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的效果评价论文_王永红

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的效果评价论文_王永红

(资中县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1200)

【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82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1例手术患者均采用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41例手术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41例患者术后出现院内感染例数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41例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外科手术患者给予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值得综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内感染;综合护理;管理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258-02

本研究为减少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有效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系统纳入了我院2016年8月以来接收的41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给予了综合护理管理模式,且为便于护理管理效果观察,特纳入了同期收治的另41例外科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了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而对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的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82例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患者均为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均于知情条件下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21~74岁,平均(45.2±11.3)岁,手术类型:普通外科手术20例,胸外科手术12例,骨外科手术9例。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21~72岁,平均(45.5±12.5)岁,手术类型:普通外科手术22例,胸外科手术10例,骨外科手术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41例患者均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分析之上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即做好患者日常用药护理、伤口基础护理、生命体征观察等常规护理管理内容。观察组41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护理管理路径如下。

1.2.1术前综合护理管理 针对外科手术患者,为合理规避院内感染发生,需在日常切实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要求医护人员工作严格依据《医院感染管理防范》标准开展,并持续完善院感控制设施,增加医疗废弃物品处理设备、消毒洗手设备,日常工作过程中佩戴防感染用品,确保医护服务操作的无菌化、规范化,实现全员关注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且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实际情况作出掌握,术前全面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血运不佳、手术部位皮肤破溃等情况,并规范备皮,严格实施手术区域皮肤清洁消毒,借助术前准备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率[1];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在术前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详细阐述手术方法、过程、用药情况,促使其在术前即能够详细了解感染并发症情况的发生诱因,掌握日常抗感染需注意事项,自觉避免不洁行为,达到护患共同对抗感染目的。

1.2.2术中综合护理管理 针对外科手术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发生,同手术操作不当因素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患者术中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尤为必要。患者手术全程需践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实施手术室紫外线消毒检测,保证室内空气流动,做好病菌检测处于界定范围。手术当日,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着无菌病服进入手术室,医护操作人员均需以富含抗菌药物洗剂清洁手部,实施抑菌杀菌,并注意指缝、指甲等隐蔽部位清洁,反复以流动清水清洗手部,降低术中携菌造成切口感染,对致病菌源做到有效控制[2]。且针对患者的手术束缚带绑扎不易过紧,以避免影响患者的血运。以此,通过上述管护措施,规避患者感染情况发生。

1.2.3术后综合护理管理 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为其盖上无菌医用毯,注意患者保暖,观察患者无异常后,转向病房休养。日常,实施患者手术切口观察、定时换药,严格叮嘱患者不要自己碰触切口,避免不洁行为引起的感染。另外,还需对病区环境作出严格把控,日常每间隔2h予以开窗通风1次,通风时间维持15min,促进室内空气流通[3]。对于病区内的医用废料及生活垃圾及时进行清理,并注意室内地面清洁、消毒,避免病毒、细菌的滋生;并每日为患者更换床单、衣物,合理控制患者的外界探视次数,避免外界人员进入病房携带细菌,而出现交叉感染情况发生,以此将患者的院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两组外科手术患者经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对比可知:观察组41例患者中,共出现院内感染患者1例(2.43%)。对照组41例患者中,共计出现院内感染患者5例(12.19%)。综上可知,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实中,外科手术患者存在着一定的院内感染几率,具体感染诱因相对多元,即可能与手术操作因素相关,也可能同患者术后管护不当因素存在相应关联。但是,从临床层面来讲,无论哪类因素诱发的感染情况,均会导致患者术后康复水平的影响[4],需给予足够关注重视,以降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为合理降低外科手术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发生,针对性开展了综合护理服务工作,通过在术前严格医护服务工作流程,加强护理服务准备工作,借助医护人员、患者的抗感染工作配合,为患者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而手术当日,通过手术室操作规范、清洁消毒、护理管理配合,降低了患者术中不良操作因素所致的感染情况发生。术后,则通过患者切口管护、病区环境管理、日常交叉感染控制等举措,为患者预后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确保了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的各环节工作处于规范状态,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提升了外科手术效果。

结合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来看:观察组41例患者经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组内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41例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值得后续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花,周成超.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3-104.

[2]李永稀.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1):105-106.

[3]许梦菲.手术部位感染集束化护理预防的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2):138-139.

[4]梁月.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0):124-125.

论文作者:王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的效果评价论文_王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