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一种宏观哲学思维_心理学论文

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一种宏观哲学思维_心理学论文

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 一种宏观的哲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心理学论文,哲学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理观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过去人们很重视,以后人们也必将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心理科学研究永不停止,心理观的争论就永不信息,因为一种崭新的心理观的确认,往往预示着心理学的一大门派的诞生,甚至可能带来内容和方法的极大的革命。

一、心理观的简要回顾

过去,心理观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层面上,比如,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心理的本质又是如何等等。那种以哲学的基本观点,把人们的心理观区划出唯物和唯心的两大阵营,简洁明快的勾划世界心理学史,给了人们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快感,并且,人们也可在最基本的出发点上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种心理观的划分,表明了一种心理哲学观的分野。

那么,心理学界有没有其他心理观的认识呢?当然有。心理学史上各个鲜明的学派就反映了不同的心理观,比如元素心理观、机能心理观、行为心理观、泛性心理观和认知心理观等。这些心理观,我们暂且称其为学派的心理观。

但是,回顾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无论是开初的构造主义学派,还是较后的认知学派,从对心理活动内在属性的“质”和“量”的分析来看,似乎还存在着一种新的心理观。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新的心理观象是一条忽明忽暗的航道。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这条航道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重要,象是航标就要浮出水面。

二、新心理观的提出

人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表现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就象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样,质与量的变化也是世界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一样。质与量的形成和变化,反映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对照心理活动来说,自然也有“质”与“量”这样两种属性。

心理活动的“质”是指心理活动的结构因素及其机能或特性;“量”是指心理活动在质上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属性。我们在认识心理活动时,脱离了质与量的统一,回避事物量的属性而专门研究其质的属性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脱离量来谈质,质的认识就无法深入,也无法正确认识事物质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理科学工作者必须时刻记取的哲学道理。

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通过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来实现,并且,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心理活动大概是世界上最富有变化的社会现象之一,因其存在方式上的主观性能动性,更加需要人们加强其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认识,只有这样,人们在认识和研究心理活动时,才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规律。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我们并没有把上述哲学思想看作我们工作上必备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在培养后续人才的高校心理学教材中没有提及,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除少数领域外,其它领域也极少反映。这些现象对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不利的。关于心理活动“量”的认识观,我们必须克服过去那种似有非有的朦胧的观念状态,扭转过去那种曲化了的过分重视心理活动的质而忽视其量的科研局面。

事实上,在心理学的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心理现象中的数学问题人们有时是注意到了。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把数学观念问题提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没有在总的指导思想上加以明确。因此,心理科学的研究有时容易停留在一种经验的描述上,缺乏一种更加深入的量化的探讨。这大概是阻碍近几十年来心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在科学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机到了。在这跨世纪的年代里,我们必须明确地提出“数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的数学观”这样两个重要概念,强化心理科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科学理念,让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绽开着理性的科学之花。

关于心理活动“量”的认识,我们把它概括为数学的心理观。用“数学”这一概念来概括心理活动存在的量及量的变化与关系,并以此表明我们对这一属性的认识和态度。关于数学问题,自然辩证法对它的存在和含义作了严肃的思考。“数学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科学。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的规定性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学正是专门研究量的科学。它撇开客观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各种量、量的变化以及量之间的关系,在抽象的纯粹的形态上加以研究。数学理论不仅刻划出客观世界量的规律,而且总结出各种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的方法。”(注:黄顺基、吴延涪、黄天授、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60—364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我们认为,心理活动完全具有上述数学的普遍意义。

马克思认为,科学只有当它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达到完善的地步。(注:黄顺基、吴延涪、黄天授、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60—364页 )在心理科学研究中,明确提出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具有重要意义。1.倡导新的思维模式,激励量的探讨。这两种观念,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给人们以启示,具有重要的革新意义。2.开发数学理论与技术,强化科研手段。观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技术和手段的改造和更新,带来适应心理活动特点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起。3.增强成果的实用性,促进成果转化。量化后的成果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并将直接促进着心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人工智能技术。这样,心理学对社会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4.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问题的解决。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但时时都会成为新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中国几十年。五六十年代学苏联,八九十年代学美国。向别人学习是对的,但走了几十年的路,回头看看却没有我们中国的脚印。在一个央央大国里,这种现象是令人悲哀的。从数学的两个观念入手,很有可能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如果这两个观念能被多数人认同并为之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那么,中国心理流派的诞生和发展则为期不远矣!

