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_先进文化论文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_先进文化论文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4—0020—0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学习《江泽民文选》的过程中,研究和学习这些思想,对我们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先进文化的建设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一、精神支柱论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 36这里的精神支柱,就是要有信念、有理想,它是管方向的,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意志的政治基础,也是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了这个共同理想,才能够凝聚党心、民心,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用我们党数十年奋斗的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谈到,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经过数十年的奋斗,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到底靠的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靠用革命的理想和精神教育和武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2] 2078因此,“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 35。

那么,这一精神支柱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曾说:“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威胁,百折不挠地把我们的伟大民族振兴起来。”[3] 449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说:“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 559今天,继承伟大民族精神的理想、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就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它是新时期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559。基于这一认识,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怎样的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的崇高精神是什么呢?他在讲话中总结了五种,即后来人们在学习中经常提到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之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精神动力。因此,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精神,又是时代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对于推进我们的事业、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纲领论

199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他指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风气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形成和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出完整表述之后,首次从文化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的阐释。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更加全面地阐发了党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在文化纲领中,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纲领,是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性总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就提出来的,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文化的方向;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结果。

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实现这一文化纲领,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纲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而提出来的。

三、“阵地意识”论

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绝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4] 97他要求:“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每一个思想文化单位的党组织都要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守土有责。”[4] 97

江泽民之所以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增强阵地意识的任务,是基于他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科学分析。从国际来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正在加快,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5]。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使它们在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方面也居于强势地位,推动它们的价值观念伴随着资本、技术、人流在其他国家迅速扩张。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乘隙而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异质性、多变性明显增加,这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原则和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会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甚至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因此,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将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长期并存。“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就清楚地表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对此,江泽民曾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即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6] 分清了这些基本界限,也就明确了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守的阵地。

强化“阵地意识”,必须努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决不搞多元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建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任务。强化“阵地意识”,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要运用一切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受众率,全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强化“阵地意识”,就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强化“阵地意识”,就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狠抓文化精品生产,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综合国力论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7] 33为什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曾经解释道:“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1] 36所以,“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8] 基于这一分析与认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他说:“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4] 558-559

江泽民认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他指出:“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二十一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9]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使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进步,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巨大杠杆。所以,对于科学技术在建设先进文化、提升综合国力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五、民族文化论

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的即具有鲜明中华民族风格和气派的文化,这在党的文化纲领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是,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可能从外国“引进”,它必然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是继承中国历史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需要经过一代代人的创造、积累和传播,才能得以承传和发展。每一代人都需要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先进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江泽民认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3] 6251997年,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过一个简要的概括,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个概括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得了广泛共识。

同时,江泽民也一再强调,由于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带有许多旧时代的印记。所以,在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很好地继承这份珍贵遗产。[3] 6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既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特点,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因此,它才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是有时代性的,继承是为了发展。

六、博采众长论

1996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到了“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0] 他强调说:“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11]

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因此,需要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使当今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在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立场,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7] 35之所以提出“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继续朝着国际社会迈进,我国在面向世界和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必然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意识形态和文化为武器的“西化”、“分化”的现实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必须在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的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七、主旋律与多样化论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认为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他提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倡多样化,则是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只要是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产品,都应该受到欢迎和鼓励”[3] 655-656。这一政策概念提出之后,已经成为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一项基本政策。弘扬主旋律,主要指我们的精神产品要表现时代的本质和主流,要讴歌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社会本质的思想和精神,要表达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求精神产品的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以及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非主流文化存在权利的尊重。

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对内、对外更加开放,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制度使国内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化的相互激荡强化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大众传媒与互联网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增加了个人认同选择的机会。因此,我国统一的传统政治生活正面临冲击,政治生活的离散化已经导致了民众思想、信仰的多样化,个人的独特性、选择性与变更性呈现出日趋明显的状况。这种发展趋向,意味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体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弘扬主旋律”,实际上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倡多样化”,既是为了适应民众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又是为了丰富和繁荣民族文化,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和政策,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党领导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等。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4] 277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高举起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开创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新局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历史充分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止境,理论创新、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先进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标签:;  ;  ;  ;  ;  ;  ;  ;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