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消费需求论文,变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01)05-0022-06
一、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需求角度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三大块: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本文主要指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于三者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多年来人们的直观印象似乎是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主导的力量。理由是每次经济的繁荣和高涨都是投资规模膨胀引致的。但是,实证分析却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消费而不是投资(见表1)。
表1 改革以来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
年份
经济增长速度 总消费贡献率 总投资贡献率 净出口贡献率
1979 7.6 81.2 20.6-2.8
1980 7.8 74.7 24.3 1.0
1981 5.2 95.1 -2.6 7.5
1982 9.1 55.9 30.513.6
1983 10.9 65.2 41.7-6.9
1984 15.2 61.9 42.6-4.5
1985 13.5 66.3 56.4
-22.7
1986 8.8 57.4 34.3 8.3
1987 11.6 55.1 28.817.1
1988 11.3 65.4 40.2-5.6
1989 4.1 67.9 34.1-2
1990 3.8 72.1 12.015.9
1991 9.2 68.9 25.8 5.3
1992 14.2 64.8 46.0
-10.8
1993 13.5 46.6 70.5
-17.1
1994 12.6 38.2 42.819.0
1995 10.5 37.9 55.4 6.7
1996 9.6 52.9 33.713.4
1997 8.8 49.8 33.416.8
1998 7.8 31.8 63.4 5.1
1999 7.1 60.3 37.0 2.7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65页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年份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大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只有在经济的启动或回升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199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5%,1998年投资的贡献率为63.1%。这主要是因为投资需求的可控性较强,只要政府作出扩大投资规模的决策,很快就会见到效果。而消费需求由于受居民消费心理、收入、消费行为等因素影响,政府对消费需求的可控性较差。
为使结论更可靠,笔者运用了双对数模型对我国1978~1999年消费、投资的绝对数(见表2)进行了回归分析。
表2 我国1978~1999年消费(C)、投资(I)与GDP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消费(C) 投资(I) InGDP InC Inl
19783605.62239.1 1377.98.197.71
7.23
19794070.02619.4 1474.28.317.87
7.30
19804551.32976.1 1590.08.428.00
7.37
19814901.43309.1 1581.08.508.10
7.37
19825489.23637.9 1760.28.618.20
7.47
19836076.34020.5 2005.08.718.30
7.60
19847164.44694.5 2468.68.888.45
7.81
19858792.15773.0 3386.09.088.66
8.13
1986
10132.86542.0 3846.09.228.79
8.25
1987
11784.77451.2 4322.09.378.92
8.37
1988
14704.09360.1 5495.09.609.14
8.61
1989
16466.0
10556.5 6095.09.719.26
8.72
1990
18319.5
11365.2 6444.09.829.34
8.77
1991
21280.4
13145.9 7517.09.979.48
8.92
1992
25863.7
15952.1 9636.0
10.169.68
9.17
1993
34500.7
20182.114998.0
10.459.91
9.62
1994
46690.7
26796.019260.6
10.75
10.20
9.87
1995
58510.5
33635.023877.0
10.98
10.42 10.08
1996
68330.4
40003.926867.2
11.13
10.60 10.20
1997
74894.2
43579.428457.6
11.22
10.68 10.26
1998
79003.3
46405.929545.9
11.28
10.75 10.29
1999
82429.7
49684.630496.3
11.32
10.81 10.33
注:此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6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根据表2资料利用SPSS8.0软件包拟合的回归方程为:
InGDOP=0.423+0.755InC+0.265Inl
(6.6)
(16.5)(6.3)
R=0.999,S=1.580E-02,F=47882.426
由上面对数回归模型可看出:消费、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均呈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相关密切。二者相比,消费平均每增长1%,GDP则相应平均增加0.755%;投资平均每增加1%,GDP则相应增加0.265%。这进一步印证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消费除了在复苏和繁荣时期拉动经济增长外,消费还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当经济处于景气周期的衰退与萧条阶段时,收入将下降,但消费具有刚性,不会以同样的速度下降,而是下降较少甚至维持不变,这就使得总需求中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稳定得多,具有一种自发的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以往由于我国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这一作用表现得不明显。1997年10月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投资下降致使经济增长速度加速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使投资进一步收缩,消费的这一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见表3)。
表3 GDP、消费、投资实际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消费增长率(%)
投资增长率(%)
19797.6
14.8-5.3
19807.85.711.8
19815.28.5-1.9
19829.17.712
1983
10.98.316.2
1984
15.2
13.718.0
1985
13.5
12.515.1
19868.86.412.9
1987
11.66.221.0
1988
11.35.720.8
19894.1
-4.4 8.9
19903.84.5 2.5
19919.2
11.9 4.4
1992
14.2
14.014.7
1993
13.5
10.317.8
1994
12.67.020.3
1995
10.57.215.2
19969.69.8 9.2
19978.85.913.2
19987.87.4 8.5
19997.18.6 4.7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65页有关数据整理(按可比价格计算)。
从表3的数据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增长相对较平缓,波动的幅度远小于投资增长。正是由于消费没有随投资的迅速回落而同步下滑才使经济增长没有象投资那样回落到谷底。
