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_技术创业论文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_技术创业论文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出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高科技园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高科技园区基本实现了初期创业目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确立了其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虽然我国高科技园区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强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及评价

(一)初步形成了优化的局部环境,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需要一个灵活的、高效的体制和机制,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和智力做依托,需要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智力、资源等必需要素的高效流动,同时,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政策驱动。高科技园区创办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希望通过局部环境的优化,为科技人员创业营造一个适宜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以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高科技园区近20年的发展,应该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其集聚和扩散的强大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为:高科技园区内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人才的作用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那种创新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科技经济一体化观念等已经确立。

高科技园区依托院所和智力密集区而建,发挥所在地区智力、技术密集的优势,大力度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内功能配套,构建科技人员舒适、稳定、高质量、高水准工作生活条件,保证了创业的实现。据统计,全国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1997年的184.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549.2亿元, 全部实现了水、电、汽、通讯、道路等“七通一平”。不仅在硬环境上加大力度,而且,各地高科技园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为企业和产业服务,构筑市场条件,培育市场体系,形成了一整套从企业设立到开工建设、生产、市场开拓的管理服务办法,如一条龙项目审批、一条龙管理服务等,受到企业的好评,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提高了吸引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和条件。

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促进高科技园区发展,加快建设步伐,国务院颁布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和各地高科技园区结合地区特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法规体制框架,发挥了区内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作用。

加速市场机制的培育,促进了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各地高科技园区相继建立了技术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培训中心等,发挥了较好作用。

局部环境得到优化,特别是政策环境、支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效地调动了科技人员进区创业的积极性,技术、资金、人才快速向区内流动。

(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创办,借鉴了“硅谷”等国外成功园区的经验,但在许多方面结合了我国国情,走上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高科技园区创办形式上呈多种模式。从53家国家高科技园区来看,大多选址在智力密集地区,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及高科技园区所在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而建,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国外的布局,如沿海地区的深圳、珠海、中山,尽管不具有内地雄厚的技术、智力资源,但充分利用了其良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条件以及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智力和技术的区位优势,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管理高科技园区的派出机构,本着面向市场经济,同国际规范接轨的原则,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试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职能,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创建了“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经验,大胆充分有力地推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多个积极性,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积极探索出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和体制,为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高科技园区依托民营科技企业“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由”机制,形成了依托市场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机制。

(三)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高科技园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国家、地方政府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实现了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以及软硬环境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20年来,高科技园区通过完善区内的软硬环境,创造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条件,聚集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有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等。

以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高科技园区内已经建设起来。近年来,有60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在高科技园区中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自有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区内产品总额的80%以上。全国现有的48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相当一部分建在高科技园区内。这些孵化机构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资本—商品”以及“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市场”的结合。

造就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家队伍。高科技园区通过制定一系列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专门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创业者权益,促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截止到2003年,高科技园区内由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三分之一,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35万人,硕士生3万多人,博士生4千多人,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近5千人。这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成为高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众望所归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栖息地。

(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20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充分体现出其强大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增长率超过25%,而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以上。近几年来更是稳定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及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基地。

二、高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宏观上存在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水平低,R&D投入不足及创新能力弱

高科技园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不同地区在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发相同产业进行同种或同类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或产品类似的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产业领域趋同。根据原国家科委制定的分类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共有11个领域,而高科技园区的产业则主要集中在其中五、六个领域;二是某些产品结构趋同。据近年来对若干产品调查,有26个高科技园区生产微机,16个高科技园区生产电视机。

高科技园区的整体规模小、水平低。1997年,53个国家高科技园区技工贸收入为3388亿元,仅为日本三菱公司年销售收入的1/6。其中,技工贸收入在亿元以下的企业占98.3%,有2/3的企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有83%的企业员工人数少于50人,还有大量的5—10名员工的微型企业。2003年, 尽管高科技园区技工贸收入高达20938.7亿元,但在32857个总企业数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为2360个,收入少于500万元的企业达19340个,高科技园区企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

R&D投入严重不足,高科技园区和企业创新能力弱。由原国家科委制定并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年度企业总收入的3%以上。 而实际上在2003年,在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415.9亿元,占高科技园区产品销售收入的2.42%,比2002年高0.1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上升,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整个园区及区内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二)高科技园区自身的产业集群机制尚未建立

园区内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的区内高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关键性的配件目前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区内的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少。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更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聚集在高科技园区内。相比之下,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高科技园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我国大多数的高科技园区邻近一些相关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都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除了中关村等少数高科技园区外,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科技园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在许多高科技园区内,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项目都不是来自邻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合作机制中的各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

