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K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VA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接收外界信息的方法。从这一角度而言,学习过程就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内化为个人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不同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感知和应答以及内化知识的过程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Keefe(1979)指出,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和生理(Physiological)行为构成,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行为。研究者们根据感知偏好,将学习者分成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和动觉型/触觉型(Kinesthetic/Haptic)三种类型(MacDonald & Bandler,1988;0' Brien,1989)。偏好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的学习者被分别称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触觉学习者,他们对不同刺激的敏感度有所不同。这种划分方法逐渐成为知识传授和认知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VAK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在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广为运用,成为国外衡量学生学习方式和改善教学方式的主要测评依据和手段之一,但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尚未有大量研究和实施成果报告(周建国,2004)。吴丽林和王菲(2009:51)也指出,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以学习风格为基点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行动研究均是有待发展的课题”。
一、学习风格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性研究,如吴丽林和王菲(2009)为了解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适配情况,分析探讨了学习风格和教学策略二者之间的关系;关越和齐鹏(2013)论述了感知风格与外语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成绩影响关系;郭整风和范轶雪(2013)开展了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二是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调研,如马洪和任艳(2013)对理工类大学本科生的感知型学习风格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的学习风格主要属于视觉型;周建国(2004)以VAK学习法为测量工具,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了两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特点。三是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实践研究,如于秀娟和周建国(2007)探讨了VAK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周保群(2011)将感知学习风格理论引入词汇教学中,探讨了该学习风格对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风格对学生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学习风格在学习策略选择和成绩提升中的作用,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文献中关于VAK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匮乏,针对小学生的VAK学习风格开展的教学活动研究更是鲜有涉及。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VAK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试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宽思路,供小学英语教师参考评鉴。
二、VAK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使用直观图像和抽象文字信息刺激视觉学习者的视觉输入
大部分学习者属于视觉学习型,通过“看”进行学习,通过视觉输入理解学习内容。他们常常以观察和研读书籍来获取信息,能够轻松读懂文字材料和图表信息。针对视觉学习型学生,教师应该多使用色彩图像逼真的图片、视频等各种刺激视觉的影像来展示信息,并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画图等方式进行课堂讲解或表达。
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直观形象信息,为学生提供直观图像学习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视觉学习者喜欢阅读文案来获取信息这一习惯,在课堂讲解中,以丰富的板书或演示文稿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图表或者文字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利用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敏感性,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有趣的课堂游戏。例一,教师按一定顺序向学生呈现写有相应英语单词的水果卡片,然后打乱卡片顺序,要求学生按原有顺序排列,并大声朗读卡片上的单词。待学生操作熟练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难度,将图片所代表的英语单词写在卡片背面,游戏规则如上。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卡片内容可以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图画到图表再到文字过渡,但游戏形式万变不离其宗。游戏中,颜色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有利于加强视觉刺激,打乱顺序再让学生复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记忆的挑战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例二,设计“找不同”或“找相同”的游戏进行“There be…”句型的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个组准备两张有异同的图片;活动中,任选两名学生分别用“There be…”句型描述自己手中的图片,其他学生根据描述做笔记,总结出图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练习“There is…in Picture One and Picture Two.”和“There is…in Picture One,but there isn't…in Picture Two.”等句型;总结完毕,两位描述者交换图片观察30秒,然后上交图片,对小组其他成员总结出的图片异同进行判断;最后,教师将两张图片呈现给全组同学进行互评。游戏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促使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合理分配视觉学习者和听觉学习者任务,安排视觉学习者描述图片,听觉学习者听后进行异同对比,以疏通两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信息获取渠道。
图片选取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图片主题突出。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如果图片主题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其二,图片画质和色彩清晰。模糊不清的图片不仅削弱教学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图片获取方式繁多,除利用网络图片资源,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拍摄获取图片,并借助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图片处理软件达到理想的图片效果。其三,图片信息与学生生活相关。学生绝非孤立存在于课堂之中,而是与课堂生活相互作用。图片信息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越密切,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
(二)使用音频信息激活听觉学习者的听觉信息通道
听觉学习者主要借助听觉通道从外界获取信息,在听的过程中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完成知识建构。与视觉学习者相对,听觉学习者对所听信息更加敏感,如能快速记住歌曲旋律进行跟唱,对于教师的指令更易集中注意力等。