图1 1979-1999年我国GDP消费投资实际增长率波动图
二、我国消费需求变动及其对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动
1.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在长期大幅度提高后近几年来出现增幅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水平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近几年来消费增长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见表4)。
表4 1991-1999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
时期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1991 8.3 6.7 9.3
199212.9 9.8 15.4
1993 8.1 6.1 8.9
1994 4.3 4.6 1.7
1995 7.5 8.2 4.6
1996 9.114.0 2.5
1997 4.2 3.3 3.5
1998 5.5 1.8 8.3
1999 7.4 3.8 9.8
注:本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70页。
从表4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下降幅度变得更为明显。
近年来居民消费水平增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八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8%,而“九五”时期降为5.7%。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更为明显。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由上年的9%降为4.6%,1998年降为4.4%,1999年降至3.8%,2000年降为2.1%。居民收入的下降又进一步降低了收入的预期,从而抑制了消费支出的增长。二是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减少了即期消费支出的比重。
2.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表5和表6给出了我国1980-1999年各年度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各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表5 我国城乡居民(1980~1999)各年平均消费倾向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312页、314页和334页的有关数据计算。
表6 我国居民各期消费倾向
时期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1980~1999
0.8385 0.7414
1980~1989
0.8619 0.8995
1990~1994
0.8397 0.8171
1995~1999
0.7904 0.4637
注:本表数据根据表5计算。
由表5和表6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消费倾向普遍偏高,进入90年代后消费倾向开始呈下降趋势,而最近几年下降尤为明显。80年代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619和0.8995,而1995~199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降至0.7904和0.4637。这也就是说,80年代居民增加的收入中有90%左右用于即期消费支出,而1995~1999年这个比例降至46%左右。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降低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在收入增长不乐观的情况下制约了当前消费的增长。二是几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时出台,都要老百姓拿钱,使得居民预期支出不稳定。目前老百姓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心中无数”,担心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失业等一系列改革增加的负担过重,于是不得不增加储蓄,压缩消费。
(二)消费需求变化对启动新一轮景气周期的影响
1.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撑,单靠投资的拉动无法完成启动景气周期的政策意图。
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出口也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宏观政策选择了增加政府投资作为启动经济的惟一途径。但根据笔者的分析,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的、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长期存在短缺经济的格局已被打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消费需求对景气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制约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实现。如果大量投资之后面临的仍是狭窄的市场,可以预料将难以完成启动景气周期的政策意图。
2.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使得经济增长出现启动难和启动缓慢的特点。
自1998年国家采取了以扩大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政策以来,历时三年有余,其间(1998~2000年)共发行了3600亿元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这一政策对扩大国内需求、防止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滑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预期的经济增长“拐点”仍不明朗,经济增长回升态势不明显,消费需求仍未能摆脱增长乏力的状况。而根据我国以往的经验,经济启动一般仅需要1~2年时间,GDP增长速度即可出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为什么过去行之有效的利用政府投资启动经济的做法,这一次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即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所致。因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而投资乘数又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直接相关。
扩张性财政投资之所以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是因为投资拉动的需求具有乘数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当总投资增加时,可以使总收入的增加若干倍于投资的增加。因为增加了投资,就要增加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可以增加就业,增加企业和工人的收入;企业和工人把这一收入再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又转化为另一些企业的工人收入。如此循环往复,投资的增加就可以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成倍增加,刺激生产,增加就业。然而,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长短,投资乘数的大小,是和人们取得收入后把多少钱用于消费,多少钱用于储蓄联系在一起的。投资乘数K的计算公式是:
K=△Y/△I=△Y/(△Y-△C)=1/(1-△C/△Y)(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版,第491页.)
