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习惯论文,幼儿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以来,家园共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幼教机构的重视。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家庭教育指导应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坚持“多向互动”原则,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园之间的互动,创设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融洽的环境与条件。创建适应新时代需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新型的家园合作关系已成为幼儿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和成因 (一)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作息、饮食、盥洗、睡眠、排泄、自理等方面养成的相对稳定且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收拾整理习惯等,具体表现为进餐安静、不挑食、遵守作息时间、主动收拾整理玩具、主动入厕、自己穿脱衣服、会整理床铺、主动饮水等。根据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涵和外延,某园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对新小班65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65名小班幼儿中,不能安静进餐的幼儿占64.6%;不能遵守作息时间和挑食的幼儿各占69.2%;不能主动入厕的幼儿占76.9%;不能自己脱衣服的幼儿占80.0%;不能主动饮水的幼儿占93.8%;不能主动收拾整理玩具的幼儿占93.8%;不会整理床铺的幼儿占100.0%。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都不太重视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对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与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持续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二)制约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因素 1.家长看重知识学习,忽视生活习惯培养 在调查中,73%的小班家长更多关注孩子学习了多少知识,如能背几首诗歌、会数几个数、会唱几首歌等。现在的家长都不愿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以培养多方面能力却忽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关爱过度甚至溺爱,缺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使得一些幼儿在家庭中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条件和环境。 2.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部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注重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但对小、中、大班幼儿生活习惯整体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各班教师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也有差异,可能会出现新小班幼儿入园两周后的如下情形:A班大多数幼儿已经能按要求自己进餐,可走进B班教室发现,三位老师左右开弓,一人喂两个孩子,还有的孩子在一旁哭泣,教师无暇顾及。A班的部分孩子已能在教师的提醒下收拾整理玩具,而B班的孩子在教师提醒下也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会留下来收拾整理玩具。 3.幼儿园对家长的专业指导不足 传统的家园合作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略平等合作。大多以幼儿园为主导,家长被动接受,家园合作成为幼儿园单向行动,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忽视系统性。很多家园合作活动缺乏规划和计划,内容零散,缺乏连贯性,使家长对幼儿园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三是缺乏针对性。传统的家园合作中常常以幼儿园为主,无视家长的需求和差异,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兴趣,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虽然幼儿园有时也觉得委屈,开家长会时也给家长强调了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也和家长交流,但并未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有的孩子在园期间习惯还不错,可一到寒暑假,就出现晚睡晚起、边吃边玩、不整理收拾玩具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掌握每个年龄段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技巧,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力不从心,因此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专业指导团体,需要调整家园合作的模式,构建新的家园合作框架,促使家园双方有效互动。 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为了培养高度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公民,构建新的家园协作模式,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迫在眉睫。 二、构建新的家园协作模式,提升家园共青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教师的培养,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使好的行为成果得以巩固。家园共育要求家园共同参与对幼儿的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是为提升幼儿发展潜力,以幼儿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幼儿园和家庭都应当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家园教育中的一致性、连续性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某园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核心,构建了家园合作框架: (一)构建家园协作框架(以小班为例) 构建家园协作框架,是为了让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里,在作息、饮食、盥洗、睡眠、排泄、自理方面养成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方式。幼儿园和家庭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有着各自的优势。幼儿园教师具备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有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而教师从家长那里能获取幼儿更多的有效信息,随时了解家长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理解和期望,及时有效地调整家园合作策略。 构建新的家园协作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小、中、大班家园协作共育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框架。二是拟定各年龄班生活习惯目标,如小班:(1)学习吃饭、喝水、睡眠、洗手、解便的基本方法;(2)能遵守幼儿园常规,排队喝水、安静进餐、离座推椅子等;(3)养成初步的生活卫生习惯。三是编写便于操作的生活习惯教育指南。拟定各年龄班目标体系和常规要求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将目标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时出现了困难或遗漏,班级更换教师时衔接也出现了问题,使得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缺乏连续性。为了便于不同层次、不同经验的教师都能较好地落实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某园根据目标体系编写了《幼儿园幼儿生活习惯教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列出了对小、中、大班的教育内容、教育要点及教育要求,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家长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拟定了小、中、大班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建议,包括幼儿园集体活动、区角活动建议和家庭教育建议。同时,提出了生活习惯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树立整体育人观念,使“四育”相互渗透和谐发展;重视幼儿知、情、意、行的全面培养;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了解研究教育对象,及时掌握教育信息;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指南》便于指导教师操作使用,便于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为人人能看懂、人人能操作的参考书。如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指南,详见表1。

