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发展现状,从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技术变革、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制度变革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工程;工程规划;设计变更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意义就是回归自然,并在实际建设期间对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防止大规模施工建设,对保护自然以及顺应自然的理念进行运用,真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通常需要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出现变革,而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极为重要。但在海绵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作用下,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应怎样创新,才可符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还没有实现共识。
一、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技术变革
(一)道路平面技术变革
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道路平面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对两方面进行格外的关注与重视:其一,最大限度确保纵坡较大道路线型较为平顺,其中还应远离T型交叉路段与错位交叉路段。进而降低与缓解超标雨水通过路面不断向下游聚集期间,对公共安全以及交通服务等形成的不利影响。其二,对路面超标雨水径流量排水口设置标准进行明确。在排水防涝收纳位置附近,需要结合给排水专业人员需求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状况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实现排水出口在道路工程使用期间,各种设计需求的全面落实,如人行道、路缘石科学调整以及绿化带标高等,逐渐形成完善的路面雨水径流就近进入受纳体排水口,确保降雨量较强时,高于管道应对水平的雨水充分进入到受纳体中,防止积水现象导致交通中断问题的出现。
在道路工程需要跨越河流沟渠时,需要在桥头处根据实际排水需求对人行道、绿化带以及路缘石等竖向细节设计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不可使路面出现连续性渡槽,这会导致超标雨水不能较为良好的进入到就近接纳体中,并会通过沟渠与河流等逐渐向下游汇集,进而提高内涝现象的发生几率。当前我国较多的城市“看海”位置主要处于水域用地道路之上,其主要的原因通常为地面排水处理的缺失以及雨水径流随着管线排入到相应的受纳体中。
(二)道路工程结构设计
海绵城市在建设期间对于道路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影响,是对场地中雨水源头的控制需求,特别是当道路绿化率相对较小时,想要降低径流系数,给排水工作人员通常会对人行横道以及路面透水结构进行运用,最大限度的降低雨水径流控制需要的时间,并逐渐促进生态与经济效益较为良好的建设方案快速形成。与此同时,道路附近雨水蓄渗控制地区需要对侧向防渗方法进行使用,避免水流径流在下渗期间对里面以及路基等稳定性与强度造成影响。
另外,需要对海绵城市场地中雨水径流控制需求进行格外的重视,并通过自身与附近绿地实现相应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对非硬化空间进行利用,承担硬化垫面下的雨水流经控制责任,而不可将其认为成对硬化地面透水性进行建设。道路设计是否对透水结构进行使用,需要以必要性为基础,在根据与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后在进行明确。
(三)横断面设计
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对道路工程横断面设计与规划产生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场地雨源头控制需求,因此在需要在横断面设计规划期间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满足绿地率控制需求。相应的附属绿地是实现场地雨水资源存储、渗透以及净化的主要基础,若绿地附属比重相对较小,则需要通过工程化设施促进雨水源头控制需求,因此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性相对较弱。在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期间,应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对于绿地率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园林景观绿地率应大于40%、宽度为50m左右道路的绿地率应大于30%、宽度在40m至50m之间道路绿地率应在25%左右,宽度在40m以下道路绿地率应在20%左右、
其二,道路绿地科学布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际需求,道路绿地在具有降尘、降噪音以及景观等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要求进行下沉式建设,进而促进路面流径存储、净化以及消纳等作用,这通常也需要道路绿地在布置期间应以道路横坡为基础,并最大限度的确保绿地在横断面最低位置上,使得路面雨水的流径可通过重力自流进入到绿地下沉区域中。为了促进绿地下沉式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提高渗透宽度等需求,应控制道路雨水绿化带宽度应在2m之内,其中绿地实际下沉程度、雨水径流方式以及消纳途径等,都需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明确。下沉区域植物在选择期间,需要由专业人员结合雨水径流以及分水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明确,促进绿地控制雨水源头效率的快速提升。
二、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制度变革
(一)优化管理规定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对道路工程进行施工期间,不仅需要确保道路具有较为良好的急促功能,还应对海绵城市各种规划的雨水管理需求进行落实。如在场地中对相应雨水进行控制,对高于管线应对水平雨水,就近排放到受纳体中。这些要求的实现通常需要工作人员根据以往的雨水管线系统,对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这也明确了需要优化与完善的规划内容为雨水排水问题。而道路施工人员应进行的工作内容则没有出现任何变化,主要是对道路平面以及道路结构等进行设计,发生改变的内容是这些工作完成期间应使用的方法。在对相关方案明确期间,应对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计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满足。所以在对相关技术进行管理与优化期间,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对海绵城市专业设计以及排水综合设计编制规定进行优化与创新。了解与明确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设计中,需要添加的雨水流经排出口的实际位置、流量设计值以及断面的大小等,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较为良好的参考数据信息;其二,对《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进行创新,在道路工程排水系统设计内容中对各施工实际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出口等施工方案进行明确,通过科学的方法优化与创新道路工程内容,使得在设计期间道路、排水以及园林等各种专业可以实现相互协调与配合。
(二)完善技术规范
对于技术规范进行完善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道路工程在实际施工期间,可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并在确保道路工程基本性能基础上,对雨水源头控制、超标雨水径路清除等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进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雨水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与落实。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技术的变更进行分析后可以明确,应进行优化的技术规范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以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等,也就是结合实际需求对道路工程平面布局、结构设计等内容具有较强关联性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与优化,并通过科学方法明确怎样在重视海绵城市雨水源头控制与路面超标雨水径流排放建设需求的同时,实现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思维模式以及技术的变化。
结语: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需要道路工程在确保其基础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雨水源头控制以及对高于管线处理能力的雨水径流就近排放到受纳体等功能。由于这些功能在传统设计中并不存在,因此还需要对相应规章制度进行创新与优化,对排水工程需要添加的各种系统设计标准与内容进行明确,并对其技术规范进行完善,进一步实现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李晓策.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6(08).
[2]杜中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3).
[3]李和谦.北方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
论文作者:赵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道路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工程论文; 需求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