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国有商业银行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上关于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统称。

经济增长方式与银行经营方式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齐头并进。首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银行经营方式转变影响深远。①经济集约化必将直接推动银行经营集约,促进银行经营要素增加、要素投入集中、要素质量提高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②经济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居民行为)的转变,将有效地促进银行经营行为的合理化。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也必将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重大意义。①信贷集中促进生产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②通过对信贷政策、贷款方式、贷款条件的调整,将有效地抑制经济生活中粗放型因素的扩张和促进集约型因素的生长。③贷款投入、投量和结构的变化,将有利于促进生产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使生产要素向高效产业、优势企业集中。④贷款优先支持科研企业和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的提高。⑤银行实行集约化有助于改善金融增长的质量,为提高金融效率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性转变过程中,优化金融、实现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只有将两者齐抓共管,才能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国有商业银行不能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可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从经营方式上看。长期以来,我国专业银行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营路子。主要表现是:①资产规模极力扩张,但结构、质量极不合理。②机构不断扩展,人员增长过快,管理成本日趋庞大。我国专业银行这种粗放的经营格局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效益下滑。其次,从资金营运上看:①组织资金仍保留着原专业银行的思维方式,单纯依靠网点的增设和人员的膨胀来追求存款数量的增加。这种不计成本,忽视网点质量与效益的经营思想,势必导致组织资金成本居高不下。②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银行贷款大量沉淀在所难免。③在业务处理方面普遍采用原始手工操作,科技手段运用面很窄,科技含量较低,能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更是少得可怜。④在利率执行上,短期行为极为突出,乱浮乱抬利率,搞贴水、给回扣,拉公款私存,扰乱了金融秩序,为自身成长设置了“陷阱”。⑤由于缺乏协作与互利思想,相互筑堤设卡,彼此拦截资金,压票、压单,因而造成结算渠道人为梗阻,给自身与他行业务增长造成了障碍。最后,从管理机制上看。①“集约”观念淡薄,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在追求一种不讲效益的数量型扩张,忽视了质的提高和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致使一部分经营要素(人、财、物等)闲置浪费,而另一部分经营要素得不到合理补充,形成了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信贷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致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普遍,信贷管理不规范,许多贷款死滞。②系统管理呆板,限制了基层行的生机与活力。③管理方式行为落后,从而导致三低,即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和管理的有效程度低。④行政干预严重,银行经营缺乏自主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经济外延性发展拉力加大、要素市场化水平较低、利益缺乏合理协调和管理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因此,必须从自身着眼,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1.加强对资金来源与运用的管理,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是重要的资金运用。在粗放经营时期,由于放款工作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贷款无多大自主性,业务考核又不以效益为中心等弊端,因此人们只重视存款,而对贷款管理则显得较为乏力。实行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使存款工作不弱化,把重点转移到扩大总量和降低负债成本并重上。对存款组织可试行内部资金计价转让办法,将组织资金的有效数量和组织资金的成本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效益核算控制在源头。同时要树立服务为本的观念,通过优质服务和现代化的装备手段,千方百计地多吸收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树立“放贷如放虎”的观念;“虎”放出去,如咬伤人,挨“咬”的不仅是商品经营者,而且是货币经营者本身。因此,在决策上必须保证做到慎之又慎,并制定决策者决策档案制度、决策失误追责制度、收息责任制度等等。为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为集约化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宜在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贷款。如采用“让利保本”、“以贷活旧”、“以奖减损”和“以贷引收”等办法均可。二是建立健全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优化增量。要建立健全对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大力推行贷款证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制度,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监测、监督机制以及信贷资产风险补偿机制。三是调整信贷结构。即由重视外延型、数量型的贷款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贷款转化,同时提高后一个方面的贷款比重。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的产品生产资金需要,满足大中城市、一些地区有效益生产的资金需要,满足先进技术装备的社会生产部门为赢得国际竞争的生产资金需要。

2.推动科技进步,开发金融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科技进步是投入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银行经营中的科技含量,是促进银行经营方式转换的根本途径。正因为这一途径具有带动能力强、长远持续、开发价值大等特点,为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据统计,仅1995年,国际商业银行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的投资就达160多亿美元,到本世纪末预计将达到300亿美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效益的增长有60~70%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正如有人所言,现代商业银行等于人脑加电脑。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努力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积极做好先进科技开发和在经营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工作。一是要大力推广应用技术,实现经营手段电子化。这包括微机临柜服务,电子密码运用,ATM、POS和电子货币的推广使用;发展通存通兑、电话银行查询、自动柜员机、销售点自动转帐服务、电子汇款业务。二是组织科技力量,围绕发展中的科技难题,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如可以研究开发企业、家庭服务系统,以最先进的服务手段和最全面的服务功能满足客户需要,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三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培训与普及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大力推进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办公自动化。在推进业务处理和管理手段进步的同时,还要锐意创新,努力实现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这不仅是金融市场发育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银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调研,采用市场分割、产品区别、时机选择等一系列策略,努力开发出适应社会公众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办换汇与押汇业务,开办票据汇兑结算与贴现业务,发行金融债券等),使客户尽可能多地享受到银行提供的服务,通过客户的稳固和拓展,来赢得银行资产的长盛不衰。

