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战”敲响了中国石油安全的警钟_石油论文

“油战”敲响了中国石油安全的警钟_石油论文

“石油大战”拉响中国石油安全警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警笛论文,中国石油论文,拉响论文,大战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时间2月12日,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国会外交委员会作证时透露了美军的两套作战方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已箭在弦上!

现在,美国大兵和高挂星条旗的战舰在中东横刀立马,使巴格达上空的战争黑云更加浓重。而美对伊动武也成为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阴云,处在这片乌云中心地带的正是世界原油市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紧随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

“黑黄金”、“经济血液”——石油维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生死存亡。不容忽视的石油安全,再次撼动着人们的神经。

经济起伏“撬动”石油安全

美国大兵大举压境伊拉克,国际石油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欧佩克原油价格和世界两大原油期货市场的原油交易价格,在上周最后1 个交易日均创两年来的新高。欧佩克原油价格超过每桶31美元,纽约商交所3月原油期货合约价格收于每桶35.12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3月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价格收于每桶32.34美元。事实表明, 国际油价的激烈波动已经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近期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内航空业、汽车业的抑制作用已经显现。2002年年底,国际航空油价上涨后,中国调高航空票价。至于汽车业仅北京出租车司机测算,每升油价如果上升2毛钱,每辆车每月就多支出150元(单人开),而整个北京市的出租车则多支出上千万元。

在谈到石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更生对记者说,石油是影响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石油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9.97%, 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

至于全球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小数字。比如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大的国家, 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估计,每桶原油价格上升10 美元,就会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0.25-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75个百分点;每桶原油价格上升5美元,全球经济增长率则减少0.25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0.4-0.5个百分点。

在过去石油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血液”的工业时代,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三分之一,联邦赤字从47亿美元增加到452亿美元, 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美、日、英的GDP平均负增长率为1.23%;20世纪80 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我国, 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因而对石油危机没有切身体会。

更重要的是,石油不仅关系经济安全,也关系军事、政治安全。事实上,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本身是冲着自身的石油战略安全而来的。

中国直面石油安全

伴随着大庆喷出的滚滚油龙,国人欢呼着把“贫油国”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然而,最近10年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却是“产油赶不上用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费却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0年共进口原油、成品油7000万吨,达到历史之最,占当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30%,2001年有所下降,仍净进口原油6500万吨,占当年总需求量的28%,而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上年上涨15.2%,达到了6941万吨。

国家计委的一项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 而同期国内石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据统计,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5%,我国2001年的石油消费超过2亿吨,预计到2010年可望超过3亿吨,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年, 中国将有4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到2020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50%,届时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会更高。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让人们不禁为我国的石油安全而担心:一旦发生“石油危机”,中国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的确,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的石油产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5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石油资源尽管丰富, 但在经过数十年掠夺性和毁灭性的开采后,国内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已不同程度地进入了衰竭期,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塔里木油田和海洋石油的开发却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和我们现有技术水平的局限而进展缓慢。国家经贸委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披露,我国既是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人均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和21%。近10年来,新增的石油储量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以连续稳产高产23年的大庆油田减产原油120万吨为标志,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拉开了首次调减成本较高的油气产量的序幕,同时,还关闭无效、低效油井3000多口。尽管减产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不容乐观。石油安全形势日渐严峻。

“石油战略储备”迫在眉睫

学界普遍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 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我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和石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国的原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也将越深。这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风险,而且还可能蕴含着更高的政治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此刻,石油战略储备对中国显得尤为迫切。

尤其近几年,我国石油工业屡遭国际市场的冲击。1993年国际油价下跌,进口油冲击国内市场,使我部分石油石化企业被迫停产。1996年国际油价上涨,又抑制了我国石油的进口,造成国内油品脱销。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双重影响下,周边国家低价向我国竞销各种油品,导致走私猖獗,国内炼油厂及原油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损失。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而我国毫无抵御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而且维持正常生产秩序所必须的商业石油储备也十分有限。

