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适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优势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仅国有中小企业就占国有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就业人数占六成以上。在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中,为什么有的迅速成长,有的停滞不前,甚至有的破产倒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和研究者。人们大多从企业的成长阶段和成长关键因素两个角度寻找答案,在成长关键因素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资源基础、战略适应和企业家激励三种理论体系。本文选择战略适应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分析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入手,讨论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适应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中型企业也是指接近于小企业的那部分企业,以区别于通常所说的大中型企业中的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大企业具有大量交易带来的低交易费用优势;具有因较大的资产组合规模而产生的规模效益;在社会的劳动力成本趋于平均化的情况下,具有因资本密集度高带来的相对于中小企业较高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等等。中小企业虽不具备上述优势,但比较而言,它在体制、效率、成本、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产权主体人格化和“两权”相对统一,使中小企业在资产配置上具有一定的体制优势
首先是中小企业动力机制更为有效。在国有企业中,资产流失无人心痛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中缺乏“原动力”。所有者主体实际上虚置,政府只是国有资产名义上的拥有者,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股东,没有一个明确的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政府如果离开了人的作用,其不可能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政府管理国有资产,需要进行冗长多次的委托,由此必然发生“水势递减效应”。按照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人的需要不会存在组织中,而只能存在于个人内部。国有企业那种全民所有造成的产权主体“虚拟”,以及与己利益无关的制度安排,必将导致国有资产没有人负责。这个弊端在中小企业就轻得多。当前,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和社会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产权主体人格化,而且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统一。国有中小企业通过租赁、出卖产权和实行股份合作制等改革形式,已使得经济上的所有权甚至法律上的所有权全部或部分地落到经营者手中。非国有企业更不用说,从创业之初就是两权高度统一。“两权”分离程度相对较低,更容易硬化资产约束,克服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资产所有者更易于对资产的约束,作为代理者也易于对资产的管理。经营者有更直接的动力机制,使体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资产占所有企业资产的48.5%,销售收入占57.1%,正说明中小企业资产效率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其次是中小企业与其产权特征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比大企业更为有效。“给予产权”是激励机制最有效,也是最终的手段。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产权不仅激励程度最高,而且“产权”这种机制本身还包含着制约的成份。产权拥有者不仅会努力追求资产的增值,而且还会尽力规避风险。把产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国有大企业那里还得不到运用,因为面临着意识形态的阻力。而在中小企业这种阻力就较小或者基本不存在。就国有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单个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有资产和经济总量中的权重极小,产权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已经在改革过程中对经营者发挥着作用。
委托层次简单化和信息的对称性,使中小企业在决策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
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层层节制,有时甚至信息会失真,决策之前有时还需要层层征求意见,决策者又往往是一个集团,从而需要意志整合形成共识。这种决策会因缺乏效率从而导致决策滞后,甚至会出现决策依据变化了的决策失误。中小企业的决策者相比大企业有更大的决策权,小企业的决策往往也不需要像大企业那样大的信息量,从而中小企业决策比较简单而富有效率。因为决策者所需要的关于企业内部的有限的信息,不需要通情搜集和传递,而是已经掌握在决策者的脑袋里。中小企业内部信息的可掌握性和决策者不需要层层请示,保证了中小企业的决策会比大企业更有效率;从而企业能够更灵活、更敏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对外部的情况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还因为企业越大,管理环节就多,信息传递与反馈的站点也就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管理的效率也就越低。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应较少,代理人和员工的工作有无效率,更易于管理者考核,使中小企业有效地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产品转换和资金转移的灵活性,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和市场进退上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尤其是一种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上,市场需求量往往更小。而大企业要进入往往是大批量生产,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投资建设期限较长,所以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尤其是在这个产业的形成前期是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进入的项目一般较小,投资额度不大,筹资相对容易,建设工期较短,很快就能投入生产,并将产品投放市场。
在市场退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小企业的小额投资回收期要比大企业短,这就为它们随时退出提供了前提。在一种产品到了其生命的周期的第四阶段时,大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惯性难以及时改变,从而在需求量收缩以后往往会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而中小企业由于其产品在市场上占的份额小,在需求收缩时,中小企业推销掉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比大企业更容易。“船小好调头”,就是最形象的说明。