(二)家园联系栏是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长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媒介。教师针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在家园联系栏中有针对地设置相关内容,帮助家长了解适合幼儿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育儿知识”一栏中张贴一些文章:培养孩子良好的饮水习惯、如何纠正宝宝的挑食和偏食……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一些如何科学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方法,提示家长近期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家园联系栏非常有针对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培养幼儿收拾整理书包的习惯时:要求小班幼儿认识自己的书包,会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并将自己的物品及时收入自己的书包;要求中班幼儿了解书包的结构,会将自己的物品按衣物、玩具分类放入书包不同的夹层中;要求大班幼儿会整理书包中的物品,并能按用途分类,将自己的物品分类整齐收放在书包不同的夹层中。教师把对幼儿收拾整理书包的要求贴在家园联系栏中,要求家长监督幼儿每天回家自己整理好第二天入园的书包。通过三年循序渐进的训练,幼儿不仅养成了收拾整理书包的好习惯,而且还养成收拾整理其他物品的好习惯。 (三)分享与传播幼教经验,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家园联系册包括了幼儿最近生活习惯等评价内容,教师会详细记录幼儿在园情况,同时将近期需家长配合的内容告知家长,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各种情况,共享一些具体的育儿方法。 比如:有一次午餐,孩子们吃的土豆烧鸡腿、番茄炒鸡蛋和白菜汤,教师故意在孩子们面前窃窃私语:“呀!今天吃鸡腿,好香呀!还有番茄炒鸡蛋,红红黄黄的,颜色真好看,白菜叶绿绿的,一定很好吃!哇塞!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认真听着教师的议论。吃饭时吃得可香了,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吃!真好吃!”当天的饭菜被孩子们吃得精光。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暗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孩子们听到教师议论菜谱,已经将教师的心理暗示转化成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家长会上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家长,家长很感兴趣,还将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摄录下来,与老师积极沟通。 同时,某园还请幼教专家来园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与问题。 (四)适应幼儿的差异需求,纠正不良习惯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各自情况都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进行保育和教育。 如某小朋友,每次吃饭总落在最后,教师发现她老是把饭菜含在嘴里久久不咽下,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到孩子小时候喂养得比较精细,从小就缺少咀嚼方面的锻炼,导致咀嚼功能较弱,嚼不碎叶子菜。知道原因后,教师在班上给孩子们讲一些营养知识,同时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在家里适当地给孩子由少至多地慢慢添加叶子菜,吃一些玉米等练习咀嚼功能的食物,让孩子多练习,在进餐时和孩子玩“粉碎机”、“搅拌机”等游戏帮助她练习咀嚼,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明显增强,吃饭速度也快了许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后,幼儿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均衡,体质更加健康。 该园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纠正他们不良的习惯,逐步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家访让家园同步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有的放矢地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好习惯的培养只局限在幼儿园,幼儿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放矢地指导家长,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将培养目标与内容告知家长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家长,让他们知道教师在做什么、怎么做,家长在家应如何配合教师开展这些工作。有了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和支持,家长就能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配合教育,达到家园共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如某园小二班给家长发“请配合”的宣传单:家长同志: 为了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请您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①让孩子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②喝水时不讲话,不随意走动,不做其他事情。 ③帮助孩子了解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和饮水的最好时段。 ④不以饮料代替水,尽量少喝或不喝饮料。 ⑤不要等孩子渴了再喝水,更不能端着水杯追着让孩子喝。 ⑥教育孩子不浪费水。 ⑦了解水的其他用途。 这种方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家园共同协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家园步调一致,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教育是否一致,对幼儿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收集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教师让家长将幼儿在家的某项行为表现记录下来,要求家长在不告知幼儿的情况下观察幼儿在家的自然反应,便于发现不良习惯。如玩水杯:(1)将水杯放在地上;(2)将水杯咬在嘴上玩。 某园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展示幼儿进餐照片,向家长介绍孩子在进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偏食、挑食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以引起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并经常与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以此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有些幼儿虽然在园内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但在家中还是存在着家长喂饭、偏食现象,因此幼儿园决定每周发一张进餐记录表,请家长如实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家进餐情况。每周根据家庭记录表和幼儿在园进餐情况,表扬家园进餐一致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幼儿,很多幼儿很快改善了在家的进餐情况,许多家长都说“老师,小孩到底还是上幼儿园好,现在吃饭可省心多了”。 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家长对幼儿各年龄段需具备的生活习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放手时要放手”、“现在花时间训练她收拾玩具,以后我们就轻松多了”、“我的孩子吃饭不挑食了,身体也长好了,感谢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不再把幼儿教育视为仅是幼儿园的事情,有很多家长还指导其他幼儿园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在平等互助的家园协作中,有效提升了家园协作质量,切切实实地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该园拟定的《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指南》,清晰地将各年龄段生活习惯养成的重点、具体要求及家庭教育建议介绍给家长,经过三年系统、连续的家园协同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比如,当幼儿离开座位时总会习惯把小椅子推到桌子下面,早晨入园会主动走到教师面前说“老师早上好”,下午会给教师说“再见”后再离开。“区角活动”后幼儿会主动收拾整理玩具。孩子早晨入园时都会把书包放到指定位置摆放整齐,使用后的水彩笔也整整齐齐地放在指定位置。进餐后的桌子上很少有饭粒。起床后,中班幼儿都会自己学着整理床铺,大班幼儿能较整齐地整理自己的床铺。饭后擦桌子、帮助老师擦椅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提升。 通过各项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的组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六)现代网络技术成为家园沟通的便捷方式 针对班级中部分幼儿早操时间仍未到园、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教师制定了幼儿作息时间表放到班级QQ群中,供家长学习和参考,便于家长在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幼儿在园中进步的点滴照片挂在班级QQ群中,让家长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同时,根据家长反映的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及时指导家长开展教育,家园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形成教育合力,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家长做到:一是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家庭氛围。二是尽量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帮助幼儿从小养成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三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四是注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家长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正确地指导,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孩子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在孩子具备初步的规范行为后,再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以“家长、教师平等合作、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协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家长在家长开放日时争先恐后争取为幼儿组织集体活动的展示机会,有效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家长资源,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促使幼儿园教育教学在有效的条件下得到提升。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幼儿园论文; 家园共育论文; 亲子成长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