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园 孙小燕 宋玲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 江苏无锡 241062)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入院确诊病情后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以护理方法的异同为标准来划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程序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结果可知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接受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综合程序化护理;介入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28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外周血管病变类型,是由静脉血液在下肢血管中的凝结所引起的下肢水肿、皮炎及继发性静脉血栓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并发的肺栓塞,影响患者的劳动功能,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常规采用外科手术取栓及内科外周静脉溶栓两种方法治疗。但常规的外科手术取栓治疗创伤较大、且适应证窄、且对发病5天及以上的患者血栓治疗效果较差。介入溶栓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具有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经本院长时间的临床时间可知,介入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但伴随治疗的优质护理措施也必不可少。本文将选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介入溶栓治疗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入研究,通过平行对照的方法对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入院确诊病情后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以护理方法的异同为标准来划分。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其中8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1.6)岁,患者的发病时间在2h~10d之间,平均时间为(4.32±1.31)d。观察组中有15例患者,其中9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2.1)岁,患者的发病时间在3h~10d之间,平均时间为(4.72±1.24)d。长期卧床、外伤、术后等为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所有患者均接受参与同意书,在年龄等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相较无显著差异,无碍对比研究的进行(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以日常基础护理、健康内容宣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的组是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护理评估及护理计划的制定。在护理正式进行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全身疾病状况、日常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进行详细了解,对其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估。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为其制定科学、完善、规范性的护理计划。
(2)心理护理。在手术进行前,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其出现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纠正其对病情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向其介绍手术的基本流程及预期效果。鼓励其以客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3)症状观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及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呕吐、恶心、疼痛、咳血、大汗、胸痛、气急、突发性胸闷、黏膜出血等症状,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做第一时间的诊治处理,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4)患肢护理。患者术后会在患肢内留置溶栓导管,引导患者将患肢在恰当的位置。在护理人员搬动患者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对小腿的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在搬动时禁止在小腿外垫枕。溶栓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栓子脱落继而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护理人员要对患肢进行按摩,并减少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3]
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等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分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做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软件,通过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指标差异检验分别采用(χ2)和(t),以P的临界值作为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标准,当P<0.05时,则认定相比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在生活质量指标的评分方面,经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的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现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4]。患者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则可导致下肢血肿、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瘀滞性溃疡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优质高效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以详细护理计划的制定、症状观察护理、心理护理等为主要的内容,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疾病良好康复[5]。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接受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方面的评分均高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见此护理方式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接受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艳,毛桂珍,黄连欣.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7):3071-3073.
[2]贺丽君,孟祥云,窦琳.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22):77-79.
[3]王庆华,王春敏,武寒冰,等.循证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8):174-175.
[4]张维凤.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1):1551-1552.
[5]巴菲.分析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204-205.
论文作者:陈园园,孙小燕,宋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溶栓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