资产有机构成以及集中程度较低,使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上具有一定的容量优势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创造新岗位的能力方面大大超过了大企业。企业规模越大,资产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愈高,吸纳每一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也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资产相对分散,同量的资产,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例如,美国劳工部的调查表明,小企业在国内投资5万美元可增加一个工作岗位;而大企业增加一个工作岗位需投资15~20万美元。有统计表明,我国占42.5%资产的中小企业安置占69.5%的职工。这说明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大企业。除了资本集中程度差异的原因外,中小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较强也是保持中小企业较高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就业机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增加就业机会的公平性。尽管在大中城市也存在着许多中小企业,但更多的中小企业是在落后地区和中小城镇中。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性,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这一点对我国实现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的战略目标有特殊的意义。
产学研协作的灵活性,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一定的时效优势
世界各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源泉,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技术创新最迅速的高新技术部门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如,世界上目前几乎所有的电脑技术一开始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几乎所有的电脑大公司都是小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一般不固定设置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主要是采用技术引进方式创新,或者由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共同开发创新,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情报、信息资料,借助于外单位的力量进行创新。并且在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方面表现出比大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和迅速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能力,大量的适应技术和中间技术的扩散也大多是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它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注意量力而行,符合实际;加上小企业组织机构安排灵活有弹性,上下级关系比较融洽,减少了市场信息损失。这种灵活的技术创新体制,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结合,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般都通过独立的专职研究开发部门进行。因此,中小企业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
据美国学者盖尔曼对美国1969~1975年期间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研究表明,相对其雇佣人数而言,小企业产生了2.5倍数于大企业的创新,并且小企业将创新引入市场的速度比大企业快27%。对美国1980年代前半期的统计显示,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95%,中小企业的投入少得可怜;但在全部创新成果中,中小企业占55%,表现出更高的效率。特别是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在技术创新时间与效率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从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来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除对技术创新制定战略外,通常还亲自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或者组织和领导技术创新工作。大企业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发明创新家的人物越来越少,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经济管理与研究开发创新分离的状态。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明显要大。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对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对于充分利用科技版、创业板等二板上市,将金融资本与技术资本有机结合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工对企业认同意识以及工效挂钩的直接性,使中小企业在劳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人本优势
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和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相提并论,它可以直接影响职工的努力程度。而这种精神仅靠政治教育等是培植不出来的,必须使职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对于他和他对于企业都同等的重要。企业越小,职工个人在企业总劳动成果中的份额也就越大,他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容易被感知到,他“搭便车”的机会主义的倾向也就越轻,工作努力程度就会增加。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全部职工几乎全部相互认识,职工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相互监督,机会主义行为没有存在的土壤。因而,中小企业比较而言更利于进行人事管理提高劳动效率。
中小企业应在比较优势中实行战略定位
充分竞争条件下,中小企业决胜在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与大企业相比,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中小企业之间相比,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源禀赋越来越平均,中小企业对经营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的选择是否正确,往往对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企业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企业资源的有效组合、企业凝聚力的增强等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取决于事先有效的战略规划。公司战略领域的奠基人布鲁斯·亨德森率先改变竞争的思考方式,运用公司战略开展市场竞争。他指出:“战略竞争可以压缩时间,它能在短短几年间扭转竞争态势”,“战略竞争……将给企业生产效率带来的影响,很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个人生产效率的影响”。事实证明,世界上很多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依靠战略实现的,沃尔玛、佳能等公司的成功均得益于战略,它的成功首先是战略的成功。我国公司法的实施,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经济实体,竞争主体,因此制订具有鲜明个性,较强挑战性的战略,运用战略指导企业运营,已构成企业兴衰的关键问题。
