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改革的案例教学实践论文_宋照亮 杨孝民

《土壤学》教学改革的案例教学实践论文_宋照亮 杨孝民

宋照亮 杨孝民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311300

摘 要:由于《土壤学》具有涉及面广、概念多、课时少、实践性强等特点,教师的授课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各高校都陆续开始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以土壤有机质为例,突出强调案例教学法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 土壤学 土壤有机质 教学改革

土壤学不仅是一门综合而又复杂的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类课程。土壤学包括了三大篇(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管理与保护)共十四章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十分广泛。在课时大为减少的情况下,学生既要接受并理解繁多的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实践应用技能是十分困难的。我们还需要对土壤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能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更好地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掌握土壤学相关的应用技术。本文以土壤有机质为例,突出强调案例教学法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是一种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真实、典型事例的经典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喻理作用和释疑作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将已经发生的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与教学紧密相关的事件作为案例,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解读分析、讨论交流,然后提出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之进行论证说明,从而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一个完整的、良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启发性等基本特征。历年的实践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对那些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十分适用,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土壤学》具有很强实践性,所以在近年来各高校对《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逐渐受到了授课教师们的重视[1,2]。

二、案例教学法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微生物以及一切动植物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土壤学家和农学家传统地把土壤定义为:“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3]。近年来,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壤学、环境学和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对土壤有机质碳汇的研究。笔者根据多年的《土壤学》教学经验以及对当前土壤学发展现状的展望,以土壤有机质作为案例,对《土壤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突出案例教学法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1.案例选择。我们选择来自于南方网的一篇有关土壤有机质提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报道和来自于沧州日报的一篇相关部门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实施财政补贴的新闻作为案例,对土壤有机质进行讲解。这两则新闻报道既与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解读分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主要由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以及微生物分解与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组成,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总容量中,土壤有机质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土壤有机质不仅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对土壤中的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污染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在全球碳平衡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热点:土壤碳汇),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有机质不断地进行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有机质的生物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仅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活动,还能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自然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能反映出植物枯枝落叶及根系等有机质的输入量与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输出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自然土壤一经耕作等利用以后,就破坏了这种原先的自然动态平衡关系(知识点: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1)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为的耕作措施(如:翻耕)会使土壤结构疏松、通透性提高,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知识点:有机质矿化);(2)在农业耕作过程中,我们将大部分的地上生物作为收获物而取走,因此返还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进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3)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合理的耕作措施也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此外,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分析该案例的时候可适当引入有关土壤有机质的最新研究动态,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例如,我们还可以引入以下这些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分析和讨论:土壤有机质为什么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其原因是什么;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碳汇的关系;土壤有机质参与调控大气中CO2浓度的机制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土壤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对将来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3.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的方式。例如,在阅读完案例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土壤有机质为什么这么重要?进而引出土壤有机质的概念以及作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分组讨论结束以后,授课教师可以对各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然后给出正确的答案。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助,适当的给予学生相应的提示,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在案例教学的群体讨论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参与者可以扮演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建立真实感受,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在讨论有机质含量下降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假定其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如何去查明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原因,然后有什么措施去解决相关问题。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我们可以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其推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蕴含于案例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总而言之,我们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实施方式,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土壤有机质案例在《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加深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当然,在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所培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在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都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是对将要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实施案例教学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戴伟 查同刚 等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土壤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26,(6),58—60。

[2]梁运江 许广波 刘文利 等 土壤学突破“秧田型”式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学理论,2010, (022),207—208。

[3]黄昌勇 土壤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宋照亮 杨孝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  ;  ;  ;  ;  ;  ;  ;  

《土壤学》教学改革的案例教学实践论文_宋照亮 杨孝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