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经济发展水平论文,变化趋势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5)04-0003-10 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开放型经济”都被写入历次党的重要文件之中,彰显我国领导人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开放起步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和驱使下,通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全球的有效配置,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败。为了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继国家三大区域性振兴战略实施之后,为了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又针对不同的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级振兴战略,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内陆地区都加快了开放步伐,在“十二五”期间纷纷提出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因此,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开放逐渐从过去片面追求速度逐步向更加注重质量、深度和效益的方向转变。把握开放型经济的最新特征及发展规律,构建起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和丰富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指导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术界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有:Sebastian(1998)利用外贸依存度一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开放度,并计算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谢守红(2003a)通过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2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区的对外开放度。[2]曾海鹰和任登鸿(2007)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等三个层面共计6个具体指标的区域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3]肖俊夫和林勇(2009)构建了包括开放程度、开放结构和开放支撑等三个层面共计22个具体指标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4]陈子曦(2010)构建了包括地区开放基础、开放程度和开放潜力等三个层面共计13个具体指标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5]尹立仑(2013)从宏观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共计20个具体指标的地区开放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6]学术界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有:杨波(2004)用指标集成的综合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7]谢守红(2003b)通过洛伦兹曲线对比分析了广东省21个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8]傅钧文等(2005)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上海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9]王晓亮和王英(2013)利用熵值法对沿海地区7个省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10]何悦(20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并比较分析了重庆与我国内陆8个省份的开放程度。[11] 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选取偏重于经济外向度的衡量,不符合现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新内涵和特点;二是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大多偏向于数量型,涉及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类的指标不多;三是目前的研究多侧重静态分析,缺少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的研究。因此,本文将根据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新内涵和特点建立、完善衡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定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2005年至2012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弥补和完善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长期以来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探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看法,如李欣广(1995)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12]张吉昌(2003)从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上流动的角度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能够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13]薛荣久(2007)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种制度性开放,不仅强调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要深化沿海开放,还要推进内地和沿边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内对外开放。[14]刘新智和刘志彬(2008)从经济形态角度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不仅强调整体性开放,而且强调开放与发展要相互协调,开放应带来较显著的发展效果。[15] 已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但基本上都是从国家层面来分析的。本文研究的是区域开放型经济,我国各省市区面临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地理区位的差异,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30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东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注重的是对外开放;但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表明,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对国外依赖性较强且风险较大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基于地理区位的不同,肖俊夫和林勇(2009)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不仅要强调对外开放,更要强调对内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态势。[4] 鉴于已有的研究,本文认为,国内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可表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能够自由地跨越国内行政区和边境双向流动,即一个区域既要深化对内开放,也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实现资源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且开放有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具有显著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遵循全面性、一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从区域开放型经济的最新内涵和特点出发,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3个方面(一级指标),下设23个二级指标(见表1)。开放程度反映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大部分,对外开放反映的是地区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跨国境自由流动的程度,对内开放反映的是国内区域之间经济的交换程度。开放质量反映的是开放型经济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此通过考察开放型经济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指标来衡量,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开放型经济实现“多元平衡”的首要内容。开放效益反映的是开放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开放对社会进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间接效益。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专门设置了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两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开放程度指标中加入了较多的对内开放指标,体现了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时期的内涵要求,使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更具有时代特征。

三、实证分析 (一)原始数据的收集 所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通过技术整理得到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 (二)计算方法 1.确定权重的方法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会因选取专家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客观赋权法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这种缺陷。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改进的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16] (1)设有n个地区,m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1.各地区的得分