发挥中小企业比较优势是战略定位的首要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如果能和市场环境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寻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市场定位,那么这个企业在基本方向上就可能先胜一筹。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之所以在当能蓬勃发展,就在于他们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企业当时的优势在于规模小,直接面向市场,机制灵活;主要生产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工艺简单,一学就会,虽然质量不如一些国有企业的产品,但价格较低,适应了当时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有限。可以设想,如果当时这些企业步国营企业的后尘,资金投入密集,管理层次较多,产品价格昂贵,大概在一开始他们就很难活下去。
今天,中国的经济开始从一个较低层上告别短缺。随着人民普遍生活水平和需求档次的提高,价格在人们消费决策中的敏感相对减弱,中小企业当初靠简单模仿生产高度同一性的较低层次的产品,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而且由于过度竞争使不少企业纷纷败北,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过剩中很难生存。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即不能简单地向大企业看齐,这样可能丧失了自己机制灵活的优势,也不能重蹈以往简单模仿的覆辙。中小企业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而这个过程依然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过程。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要能动地适应环境需求
作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要能动地适应环境需求。战略适应理论强调环境需求与企业战略之间的适应性,中小企业在面临相同的环境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但战略选择与环境不相适应则更容易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变化将诱导企业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内部的战略调整因管理者掌握并控制所需要的资源而更容易实施。因而,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小越容易破产。但是,环境变化带给中小企业的并不单纯是挑战,也有很多的机会。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的企业家型中小企业,比那些非企业家型企业往往获得更为快速的成长。
中小企业对于环境的关系,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而要能够发挥能动性作用。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因素做出选择,如从事哪些行业的经营活动,选择哪些地区作为自己的活动舞台等等;企业可以一定范围内创造或影响环境,如开辟新技术、新行业,改变企业的公众形象,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都可起到影响环境的作用。总而言之,企业要适应环境,而不可能是环境满足企业,企业战略定位要适应环境需求,而不能有悖环境需求,这是企业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点。
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适应
21世纪的中小企业置身于新经济环境之中,其环境需求突出的特点是管理信息化、竞争全球化、生产要素知识化、市场变化加速化等等。中小企业在新经济的浪潮中,必须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能动地适应环境需求为基点,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企业成长的三个基本因素方面制定适宜的战略选择。
在资源战略上,以虚拟经营模式获取最大资源为取向
虚拟经营,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连接起来,通过虚拟组织灵活地把企业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它企业或市场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实行生产能力的最快扩张。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它提倡的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新观念,有钱就买、无钱就租、不租就借,甚至有钱也不一定买。通过虚拟人力、虚拟部门、虚拟工厂进行经营,无需企业面面俱到地投资设立;因此,使企业容易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和最佳服务的竞争优势。虚拟经营的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资源。
虚拟经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适应于现今追求企业弹性化的经营管理潮流。这是因为当今市场变化太快,企业必须有非常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大量中外企业成功实践表明,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抛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不能再钟爱犹如巨龙般的架构;应讲求轻型、弹性,犹如堆积木般,要做什么造型就选什么木块来组合。未来的企业竞争,除了比谁拥有关键性资源外,还要比谁的企业组织组合得快;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还要在经营模式上也应表现出相当的优越性和超前性。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采取垂直资源配置方式,大量建立和收购生产线是不现实的,操作成本和风险成本均会上升。新的出路只能是内外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我国许多企业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大量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这就为虚拟经营、构建合作网络和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新经济大背景下,实施虚拟经营,正逐步成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有专家曾断言:虚拟企业将成为21世纪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在技术创新战略上,以技术跟随进行产品创新为取向
技术创新成果是以科学发明成果为母体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实力从事科学创造和发明;所以,要实施技术跟进,紧盯着市场上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察新技术成果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力,分析新技术与企业现有产品技术结合可能产生的制高控制力;当少数新技术生存下来并被证实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时,就毫不迟疑地跟随,购买专利技术,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产品,再完成商业化。
