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李志刚,王万勇,刘伟,方虎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李志刚,王万勇,刘伟,方虎

(国网阜阳市城郊供电公司 236000)

摘要:我国配电网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将其进行创新、完善,导致原有的电网结构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有的工作难度,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其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力调控一体化工作,这样就会减少电网对工作人员的依赖,将电网的调控工作质量也效率得以提升。本文主要针对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

1、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及特点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配网调度与控制功能基础上的,其中调度与控制二者是相分离的,并且调控一体化是智能配网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调控一体化的工作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在配电网一次网架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确保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稳定及可靠,然后再结合配电系统相关功能、规范等对配网应用主体进行确定,进而构建出完善且健全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系统,为配网调控、配网运行、停电管理、智能应用以及仿真培训等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更好地为配网设计、规划和生产提供高效支撑。同时还要明确的是,调控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它可以将调度、监控等功能集中于一体,并建立起完善且适应性良好的配网调度部门,真正实现对配电网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管控,如,监视、停电管理和自愈等。通常情况下,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可以被划分为3个部分,即智能化功能、应用功能以及基本功能。

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的特点总结为:将样本提供给区域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制定是结合设计的年指标水平,并且一系列的标准跟我国所要求的电网指标都符合,这有助于以后发展智能电网。安全性系数高。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设计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可以安全地传输数据,可以使配电、集控、调度、计量的一体化实现,从而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电力调控中面临的问题

2.1电网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电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网在运行时可以直接关系到电力质量,保证其稳定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电网在进行架设过程中已经将传统的架空线转变成电缆,在使用过程中都以单条输电线混合使用,因此,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力中电缆、架空线、开关站的管理,但是在对其管理时如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就会对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电力企业在实际发展中仍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操作,这不仅会给操作流程带来一定的问题,同时对于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在协调工作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电力调控进行一体化建设,并为其制定全新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对策。但是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中的配网维护部分非常分散,工作人员对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管理数据丢失,增加原有的工作难度。

2.2电力调控人员管理方法不正确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电网设备较多、覆盖面积较广,如果只利用现有的这些人员进行管理,就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压力,从而降低管理工作效率。另外,在电力调控后人员管理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只能分配两三个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导致设备维护工作质量较低,直接影响电力设备在未来的使用安全。

2.3盲目调控导致混乱

在电力调控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时具有较高的盲目性,从而导致电网的调控和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另外,在其日常管理时,调控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工作经验与方法,也没有将传统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完善,促进电网电力调控发展缓慢。但是在配网架空路开关变操作时,如果不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就会发生一些意外风险,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用电安全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在配网运行过程中,电力调控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运行现状制定出对应的电网回馈路图,方便工作人员了解、操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对调控工作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措施

3.1配电网故障监测

想要做到对配电网故障的准确监测,就必须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一般利用通道的底层ONU数据。通过GIS数据依据,在地图上分层显示出各个设备的所在位置,利用设备编号的方式,增加设备的逻辑关系加强方便设备的管理。利用设备逻辑关系自动生成连接拓扑图,为故障预防措施采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通信底层数据是变压器CT供电的特性,实时扫描通信ONU的在线状态。通过对故障范围分析、拓扑关系中节点数据变化进行研究,对其故障范围进行初步的断定、推屏。根据停电计划库、台户关系库的查询,总结出故障影响用户数量,以及出现故障的原因。第一时间向用户发出故障调整通知,同时下达抢修工作布置信息的通知,展开维修的工作。有效建立GIS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模式,如此一来,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摆脱困窘状态。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进行自动化配网管理的模式下,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的接入,直接对配网进行一体化进行调度,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全天监控。

3.2优化电网管理方式

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较为复杂,为此,在开始建设的时候需要实现管理方式的一致性,并且对一种科学的参考指标进行制定,以使系统具备优良的互换性与操作性,在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创建过程中,务必有效地统一装置与人,根据绿色电力的有关标准与要求,保障电网稳定地运行。在主网当中存在不少输电电缆与变电装置,倘若管理不严格,那么会使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损失,对于运行过程中的主网线务必保障装置的安全性,以使其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立足于实际进行管理,科学地调整人员,倘若员工缺少能力,那么就组织培训和学习,并且需要淘汰实践技能不达标的员工。

3.3重视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国电力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管理理念,在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的支持下加强对配网调控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岗位培训的方式,要求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人员必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再例如:电力企业可以为配网调控人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引导电力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对配网调控的应用技巧,以便他们能够在配网调控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3.4提高配电网的管理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智能电网的调控一体化工作,就需要解决盲目调配问题,为员工设置对应的管理特点,并通过SCADA和GIS进行操作。将SCADA中分功能融人到GIS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网数据中的准确性。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如果操作不顺利就会影响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工作,并为其设置对应的电网模型、设备台帐,并将电网中的静态参数进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另外,还要设置对应的集成机制,将SCADA与GIS中的有点体现出来,通过计算机展现出来,为其制定对应的模型图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电力行业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智能电网在这其中脱颖而出,并在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智能电网应用过程中其一体化是整个电力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受到对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曹军威.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6(01):143-167.

[2]万文华.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J].电气应用,2015(01):38-41.

[3]李功新.基于D5000平台的调控操作与防误一体化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07):168-173.

[4]吴任博.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发展方向研究[J].电力与能源,2016(02):189-192.

论文作者:李志刚,王万勇,刘伟,方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论文_李志刚,王万勇,刘伟,方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