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猛击学习的方法与实例_文物论文

历史砰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例论文,性学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方法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过去性、思维性等特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历史学科的功能与特点,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应有自身的特色。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内容:历史知识范围广泛,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跨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

2.问题性。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认识与阐释。史实需要不断丰富、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这就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研究类型:

(1)课题研究。以认识历史上某一具体问题为主要目的。如对“洋务运动”可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某一文化遗址,如“淹城遗址”,可采取社会调查、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办法。

(2)项目(活动)研究。如设计一个纪念“一·二九”运动的主题班会或街头宣传活动等。

2.组织形式。研究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再提供给学生。以“洋务运动”为例,史学界的评价众说不一,应如何看待,可供学生探究。

2.制订计划。问题提出后,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学生可归纳出研究的具体目标,分工合作进行研究。

3.搜集材料。如研究“洋务运动”,课本知识显然不够,需查阅资料,可到校内外图书馆查阅,还可利用假期赴外地考察。

4.建立假设。科学研究离不开假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

5.分析研究。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验证假设,去伪存真。根据分析,得出结论。

6.得出成果。将所获取的信息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作品(或小论文)。

7.表达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或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发表。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研究性学习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结合;必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2.评价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家长。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评价内容包括:

一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二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三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范例

问题

淹城是何时所筑的城池

问题的分析与归纳

常州的淹城遗址东南滨太湖,西临滆湖,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地面城池遗址。这座遗址不仅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且环境幽美,引人入胜。1988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35年重新发现这座古城遗址,至今已有50多年。其间专家学者曾作过多次调查和考古挖掘,尽管对该城的结构、建城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初步鉴定,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该城的筑城时代却仍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选择淹城的筑城时代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除了淹城就在常州,为大家所熟悉,容易进行调查、资料查阅方便外,还因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吴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提供翔实的例证,同时也可为保护和开发淹城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实际情况的调查

1.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淹城的建城形制、筑城方法、出土文物等情况的调查,取得对淹城筑城时代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2.调查的形式:

(1)实地勘察。由部分同学携带摄像机、照相机和其他测量工具勘察淹城的城墙、护城河、文物等,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2)走访。一是对实地勘察不具备条件的一些调查项目(如独木舟的C[14]测定),可以访问市县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解;二是对一些遗址、传说,可走访当地居民,以取得分析该课题的第二手资料。

3.调查过程: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由戴志波负责,主要考察淹城的形制和筑城方法;第二组由刘燕负责,主要调查淹城出土文物的时代和物色。两组在进行调查前还设计了调查的路线、方法,准备了所需的用具,设计了表格,并进行了分工,作了记录。

4.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

表一 关于淹城的建城形制和筑城方法的调查

表二 关于淹城出土文物、时代和特色的调查

说明:这项调查在淹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主要是对出土文物进行年代的统计。

有关资料的查阅

1.查阅目的:

(1)了解我国的城市发展史及筑城方法,城的结构知识,为分析淹城的时代作知识上的准备。

(2)有针对性地查阅关于常州和淹城的相关记载,为分析判断淹城的时代收集原始资料。

2.查阅地点:

(1)常州市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常州市地方史办公室和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州市博物馆。

(2)“中华网”、“搜狐”等网站。

3.查阅经过:

由课题组的9位同学分成两组,经指导老师的指导对所查资料进行笔录或复印。一组主要去市、校图书馆查阅城市发展史及筑城方法的资料;一组主要去地方史办公室等单位借阅常州和淹城的有关资料。网上的查阅,因没有一个网站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没有收获。对于古籍的查阅,我们觉得关于淹城的记载很少,有的还有明显的错误(如《太平寰宇记》中所载就有明显的错误)。所以,靠通过古籍记载来释解淹城筑城时代的疑窦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结合对遗址进行调查所得到的认识进行综合分析,才有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调查结论的表述

论文:淹城的筑城时代考辨

淹城的筑城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但多年来,在市博物馆和其他一些介绍性文字中,一直沿用该城是“春秋时期的古城池遗址”的说法。随着常州市对淹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视,许多人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我们在今年9月份对淹城遗址也进行了调查和考察,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淹城是“春秋时期的古城池遗址”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从淹城的筑城方法看

根据实地考察,淹城是用“凿斯池,筑斯城”的办法,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从城墙本身看,筑城的方法比较简单,除少数地方有拍打的痕迹,似乎没有夯筑的痕迹,而是用“堆积法”筑成,这是最早、最原始的筑城方法,其时代肯定早于春秋时期。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城市的出现:“新的设防城市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恩格斯的这段话实际上指出,城是奴隶社会到来的产物。中国的古籍《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夏鲧筑三仞之城”的说法,但是,最早的筑城法应该是堆积法而不是夯筑法。