(三)缺少能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区域文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号公路地区就成为了美国半导体生产的中心, 与硅谷相比,无论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都要胜过一筹。但20年后,两者的位置已经倒置,硅谷已经后来居上一举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表明,前者保守、等级森严、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硅谷的成功则大大受益于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所相容并正相关的。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显然,这种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不相容的,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茁壮成长却有赖于这种异质文化的发扬。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高科技园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四)园区内的企业聚集呈现出脆弱性

我国高科技园区大多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聚集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当某高科技园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次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发生流动。这种流动最终导致了各高科技园区之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高科技园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此外,这种企业聚集的脆弱性还可能来自另一个方面:我国大多数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尤其是技术水平并不很高的产品更是如此。当它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降低,企业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低成本竞争,即通过降低成本来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便宜的产品;二是以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显然,采取第一种策略的企业就可能会因其他地方更佳的成本优势而离开现在的高科技园区。而采取第二种策略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而放弃以成本为基础的地域转移模式。目前,我国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一部分高科技园区是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

(五)人才结构难以适应高科技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是高科技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创新、经营管理及风险投资的运作等都需要优秀的高级人才。就人力资源的总规模来看,我国各高科技园区的人才并不少,有些人才甚至出现过剩的现象,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特别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十分缺乏。这一方面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他人才培养系统的发展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高科技园区还尚未成为吸引最优秀人才的阵地,而在美国、台湾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很好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是最能吸引人才的产业。导致高科技园区高级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是我国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创新型的高风险产业,只有建立很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从业者乐于创新和敢于承担风险。在国外尤其是硅谷,通常采用高薪和期权来吸引和激励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像期权这种激励方式是十分成功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类似期权这种分配制度在大多数企业尚未较好地建立,而且,就是普通收入也要大大低于一些垄断性行业。加之目前我们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还不够,许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都不愿意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工作。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对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目前的最佳选择是去大银行、证券公司或电讯、电力等垄断性行业。此外,高科技园区的生活环境和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也是其能更好地吸引高级人才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不论是在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建设的质量上,我国的高科技园区都离美国硅谷有相当距离。如果以第六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大会所提出的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三大标准来考核我国的科技园区,即使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科学城”——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存在一系列诸如政策、人才、资金、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存在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1)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先天性不足, 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确实存在相当大的距离。(2)市场体制不够完善,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走过了几百年的道路,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3)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发达国家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4)产业政策力度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不到位。(5)人力资本得不到重视。如中关村, 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和美国硅谷相比,新竹有200家企业,从业人员不过5万人,硅谷从业人员也不过20万,而中关村具有大学学历人员36万人,再加上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力资源的总量远远大于新竹,甚至大于硅谷,智力资源密集度世界罕见。但为什么中关村长不出世界级的大公司呢?问题的症结很大程度在政策和知识产权关系上。硅谷的创业模式很清楚,一个人如果有一项发明或一项技术,创业时要占多少股份,只要投资者认可,就占多少股份。我国则不然,知识资本与技术入股最近才重视起来,但却限定在一般为25%,最高也只能达到35%,这使得人才的积极性受挫。

三、我国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我国高科技园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一)创办高科技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实践已经证明,高科技园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科技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二)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做法

高科技园区在国外有科学工业园、科学城、技术城等不同叫法,但归纳起来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劳动力资源,它侧重于人才和知识;二是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生搬硬套,重形式轻内容,对进区企业把关不严,进区后企业又不注重技术创新,这样的高科技园区是不会成功的。

(三)政府在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国外高科技园区除起步较早的美国硅谷外,几乎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甚至直接组织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府行为在高科技园区的作用,呈现一种强化的趋势。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由于现实的诸多原因,尤其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人才的作用对于高科技园区至关重要

人才是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高科技园区;没有一流人才,就没有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没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高科技园区的兴衰成败与人才的优劣高低正相关,这是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经验。因此,必须大力构建高科技园区的创新平台,为人才的创业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五)体制优势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保障

高科技园区“一次创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民营机制的建立,也得益于高科技园区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开拓这种体制优势,将是高科技园区“二次创业”以及长远发展的一大关键,而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将有利于“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

(六)局部优化环境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前提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只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吸引力,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区域中心,才有可能。这一切如果没有局部优化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创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局部环境的优化实质上是构建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创新是高科技园区活力的源泉

高新技术产业是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能否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活力的源泉,形成区域创新中心,这是关系高科技园区性质和方向的大问题。而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其最重要的目的则在于通过创新平台的构建,为园区内的创新活动提供全面的系统性支撑。

标签:;  ;  ;  ;  ;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_技术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