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院是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_教育论文

社区学院是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_教育论文

社区学院是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教育论文,模式论文,学院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有近80%的农村人口,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此农村教育应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与农村社会生产的融合。

一、农村经济的呼唤与农村教育的困惑

解决农业问题,应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依靠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从我国农村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农民总体水平还不高,农村专业人才匮乏,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需要转移、转岗,需要相应的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令农村教育反思:如何面向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很显然,农村教育应该在现代农村建设中担负重要的责任。然而现实是,农村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和困惑。农村基础教育受“跳农门”思想和高考“瓶颈”体制的制约,存在围绕高考“指挥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升学无望,使学习失去兴趣或对大学昂贵学费望而生畏的学生过早辍学或学习无目标(1998年我国普通初中辍学总数167万人,辍学率为3.23%),以致更多的文盲、半文盲流入农民队伍。农村职教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农村成人教育是以继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农民教育、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和农村干部教育,这两种教育也存在种种问题。职业教育没有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人教育不受重视,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而且两种教育普遍存在脱离农村生产和农村实际,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师资力量,特别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仪器、设备、资料等缺乏,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实用性差,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求学积极性,以致在校生不多,甚至出现萎缩的现象。有些地区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有困难,出现各自为政、互相制肘的局面。相应地,一些农村教育的科技产出与科技传播和推广能力也比较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寻找一条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农村教育的出路:农村教育的社会化与农村社会的教育化

自古以来,人们便追求农村教育与农村生产的紧密结合,追求农村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原始社会即有把教育、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极为朴素的教育思想。近代改良主义者张謇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主张“教育”与“实业”的两相配合。旧中国的爱国教育家和教育团体,大胆指出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迫切要求改革中国农村教育,试图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安定。中国革命解放区的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

从古至今的中国,以及现在的国外所追求的正是农村教育促进农业发展,农村教育与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生产劳动的融合,但两者的真正融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融合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逐步表现出通过人才的提供、科技的创造与转化、文化的传播等形式实现与农村的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逐渐需要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参与。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人才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产生和使用,本身就是一动态开放性系统,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这一系统的运动机制。作为开放系统的农村教育,自然要与多社会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当然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农村教育不是游离于农村独立生存的,只有打破农村教育与农村之间的人为樊篱,才能解决农村教育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农村教育应广泛接受社会参与,聚集各种积极力量,挖掘农村中的各种教育潜力,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之间的协作与渗透,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教育应为社会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形式多样的立体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教育需要,并充分发挥教育的多种服务功能,使整个社会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成为一所大学校。这就是说,只有农村教育社会化与农村社会教育化的统一与融合,才能改变农村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状况,使农村教育与社会息息相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农村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所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理想途径是实现农村教育社会化和农村社会教育化。这种理念下的农村教育应是社会性的、开放的、灵活的,不脱离农民群众的,与农民生活相联系的,人们可按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去接受。接受教育是个人化的,而不再是迫于外力或是某些人的特权,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得文凭。农村社会教育化要求农村的初、中等教育普及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而农村教育社会化则为这种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农村教育的现实性为发展农村区域性、实用性的大学——农村社区学院提供了契机。

三、社区学院:发展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

“社区学院”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是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社区学院的主要特点是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使社区内没有机会和能力到外地高校求学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为当地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紧密为社区发展服务。在我国发展、创办农村社区学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第一,社区学院具有开放性和经济性,农村社区学院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升学压力。第二,社区学院具有针对性,紧密为社区发展服务,使教学与农村发展融为一体。第三,社区学院以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为农村经济服务。社区学院传授先进实用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潜在力量。社区学院以自身学科、知识、技术、人才、设施、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参与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过程,并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上,通过共同创办农业技术产业区,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不断开辟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第四,社区学院对农村的文化辐射,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学院自身的人力物力是农村社区服务的有生力量。第五,社区学院的发展以社区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为适应社区和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从培养目标上来看,社区学院的教育分为:转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可升入四年制大学的相应年级,满足高考时没有机会和能力进入四年制大学或有潜质、有要求的部分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专门技能,满足毕业后准备就业学生的需要;普遍教育,以提高社区人们的整体文化、科学素养为目标;社区服务,研究社区问题,为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根据适用实效原则,开设从工业、农业、渔业、经济、管理、医学、艺术到服装设计与裁剪、理发、美容、摄影、栽培、手工、家政等各种实用性专业和课程。第六,社区学院还要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取得均衡,成为社区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提供普通教育、补偿教育和成人教育,开设多元、弹性的课程,为在职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和学习机会,解决社区人们的知识更新问题。社区学院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的统筹,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发挥“三教”统筹中心的龙头作用,能带动社区内“三教”在内容、方法、经验以及教师、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进一步沟通与协调。

农村社区学院的举办,可利用现有教育机构的资源,对现有普通高校的学科结构、教学单位进行调整和分流,把部分承担基础教学的部门逐渐分离出来,与社区联合办学,成为面向农村服务的二级学院或附属学院,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社区学院。或者利用社区内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的现有资源,挖掘其人力、财力和设施资源的潜力,扩建或联办成社区学院,逐步理顺投资和管理体制,使其切实面向所在农村培养人才。还可以根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需要,创办新的农村社区学院。农村社区学院的发展,要考虑农村的地区差异,比如经济状况、现有教育条件与水平、民族文化的不同以及其它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创立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教育模式。农村社区学院在办学模式和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在师资方面,可实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兼职教师可由社区内外的知识分子如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组成。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实际应用,侧重培养熟悉工艺设备、懂操作、会维护的工程技术人才与农村商贸、经济人才。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在管理体制上,农村社区学院应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可实行董事会运作下的校长全权负责制,董事会由社区内的行政、工商、企业、农业等领域的知名人士组成。农村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地方政府、学生的学费以及社区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捐助。农村社区学院采取灵活的招生形式,并适当放宽对社区内学生的招生标准,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

标签:;  ;  ;  ;  

社区学院是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