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马爽

高职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马爽

马爽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130000

摘要: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及优化的基石,高职院校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发挥着“引路灯”的作用,藉此,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当今对高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学生未来行业就业岗位,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多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合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及作用,并对未来课程体系的动态跟踪及分析提出期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岗位需求;动态跟踪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193-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政策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特别是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的标准为兼具本专业理论及实际技术应用技能的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且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性。国家教育部自2000年起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文件,2000年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体意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直至2011年进一步明确目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及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来看,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直接挂钩,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是关乎未来的就业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承上启下,是先期人才定位的客观分析成果又是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指导性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现做以分析,以期更好的把握它。

二、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及作用

(一)部分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前期没有对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及统筹,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脱离市场的需求;再者,课程设置模式的传统化问题,导致学生所学习的课程没有准确的根据职业定位区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基础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于表面,对核心专业技能,即本专业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技能概念模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学生职业素质及相关管理能力欠缺,不能定义为是合格的综合性应用人才。这些都会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客观岗位调研及综合评定的结果,是与市场需求结合,由浅入深的分析推敲的结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系统性、导向性、动态跟踪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方面。

1.客观性与导向性,贴合未来岗位需求准确定位学习总体大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职教育以岗位职业目标为出发点,最初对岗位及职业技能要求的客观调研客观分析出学生对接岗位需掌握的技能及综合素质目标,课程设置是客观且准确的,现以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岗位调研为例,见下表:

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与岗位能力对应关系

综上,通过岗位工作过程及对应能力客观分析,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应岗位,其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得出透视学与手绘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及相关的理论课(家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为核心专业课,准确且直接反应工作岗位本身,由客观分析,导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上,课程设置针对高职学生往往采用渐进式学习方式,渐进强化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中针对性强化核心课程,结合基础课程,分支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设置趣味性课程。

2.系统性。全面探讨挖掘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有机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与开展。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安排课程在不同学期的开设时间,即以工作流程为课程参考序列,学生学习即在实习,学毕即掌握工作流程;有关学时的系统性,专业上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核心课、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自主学习课程,一般核心课程周学时为8学时,一般课程周学时为4学时,使得学生学习有重点有侧重;有关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系统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公共课是其职业素养的催化剂,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201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加入公共基础课有利于加强职业文化内涵,学生心理素质及团队意识、现代企业观教育、就业教育、面试教育、人才市场分析及自主学习意识贯穿到课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工作意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并不是割裂的,课程设置上将不同课程的横向及纵向的关系系统化结合在一起,横向上不同学科的相互关联与促进,深度上深挖课程的本质及课程学习序列的逻辑关系,实现不同科目相互交融,知识立体全面,夯实专业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是在客观与导向性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人才培养的终极知识体系。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适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自身素质与高等院校要求不合拍,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学制上分为三年制及五年制,三年制的学生已经是高中毕业,但五年制的学生本身还处于初中阶段,这就导致在不同的学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势必不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体现在五年制与三年制在学时分配上的调整及学习的进度上,五年制更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知识要慢慢“咀嚼”,体现了其特殊性。

3.动态跟踪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的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国家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更新,岗位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充实自己,高职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就业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其技能尽可能的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动态的课程设置从岗位中丰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动态跟踪是发展式的思维,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及内容,并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及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基于岗位职位目标的课程设置需要具有动态跟踪性,紧跟时代发展,推动就业质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万海玲,浅议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1(15):222—223.

[2]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机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1.

[3]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4]张斌贤,丁钢,陈玉琨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155.

作者简介:马爽,女,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吉林长春 项目编号:2018ZCY136)。

论文作者:马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高职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马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