见表2和表3。


2.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1)四大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考察的年份里,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都排在首位,其后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综合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4.0713下降到2012年的3.7137,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基本上维持不变;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2.9353缓慢上升到2012年的3.1856,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2.8990震荡上升到2012年的3.0918,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四大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距逐渐缩小。 由表3可知,在所考察的年份里,在开放程度方面,东部地区平均得分都排在首位,其后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他三个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明显的缩小趋势。在开放质量方面,东部地区平均得分均排在首位,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8580持续下降到0.7996,东北地区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7204下降到2012年的0.6565,相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开放质量平均得分在2011年超过了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在2010年超过东北地区,在所考察的年份里,西部地区开放质量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地区。在开放效益方面,东部地区开放效益水平在所考察的年份均为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开放效益水平基本相当。从变化趋势看,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缓慢上升趋势。尽管东部地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的得分均呈下降趋势,但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的下降幅度要小于开放程度,说明东部地区越来越注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 (2)东部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考察的年份里,东部地区10省市中综合得分由高到低基本上维持以下的次序: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山东和河北;但从2005年和2012年全国的排名来看,浙江、山东、福建和河北的位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海南的位次有所上升,其余省市保持不变。从变化趋势来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福建开放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浙江、河北和山东开放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上保持不变,海南开放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表3可知,在所考察的年份里,在开放程度方面,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得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江苏、山东和海南的得分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开放质量方面,山东和海南的得分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河北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余省市均呈下降趋势。在开放效益方面,仅海南呈上升趋势,浙江和河北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余省市呈下降趋势。 (3)东北各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东北地区中,辽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依次是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的综合得分在大多数年份里都超过了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和河北;从变化趋势来看,东北三省的综合得分变化趋势不明显;从在全国的排名来看,东北三省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辽宁由2005年的第8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10位,吉林由2005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14位,黑龙江由2005年的第18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24位。吉林和黑龙江由于基础较差,目前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仍较靠后。 由表3可知,在开放程度方面,辽宁的得分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吉林有下降趋势,黑龙江趋势不明显。在开放质量方面,黑龙江有下降趋势,辽宁和吉林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开放效益方面,三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4)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由表2可知,在中部六省中,除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趋势不明显外,其他省份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湖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其他省份,2012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11位。从变化趋势来看,河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山西。河南2005年在中部六省排名第5位,2012年上升到了第2位,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2年的13位,山西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9位。 由表3可知,在开放程度方面,除湖南外其余省份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开放质量方面,河南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安徽有下降趋势,其余省份有上升趋势但不是太明显。在开放效益方面,除河南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余省份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5)西部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由表2可知,在西部地区中,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四川。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5位,四川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9位。而排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内蒙古,由2005年的第19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25位,其余省份在全国的排名均靠后,排名次序变化也不明显。 由表3可知,在开放程度方面,除重庆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余省份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在开放质量方面,大多数省市区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四川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在开放效益方面,除宁夏和广西外大多数省份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较明显的有四川和重庆。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显著,但差距在逐年缩小,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在所考察的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中,总共有7个省市的综合得分排在前十,而中西部大多数省市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区位优势的不同,同时也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引导的结果。 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不明显。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1)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用工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商务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2)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作用逐渐显现,如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和四川省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等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各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地区无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下降幅度要小于开放程度。中部地区无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在开放质量方面下降趋势较明显,开放程度和开放效益变化趋势不明显。西部地区在开放质量方面上升趋势明显,在开放程度和开放效益方面上升趋势不明显。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1.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1)继续大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稳步提升对外贸易质量 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有其天生的区位劣势。目前内陆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促进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必须降低物流成本,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如便捷的交通通道和信息网络;网上交易、直达供货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模式;高效运行的保税区等;其次要积极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现代化的物流体系较完善的重庆、辽宁、湖北、河南等内陆省份要积极申报建设自贸区,在四大自贸区挂牌成立后,国家政策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内陆地区建设自贸区,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继续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要稳步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首先要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稳步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其次要扩大新型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2)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并重 内陆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商务成本以及市场和资源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各地方政府要继续积极利用国务院针对不同的省市区出台的一系列的国家级振兴战略,调动各方政策资源,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拓宽利用内外资的渠道。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目前的优势产业仍以食品、轻纺、冶金、电力、建材、化工和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但个别省份在某些高端产业领域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具备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因此,在选择承接产业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片面和过分追求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否则就可能会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 (3)提升外资企业的根植性,使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持久贡献 目前内陆地区引进的外资仍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尽管当前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相对东部地区仍具有优势,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来说正在逐步丧失。为使外资企业放弃以成本为基础的地域转移模式,必须提高外资企业的根植性,使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持久贡献,关键的做法是当地政府要通过有效的途径积极推动这些外资企业尽早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 2.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由前面的研究结论可知,2005年以来东部沿海省市无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利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其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我国整体经济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抑制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滑的状况。为此建议如下: (1)加大和提高对外投资的规模与质量 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因此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走出去,特别是随着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要加快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整合。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要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参股、重组和并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和企业;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2)加大和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东部地区在继续加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经济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对先进技术、管理、人才以及研发机构等的引进力度,引导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刘鹏程等(2013)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家精神在长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7]因此要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溢出效应,以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来扩大引进外资规模。 (3)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贸易平衡发展 东部地区要逐渐从追求贸易规模转变为更加重视贸易质量和效益,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也要鼓励高端制造装备、技术以及服务贸易的进口,使进出口相互促进。 (4)提升外资企业的经营效益 改变“重招商,轻安商”的状况,地方政府要及时了解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及时分析和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变化对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同时外资企业也要主动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标签:开放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中国区域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_开放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