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论文_马春艳 周宇

送元二使安西论文_马春艳 周宇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小学骨干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这条是情感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验,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情感,前提条件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

2、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条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展开、领悟,学习水平是:理解,学习内容是:想象、诗文大意。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文章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这首古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编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不仅体现了本单元“人间真情”的主题,又为后面几篇课文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

优势: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劣势:四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友情的认识比较肤浅,可能会造成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人物,感情得不到升华。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材分析中指出:“编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友情的认识比较肤浅”。所以,通过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品读感悟,学生能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想像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3、情感态度观:通过品读感悟、展开想象,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预计时间3分钟)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请同学们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3、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点评:解题时质疑,触动了学生的思维,有疑问就有思考。教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预计时间3分钟)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全班读一读。

【点评:初读古诗,给生字正音,既达到了初读诗文读正确的要求,也为后面理解诗句意思做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预计时间30分钟)

过渡: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

出示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3、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自学完小组交流、汇报。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诗人在哪儿送别友人的呢?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个组来汇报这两句诗的意思。

2、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齐读。

【点评:教师让学生想像诗中的画面,巧妙创设合情合理的探究情境。让这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理解古诗奠定基础,把学生领到了诗人面前,使学生与诗人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你从诗中哪几句知道的?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点评:这一教学过程中,地图、图片、数字等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凝练的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朗读。(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点评: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会读,有感情

读全诗: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启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本的特征。】

四、课外拓展(预计时间4分钟)

1、同学们,在你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关心你的朋友,那么,当你们的朋友要去其他地方,你们会不开心吗?是否会有像诗人一样的感受?说说你的感受。

2、离别是诗,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课下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点评:布置摘抄离别诗,比较好地体现了扎实、求实的教风,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语言积累理念。】

五、板书设计

景:朝雨、客舍、柳树

送元二使安西 情: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点评:

在这一节课上,马老师通过“揭题导入新课-—初读古诗---领会诗意---课外拓展”这几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学习前两句诗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引导学生走入诗中,走入画中,提高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学习后两句诗的时候,教师出示当时的地图,让学生体会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阳关到安西之间路途遥远。补充安西的图片,体会路途艰辛回来不容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学生也真正走入了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到心灵默契,让学生真切地体悟到了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

这节课,教师运用了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

论文作者:马春艳 周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送元二使安西论文_马春艳 周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