何时从堆积法发展到夯筑法?我们查了资料,一是河南郑州二里冈的城墙,墙基宽20米,周长7公里,不但规模已相当可观,而且夯层很薄,夯窝很密。另一处是湖北黄陂口的盘龙城,城垣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内还发现一座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的夯土台基。这两座古城均是商代早期的古城,可以证明在商朝早期已经用夯筑法筑城。如果认为江南筑城技术的发展迟于中原地区,用夯筑法筑城也不应该落后太久而迟于商朝。至于春秋时期,筑城技术又已大大进步,已经用辘轳升降的“悬门”和门楼,用堆筑法筑起的城墙是无法安装这样复杂的结构的。

二、从独木舟和其他文物所测定的时代看

在淹城的护城河里,曾先后出土过4只独木舟。独木舟的残片曾两次送到北京进行C[14]的测定,测出的年代为公元前1055±120年。根据这一测定,舟的时代最早应在商代后期,最迟应在西周中期。据此推测,淹城的筑城时代亦应在商朝后期至西周中期。因为淹城是用挖城河的泥堆积而成的。是先挖河筑城后才会有舟,舟的出现应在城筑好以后。

独木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只。原始社会人们造的船就是独木舟,到了商代,已经用木板拼造船只。甲骨文中多次出现舟的字形,就是象形字。从结构看,已经不是独木舟了。到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公元前482年越国攻吴,水军沿海北上,与吴军作战,当时的战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余皇等名目。所以,独木舟的出现应早于春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从淹城外围的土墩里和在淹城的子城,曾出土了许多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器物。这些文物的时代表明,淹城的筑城时代至少不迟于西周。在筑城以后,这座城池一直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池(这一点还可从它的规模看出来),人们在各个时期都在这里频繁活动,才有可能有大量的文物散布在各个时期。

三、再从史籍记载看

在我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淹城的记载很少,有的是错误的。如《太平寰宇记》中讲到是因为淹城淹灭了诸君而谓之淹君城的说法,明显是该书的作者乐史曲解了袁康的原意。还有的史籍和地方史大多仅是沿袭东汉袁康的说法,并不能给淹城的筑城年代以有力的佐证。目前关于淹城最早、最可信的资料应是袁康《越绝书》中的一段文字:“毗陵县南城,故古奄君地也。东南大冢,奄君予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所以,我们需要对这段文字作详细深入的分析。

首先要搞清的问题是,袁康所说的“毗陵县南城”是否是淹城?我们的看法是肯定的。因为第一,淹城在常州之南,距常州约七公里,从方位和距离看是符合的。第二,袁康是把“毗陵县”和“南城”分开的,“南城”肯定不是毗陵县城,应另指一城。所以,“毗陵县南城”即淹城,这是已成定论的事,为专家学者所公认。

其次,“奄君”是谁?我们认为,奄君是西周早期山东奄国的国君。据史籍记载,奄国是商的盟国,嬴姓。在成王即位时,随同武庚和东方夷族反抗周朝,被周公所灭。以后,奄君逃至江南落脚。《越绝书》中的“奄”没有水旁,而且常州人对“淹”的读音为是"Aan",而不读"Yan",这也能证明“淹”字是从“奄”字传读过来的。另外,从袁康说奄君子女为“吴所葬”的语气中,奄君及其子女似乎原不是吴地人,而是异国他邦迁移而来。所以,《越绝书》上的奄君即西周早期山东奄国的国君,应该没有疑问的。

弄清了以上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断定,淹城在商朝晚期所筑,因为奄君是西周早期人,在他逃到江南之前,淹城就已存在,而不是逃来后才筑城的。

结论:综上所述,淹城是一座筑于商朝晚期的古城遗址,西周初山东奄国的国君至此地居住,到春秋时仍是一座重要的城池。

研究成果的利用

我们对淹城筑城时代的研究结果和论文曾送武进市博物馆进行鉴定,该馆的馆长认为有一定的价值。(1)通过筑城方法和“淹”字的读音来分析,淹城筑城时代的思路是独到的,也是有道理的。(2)搞清淹城的筑城时代,涉及到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和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应该是很有意义的。(3)淹城遗址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遗址,常州市正在进行保护和开发,这一研究对保护和开发淹城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题

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3.你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

4.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5.评价拿破仑;

6.巴尔干问题的由来;

7.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探究;

8.大运河的变迁;

9.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

10.本地(本城市或本乡村)的历史变迁。

标签:;  ;  ;  ;  ;  

历史猛击学习的方法与实例_文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