3.加快机构重组,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机构重组上,根据企业及银行在机构重组方面的一般规律和前期企业重组的经验,我国银行也将经历由前期分化、分解到重组的转化过程。机构重组是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增加盈利、缩小亏损面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专业银行经营机构无节制地滥设,“遍地开花”,不仅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反而阻碍了经营效益的提高。对此,必须遵循“效益至上,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规模经济原则,调整机构设置。一方面,根据业务量、经营效益和发展潜力,对现有营业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转、改、建,“消肿减肥”;另一方面,按照经济流向和经济区域重新合理布局经营网络,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设必要的机构,强化功能,提高效益。此外,还要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缩小管理层、扩大经营层的思路进行机构改革,体现精干、高效的原则,形成“小机关、大服务”的格局。对县(市)级支行,可以按照信贷、核算、调控、监管四大系统重组,以达到精干高效、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调自如、运作有序的目的,彻底解决现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指挥决策运作钝化等问题。在人员素质上,要建立科学的育人用人机制。在育人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商业银行人员整体素质。在用人方面,首先,要建立双向选择机制,严把用人质量关。其次要建立干部定期交流制度,保持队伍旺盛的战斗力。第三是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如通过“双荐双考”(个人自荐、单位推荐、考试、考核)选拔领导干部,对选拔的干部实行聘任制,以此来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的潜能。第四是对不合格人员实行严格的辞退和淘汰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4.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为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它的资本、营运资产具有两重功能:一方面是一种企业性资产,在经营活动中要不断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增殖,执行着资产增殖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资产,在经营活动中,既要为社会提供商业性劳务,执行着资产保值增殖功能,同时国家又要借助于其经营活动,从价值量上实施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二重功能在实现经济运行中很难发挥得和谐统一;其矛盾实质上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约束与市场经济原则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结果,势必导致从制度方面弱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因素。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金融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首先,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来看,我国虽然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银行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并没有触及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这个根本问题。目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经营业务总量中占比连年有所下降,但仍居很强的垄断地位,仍是实行行政式的管理、垄断式的经营,政企不分,两权不离,资产流动困难。这种状况不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运营和管理。其次,从国内外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合适的产权制度是一种较为成功的银行组织形式。近十多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和金融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我国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又陆续组建了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当今我国金融业中,最有竞争力的就是这些新崛起的商业银行;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使改革后的我国金融市场生机勃勃。第三,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实践来看,已有几百年历史,这为我国银行业推进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改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我国国有银行产权的具体化。综上所述,积极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只有找到国有银行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最好的形式,从根本上理顺其资本关系,实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才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法人产权实体和合格的市场主体,使其能够自主地按照市场的法则营运资金,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而为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奠定基础。

5.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要按照国有商业银行集约经营的要求,改组现有的组织结构,逐步建立高效精简、灵活有序的集约化经营组织体系。一是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实行授权法人制度,确定授权范围和责任,使上下级行既是行政隶属关系,又是业务管理关系,也是独立经营的业务主体关系,以此实行国有资本、营运资产在管理、监督、营运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造明确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所有权主体和责任主体。二是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制度,改变轻管理、少经营、层次多、效益低、经营活力不足的组织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多级经营管理体系。总、分行都要设立自营机构,划分业务范围,独立运作,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存贷关系、联行清算关系、行政管理与监督关系等。三是以城市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加快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步伐。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科学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金融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永恒主题。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重点是要提高领导层的决策管理能力。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有效地促进从业人员自觉地提高经营水平,既注重业务经营,又善于内部管理,既会抓存款、上规模,又能抓质量、出效益,切实保证全行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要改革评价银行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求由传统的注重数量的评价模式转移到注重质量的评价模式上来。传统的数量型评价模式是以存贷款总量为中心,采用上年基数加上增长百分比的运作方式,强化了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行为。今后要改变这种指标考核体系,逐渐丰富充实质量性指标与市场份额指标,如贷款收息率、非正常贷款占用率、人均存款额、人均创利额、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并相应提高其分值比重,促进经营行为取向的调整转换,同时使结构性指标深化、细化,以加大结构(包括负债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收入结构等)调整的力度。三是要坚持依法治行,端正经营行为。要以《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规为武器,抵制外部利益主体对信贷资产的侵占与吞食,抵制经济生活中粗放因素的生长、扩张,正身强己,利用国家法律作后盾,使国有商业银行走上“六自”发展的轨道。

标签:;  ;  ;  ;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