攫取青岛就成为德皇的目标,并开始制订占领计划。1896年德国东亚舰队海军上将梯尔匹茨驶抵胶州湾考察, 12月15日,德国海军一份占领胶州湾的完整详细的计划就送达到德皇手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租青岛海陆面积计551.5平方公里,租期99年,并获得胶济、青莱两路的筑路权及铁路两旁的采矿权,8万多青岛居民及整个山东沦入德国殖民统治之下。此外,还赔偿了德国建筑教堂费用22.5万两白银。德国外交大臣说:“其准备给我们的,竟比我们要求的还要多。”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占领胶州湾及《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也直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而对青岛来说则开始了被奴役、被掠夺的殖民历史。从占领青岛始,德国殖民当局有意将青岛规划为在远东的“模范殖民地”加以建设。

一、立法方面

德国殖民者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相关法律,在法制上加强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殖民者为加强对租借地社会的全方位控制,建立了严密、详尽的管理体系,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法规,涵盖17类,共计188个,内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殖民统治者还根据殖民地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需要,补充制定了大量的行政、经济、劳动和军事、海关等领域的殖民地特别法,以维护其统治。

二、经济方面

德国占领青岛伊始,将土地作为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基,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土地政策,使自己对土地的掠夺更加合理化。德国殖民者在掠夺土地的同时,还开办工商业等对青岛进行殖民掠夺,如在青岛开矿设厂,掠夺资源和劳动力。

三、文化方面

为了培养德国企业和政府机关所需要的劳动力,也为了通过学生对中国文化发挥富有成效的影响,德国侵占青岛后,主要依靠教会组织来创办各级各类的学校,宣传德国的文化。据统计,1913年时,胶澳租借地22所公立小学有学生1008 人,教师59人; 256所私立乡村学校,有学生3200余人。

正如《胶澳志》所述,德国在青岛的教育事业,本质上“是德人极力扩充他的学术精神于中国和传播他的政治势力于中国的引子”,是德人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的手段。

四、基本建设方面

随着德国侵略势力的渗入,青岛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侵占青岛后,要 “把青岛造成一个德国远东海军的根据地和模范殖民地”,发展势力,借以同上海和香港相抗衡。这主要体现在建港筑路、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诸多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参考文献

[1]林钦辰 《青岛市政府实习报告》.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A1100,1933年,8月,第48页。

[2]袁荣叟《胶澳志》.青岛:胶澳商埠局,1928年,第201页。

[3]倪锡英《青岛》.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30页。

[4]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青岛文史资料·名胜古迹(特辑)》.青岛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论文作者:王成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浅谈“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历史背景论文_王成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