三、含义及关系

所谓数学的心理观,指的是在认定客观事物存在量及量的变化与关系的基础上,承认心理活动存在结构因素及其机能或属性的同时,承认心理活动还存在无限数学的量和量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并且这种规律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量变与质变的基本原则。我们心理科学工作者,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在观念上坚决抛弃对心理现象彻底的量的怀疑态度,树立观念,坚定信心,在数学技术水平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大胆地做出科学推测。这里,我们涉及到了另一个关于数学的观念问题,即心理学的数学观问题。所谓心理学的数学观,是指在接受数学的心理观的基础上,充分肯定数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数学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紧紧依靠数学这种工具,促进心理科学的向前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应该极力研究和开发更多更新的适合于心理现象特点的数学理论与技术,以期象现代经济学等成功学科一样获得历史性突破。

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是两个联系非常密切的概念。一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了心理学的数学观,则可帮助和启发人们形成数学的心理观;建立了数学的心理观,又促进着数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而加深数学对心理科学研究的意义的认识。

另一方面,数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的数学观之间又存在差别。心理学的数学观所表明的是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的认识。关于这一点,自然辩证法可以给我们最明确的答复。首先,数学为心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提供了一种抽象思维的工具;其次,数学方法,特别是公理方法,为整理和发展已有心理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再次,数学为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手段。从理论上说,运用数学手段,完全可以解开心理活动中的数学之谜。

而数学的心理观所表明的是心理活动存在着无限数学的量和量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的基本属性。相比较而言,心理学的数学观更加强调数学的手段性和技术性。但是,从事物属性的认定,从研究事物的思维模式上看,数学的心理观却有独到之处。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审视,数学的心理观也许更具有一种战略意义。因为数学的心理观可以从哲学的角度,为广大心理科研工作者掀开一片科学的蓝天,提出许多新的扑朔未知的问题,带着灵感的冲动带着科学的挑战。

实际上,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认识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数学的心理观所要解决的是心理的实质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属于认识论范畴;而心理学的数学观所阐明的是数学在现代心理科学研究中究竟应该发挥何种作用,又如何起作用,属方法论领域。可以认为,数学的心理观是心理学的数学观的认识基础,而心理学的数学观是实现数学的心理观的有效保障;数学的心理观没有数学手段提供强有力的论证,则给人们提出了现实的怀疑性,而心理学的数学观没有数学的心理观做根本基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科学的认识论必须依赖有力的方法论来实现其价值,有效的方法论又必须靠科学的认识论做其根本依托。

当然,承认心理活动存在无限数学的量和量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性,并不认为数学是彻底解开心理之谜的唯一手段,也不认为依靠数学就能彻底解开心理之谜。同时,承认心理活动存在无限数学的量和量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性,并不否定心理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心理现象作为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量和量的变化与关系的同时,还兼具质的属性。量与质相互依存,不可孤立。但是,如果过去人们对心理结构因素及其机能或属性的研究,过多地去追求经验的认识和总结的话,那么,我们在此倒要向人们提个醒,心理活动的量及量的变化与关系的研究反而更加科学,有时甚至还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把眼光放入长远的历史长河中去看问题,我们会发现,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心理活动结构因素及其机能或属性的探索,和数量关系分析二者并行发展的历史,它们二者共同完成着一个分化与结合、对立与统一、怀疑与确认并举并存螺旋演进的历程,并且,未来的历史也将更加明确地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所公认的这种历史轨迹继续发展下去。

四、展望

当前,我们运用数学的范围还较窄,运用数学的水平还有限,运用数学的手段方式也较单纯。即使在心理统计与测量领域,我们运用推断统计的分析方法,运用项目反应理论等来研究心理学或心理测量问题,所涉及到的大量的是一种函数手段,函数仅仅是数学的部分内容。

然而,函数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表明着数学全面介入心理研究的希望,同时展现出数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美好前景。偏微分、模糊数学、矩阵、概率学、柘朴学已逐步或开始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关于心理因素全方位空间及其量的关系、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向及其量的变化、运动变化着的心理因素及其之间运动变化的量的累积和微分运动规律、心理活动不分明量及量的变化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的量的变化规律等等许多科学命题,还需人们为之做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这里提到的一些问题,从现在的眼光看来,也许是不可实现的,在此,我们权且做一个哲学的设想。但是,随着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逐步推进,随着更多的数学理论和手段的加盟,在其他多种学科的协同努力下,只要人们坚定正确的数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的数学观,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或某一更长的未知年代里,上述问题完全能够全面涉及甚至攻克。到那时,心理活动及其研究学科“心理学”,就会给人们一个更为清晰的面貌。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实验心理工作者,心理统计与测量工作者是心理数分析的排头兵,集中了心理科学数理抽象研究的大量人才。中国是最早运用数概念表达心理学思想和观点的国家。我们心理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明确的科学的数学心理观和心理学的数学观,大力倡导这两种具有浓厚科学成份的心理观念,减少经验主义,提倡科学思维,努力把我国心理科学的研究推向更高更神圣的层面。这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科学责任。

标签:;  ;  ;  ;  

数学的心理观与心理学的数学观:一种宏观哲学思维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