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以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创新为目标。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已经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稳住已有的市场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为此,企业就需耍通过工艺过程的创新来降低成本。而中小企业情况就不同了。首先,中小企业一般市场份额小,销售渠道不稳定。中小企业要生存并不断有所发展,就得不断有新产品推向市场。其次,对中小企业来说,销售市场的创新是以产品创新为前提的。在买方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几乎都不存在市场的真空地带,用已经大众化的、甚至已经饱和的产品去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惟独新产品才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再次,中小企业的原材料市场创新也只能围绕着创新的产品而实现。适用于传统产品的原材料市场已经被充分挖掘了;企业找到了一个价格更低的原材料市场,虽然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但未被挖掘的市场几乎不存在。第四,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转向灵活,放弃已有的产品,开发一种新产品,比大企业相对容易得多。第五,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更为可行。工艺创新比产品创新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过多地实施工艺创新,中小企业承受不起。第六,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关系上,工艺创新只能针对已经比较成熟的、且有发展潜力的产品而展开。
在市场战略上,以缝隙经营和市场细分为取向
当今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全球化,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企业间的竞争不仅突破了行业、地区的限制,而且淡化了企业竞争对手的国籍概念。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世界兴起了第五次兼并浪潮,由此造就了一大批规模空前巨大、资金无比雄厚、市场覆盖全球的经济巨人,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化。这种趋势客观上削弱抵消了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优势,给中小企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现在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供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实施正确的市场开拓战略分析市场,找准市场,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求得生存。
实行避实就虚战略,挤占缝隙市场
一般来说,一项投资少、利润高的经营项目,往往被许多企业选中。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在与同行大企业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在确定经营方向时,要努力避开行业内大企业、大公司所关注的热点项目,选择他们易于忽视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缝隙”产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缺,填补市场需求的不足。这样的缝隙领域是很多的,诸如①市场规模较小,对大企业来说生产价值不大的产品;②大企业认为信誉风险大的产品;③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产品;④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中小企业在寻求市场缝隙时,要做到能及时分析市场的趋势,善于捕捉机会,一旦看准了生产项目,要果断作出决策,并借助企业内外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力量,迅速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抓紧组织生产,并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产品推向市场。因为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中小企业都在寻求这一“缝隙”领域。市场缝隙领域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拓展专业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逐渐细分成不同的部分;市场越是细分,由一个大公司来控制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就越多。中小企业要把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力争做这一类细分市场中的老大;使现有产品或产品线,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德国有许多中小企业就是遵循这一原则成长壮大起来的。它们专门生产着诸如鲜鱼加工机械、纸张切割机、控制测量仪、热带鱼饲料、温带植物种子等数百种很专门化的产品,通过地域的拓展不断把生产做大,直至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成为出口“小巨人”。
实施“制造需求”战略,开发潜在市场
市场是动态的,社会需求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市场经济中,常常出现一些需求只是得到局部的满足,或根本未得到满足,有的甚至正在孕育着即将形成的社会需求,即所谓的“潜在需求”。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首先要努力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一旦发现有前景良好的潜在市场生成,就应着手通过营销策略“制造需求”、“制造市场”,建立更大的先发优势,加固经营壁垒,提高竞争进入障碍,形成垄断能力,延长中小企业垄断这一市场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制造市场”开发和占领潜在市场的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较为适合的。因为中小企业的灵活多样性,对满足各种不同市场需求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它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开发出新产品,满足潜在的需求。中小企业通过对潜在需求的满足,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结论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创业成长中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成为在新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石。
中小企业进入了战略致胜的时代,即使更小的企业也需要而且能够制订一个战略,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
中小企业要在比较优势中实行战略定位,在市场竞争中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更有利于营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成功的经验正在于此。
企业战略能动地适应于环境需求,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战略适应理论的应用价值在于将中小企业与宏观环境等多方面整合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小企业需要制订明确的战略使企业及时把握环境中的机遇,减少威胁。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看齐,甚至连政府也会朝小型化改革。中小企业应趁抓大放小的良机,以独立自主的优势,加上策略联盟的相乘效应,开创经济的新奇迹。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产权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