式中△Y/△C是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而乘数K则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投资乘数越小。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投资效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为0.8995(见表5),由此可算出投资乘数K为9.95,即社会增加1000亿元投资,能形成9950亿元需求。而1995-1999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为0.4637(见表5),投资乘数K只有1.86,这也就是说,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1000亿元投资,只形成1860亿元需求。投资乘数之小,远远达不到原来人们乐观的设想,因此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居民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变化规律,制定消费政策并将其纳入经济增长长期政策之中。消费需求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主要随投资的变化而变化,没有自身的独立性,基本建设投资的40%左右转化为消费基金,由于当时居民存在消费“饥渴症”,当投资膨胀时,居民增加的收入几乎全部转化为有效购买力,因而,在短缺经济中,扩大投资必然会带动消费的增长。在消费品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变得逐渐理性成熟起来。消费行为方式的转变使消费需求开始脱离投资需求对它的决定性影响。消费需求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独立变量。那种调控了投资需求走势也就调控了消费需求走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启动消费需求必须认真研究居民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变化规律,调整消费政策,把消费政策纳入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之中。
2.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改变居民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预期。目前,困扰人们的不是一般的可计量的支出预期增加,而是对未来在医疗、住房、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究竟要增加多少支出,心里没有底。为此,政府应尽快给老百姓一个清单,使人们心里有数。尽快明确并兑现政府的社会保障承诺,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加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推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得失业者和在业者都增强了对未来的安全感,由不敢消费转化为敢于消费,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回升,正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所以,在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资金使用方向上,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给予足够强的支持。必要时可发行专项债券用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使社会保障发挥积极作用,增强居民的安全感。由此来置换出居民的部分存款,使居民消费倾向逐渐转为正常。
3.调整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稳定和提高居民收入预期。一是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解决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滞后于预期支出的局面。1999年和2001年国家两次增加了城镇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老百姓预期增加的各项支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今后国家还应定期(如每隔两年左右)提高职工主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收支差距。二是使最低工资、最低生活费的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满足居民最低消费水平。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改善供应。失业和下岗工人的增加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就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更多的就业将扩大消费。另外,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应变的特点,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千奇百怪的消费需求。从满足消费的角度讲,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的社会,中小企业的用武之地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住房、汽车消费等信贷业务,在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消费信贷发展较顺利,但全国大多数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因存在观念落后、手续繁杂、抵押担保难、有关法规不完备等实际问题,多数居民对消费信贷热情不高,消费信贷规模很小。因此,政府要抓紧消费信贷的有关立法工作,商业银行要学习上海等地的经验,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6.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首先,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目前在一些地区试点的费改税制度是解决乱摊派、乱收费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取得经验后应尽快在全国推广。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发展小城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世界47%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7%的水平(注:唐之享·小城镇建设: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三次高潮[N].中国经济时报,1999-12-22(6).),因此大有潜力可挖。
收稿日期:2001-06-28
标签: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