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双高”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中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实施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正是落实职教改革的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双元培育,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体制机制建设
1、加强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成员单位会员制,实行民主协商。职教集团内成员单位可设立专门机构作为集团秘书处下设机构,参与落实秘书处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在各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以项目组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课题研究、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同时建立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完成确定的工作任务。
2、优化“共建共享、共生共赢”机制
进一步创新观念,不断完善职教集团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多方参与的对话协助机制与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集团群体优势、组合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集团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建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实行集团理事会和工作委员会两级决策议事的运行机制,政行企校研基于战略、人才、技术、项目合作的对话协作机制,政校行企多方驱动的对接轨道装备市场的集团运行驱动机制,以及集团核心企业人才和技术服务需求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3、健全“双轨三层级”运行体制
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单位代表共同组建“校级-专业群级-专业级”三级校企合作工作机构。探索“双轨制”运行模式,集团基于绩效评价管理各级责任主体,各层级校企合作组织基于协议(章程)实现自主管理。健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管理办法》、内控制度和激励与考核制度等系列制度,优化流程设计,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定期开展监控、评估,评价。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当前,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政、行、校、企等多元新型合作关系,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纲领性文件的指导,推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实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扶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简称集团)成立于2009年,为湖南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国家重大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端产业,包括中国中车集团、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株洲职教产业园、城市轨道、地铁,及中高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组织联盟。
1、构建政行校企命运共同体,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一是科学构建专业群,全方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业链、岗位链和教学链深度融合。成员单位立项教育部示范专业点11个。每年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数达到全年级的50%左右。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入围2个备选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政府大力支持集团内行业企业成员单位参与职业教育,并共建社区学院,切实服务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培训及企业职工技能提升。三与中车株机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铁集团、中国中车等企业积极向学校捐赠设备价值,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达500多个,主体专业学生90%在集团成员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四是校企师资互培互聘,打造一流师资团队,建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领衔的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等。
2、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形成集团各级各类院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规格相适应的办学格局,促进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为目标导向,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集团内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合作,实现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制职教人才培养格局,创新了“校企双向嵌入式”“双主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三明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四大平台,服务轨道交通产业升级
一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中国中车牵头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联盟和全国机械行指委组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与高铁制造产教联盟”为载体,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紧密对接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园区产业,联合园区内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及时将服务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探索“工作站+工作室+项目+技术”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融合。
二是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校企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实现教育、产业、人才、培养等信息共建共享,形成稳定的长效信息沟通机制。共建轨道交通数字博物馆,展示轨道交通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提供远程虚拟交互,实现教学、实训、研发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引企入教、校企融通”。
三是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装备制造、装备运用、运营管理三个研究所,开展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实施服务中国中车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面向中国中车开展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供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主体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
四是深化国际化合作平台。作为全国“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引进来”工程、打造“走出去”品牌,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全球化,助推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为中国中车海外基地培养本土化人才,为“蒙内铁路”等援外项目和泰国、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培训轨道交通本土员工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
[2]张辉.基于协同论的职教集团资源整合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3(27):251-253.
[3]闫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 (2):104-106.
作者简介:李光茂(1982— ),男,湖南邵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注:该文系2019年度株洲市社科职教专项课题 《株洲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研究——基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SKZJ201905)的阶段性成果及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资助课题《高职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15YBA292)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作者:李光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集团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职教论文; 机制论文; 产业论文; 校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