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谣,那轻松的旋律,悦动的音符,清晰的语言使听觉学习者获得听觉上的陶醉,将他们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针对听觉学习者,播放优美的音乐带他们进入充满想象的声音空间是非常奏效的教学方法。听觉学习者还会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声音的模拟与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有关交通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将自行车铃声、汽车引擎声、飞机起飞的轰鸣声等声音制成音频在课上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指导学生用英语单词表达这些交通工具。这样,学生就在英语词汇与交通工具的声音之间直接搭建了一座桥梁,无需中文输入而避免了翻译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
在课堂上,除了录制好的音频材料,教师课堂话语也是一个信息输出源。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情感饱满的课文朗诵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加强其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Loud&Soft读单词声音”游戏,教师领读,学生根据教师Loud或Soft的指令,或大声模仿,或小声跟读。在声音变化中,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不同体验,充分发挥了听觉智能。“传话筒”也是刺激听觉学习的经典游戏。以学生座位横排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根据拿到的任务“咬耳朵”,最后一名学生将所听到的信息大声朗读出来,以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传递时间作为衡量获胜者的标准。学生在悄悄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听觉神经得到充分发挥。在低声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又满足了与人交流的需求,愉悦其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选择标准的语音资料作为听觉输入,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比较规范的指导,却忽略了学生对自己英语发音的监控。由于听觉学习者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强,教学中可以用录音的方法指导学生辨识收听自己的英语读音,并和标准读音进行对比。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听觉感受方式非常感兴趣,长期在课堂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能获得较大提升。
以听觉学习者为主要对象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细节。第一,音频材料要有代表性,便于学生从中识别教学重点。第二,音频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具有一定的押韵节奏,对学生的听觉训练非常有益。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英文故事的趣味性是一个选择要点。一些意料之外的故事结局往往引发学生听觉认知的兴趣。
(三)动手制作学习材料增加动觉学习者的活动参与性
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动手实践操作才能获得相应的概念和技能,这是动觉学习者的感知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环节,帮助他们发挥学习优势,在活动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将词汇抄写在卡片上,制成演示用的关键词汇卡片。课上组织学生用单词卡片组词造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会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再如,指导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动物卡片上填写相应单词。学生一边参与制作卡片一边熟悉词汇的意义和拼写,再按丛林中的动物分布,让学生按指定丛林区域贴好动物卡片。课下,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调查几种动物的世界分布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答案。下次上课时,一幅世界地图和动物单词卡片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国家名称并温习动物单词,再配以Discovery视频中的动物习性介绍和濒危动物报告,学生在有趣和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触语言、使用语言,不但发展了动觉神经,也满足了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
除此之外,情景剧的组织和展示也是学生理解语言、锻炼表达和增强沟通技能的良好途径。例如,在学习购买礼物的相关内容时,购物情景的设置和购物过程的表演使相关功能句式的使用得以强化;在学习与烹饪相关内容时,展示厨师帽、围裙及各种厨具无疑增加了情景的生动性,再配上相应的词汇标签,将极大刺激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需求,教师还可以利用适龄儿童喜欢的卡通片情景为卡通片编剧配音。教师只需隐去卡通片原声,让学生结合生活创造性地编剧配音,课上展示。情景剧的开发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造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运用语言。
在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活动内容和语境要密切相关。情景的创设并不只是为了操练重点句型,更是为了激活学生英语思维,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恰当地运用英语。在创设情景时,教师不宜随意篡改客观事实或胡乱编造,要始终遵循情境的真实性、合理性原则。第二,活动对象尽量面向多数学生,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第三,活动成果不仅体现在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以书面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巩固活动成果。这种书面形式的学习成果,除了单词拼写,还可以是图片与词汇配对,也可以是图片之间相关性配对,甚至可以设计手工活动。有的教师感觉学生参与活动往往是“走过场”,担心无法达到学习预期。为了解除这种顾虑,在学习活动中,建议教师设计相应的学案导学帮助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或者通过布置活动前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入活动情景,活动后要有完成情况的反馈。这样,师生不仅仅收获了活动过程,还有活动成果。
(四)兼顾不同学习风格需求,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VAK教学模式的三种应用技巧是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但随着学生的心智不断发展变化,其学习方法将逐渐成形而不是像成人一样难以改变,因此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综合性体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其中一种应用技巧,而需要考虑三种技巧的综合运用,借助课堂活动、图片、音频优化学习渠道,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和开发其他学习渠道,深化多元智能教学,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例如,为综合使用VAK教学的三维输入方式,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用音乐律动带动学生个体、小组和集体,采用“表演唱”的方式学习语言,同时配合画面背景,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语言情景体验。以学习The Wheels on the Bus这首歌曲(Beall&Nipp,2000)为例。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Round and round,round and round.
The horn on the bus goes toot,toot,toot/Toot,toot,toot,toot,toot,toot.
The money in the box goes ding,ding,ding/Ding,ding,ding,ding,ding,ding.
The wiper on the glass goes swish,swish,swish/Swish,swish,swish,swish,swish,swish.
The doors on the bus go open and shut/Open and shut,open and shut.
The driver on the bus says,“Move on back/Move on back,move on back”.
歌曲中车轮转动、喇叭轰鸣、钱币叮当作响、雨刷器洗刷刷以及车门忽开忽关,教师将歌中的画面展现出来。在音乐的配合下,学生可以看着图一边做动作一边唱歌。在这样的情景中,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其视觉、听觉和动觉都能调动起来,从而体验不同认知渠道对信息的收集。
多元智能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基本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掌握多种资源数据库和相关技术工具的使用之外,更要了解学生的感知偏好。根据VAK教学模式,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确保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学习情景,达到最佳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