建立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应变和调节市场的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应付突发事变,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石油大学教授严大凡向记者介绍,按照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的7%的时候, 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为应付石油供应中断的突发事件,都制定了应急战略石油储备措施,国际能源机构(IEA)更是规定其成员国必须有不少于90天的战略储备量。日本和美国的储备更长达半年之久。以美国为例,美国在1975年启动了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其石油储备主要建立在墨西哥湾以及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目前的储备量为5.67亿桶,相当于美国50天的进口量,加上企业的储备,可以维持150天的紧急状况。我国如果短期内出现石油供应中断, 后果将不堪设想。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既是未雨绸缪,也是当务之急。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尽快建立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我国的石油储备计划,已经被列入“十五”发展规划并正式启动。专家指出,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储备地点、储备方法、管理体制等问题。严大凡委员对记者说,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投资巨大。以石油储备启动规模800万吨计算,每桶20美元,预计需要原油资金100亿元,同时,储备、 运输设施建设资金估计100亿元,总计需要200亿元。而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后,日常的经营管理费用也近乎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开支,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具备硬件设施的石油、石化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储备义务。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石油储备法》,企业义务并无法律规定,企业自然避之不及。

因此,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严委员认为,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决定建立、操作和使用这些储备,关键的是要把战略石油储备和正常的商业储备分开;其次,可借鉴美、日、欧等国的做法,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设计新税种等方法解决。

有专家提出,在政府建立国家战略储备之外,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而企业储备是在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必须保有的储存量,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供应,应对市场波动。如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在近期油价高涨时大批抛售储备石油,获取了高额利润。

多渠道寻找石油安全

“手中有油,心中不愁”,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这句话几乎挂在每个人嘴上。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应该还记得那时的中国有一句经常刷在墙上的标语:备战备荒。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月,粮食的短缺是最可怕的事情。在当今,石油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无疑就是关系存亡的“口粮”。

专家指出,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严大凡委员从事石油能源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了,她认为,造成我国目前石油短缺的原因是原油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市场需求。“多年来我国对能源勘探开发的技术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对生产开采的投入,勘探技术水平和投资上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新储量的发现”,她说,根据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的石油资源总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我国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左右, 远低于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中西部地区勘探工作程度更低,资源潜力可能更大。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只能算是处于开发初期,八成左右的油气资源有待进一步勘探。

“从维护国家安全出发,石油自给无疑是上策。保证石油安全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国内资源供应”,全国政协常委徐更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要保证石油安全,首先还是要强化石油勘探开发,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基地,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以站稳应对国际风云的脚跟,这是制定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他说,石油安全的另一个保障途径是通过石油产品的多元化以及石油产品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来实现的。我国一直坚持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其目的就是降低风险。但目前的进口比例仍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我国石油进口最主要的来源是中东地区,但由于中东地区的敏感性和不稳定因素,徐委员说,如果我们继续以中东为进口的主要来源,风险一定会很大。因此,除中东以外,我们还应增加从欧洲、西北非的进口,同时开发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进口渠道,以保证我国原油进口的稳定可靠,使产油国政治风波及地区冲突对我原油进口的干扰和影响降到最低点。

严大凡委员也指出,对于国内石油资源,要实行经济开采,必须要考虑成本,不能盲目追求产量。从经济的角度讲,如果在国内石油开采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适当进口一定规模的石油,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的是,如何降低以至消除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对内解决石油接替资源减少和石油产量问题,对外使进口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进口渠道更加安全。

有人曾断言,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消费矿产资源,三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费!根据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提供的报告预测,与中国未来二三十年主要矿产的巨大需求相比,中国目前探明的主要矿产储量显得严重不足,而且目前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保障程度正在出现下降趋势。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中另一个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虽然中国矿产总的消费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却一直很低。目前,中国人均石油消费就不足美国人均的1/18, 甚至不足日本人均的1/13。另一方面, 我国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0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每千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为0.26吨,大体相当于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

对此,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必须把节约能源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石油消耗较低、发展速度较快的新路子。

徐更生委员指出,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首先要降低石油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持石油需求低速增长。我国天然气资源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将成必然之势。

严大凡委员则建议,从实际国情出发,我国煤炭的蕴藏量很大,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煤还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现在主要攻关的是如何清洁利用煤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确保石油安全供应的最佳途径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的问题上已然是“过来人”,它们的经验是,在石油危机到来时,不得已都采用了“煤代油政策”,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船用柴油机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必须使用石油以外,其他窑炉、电厂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专家认为,可借鉴的经验中,“节约用油”算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万能药。徐更生委员向记者感叹到,中国不应重复发达国家犯过的错误,在时下小汽车进入家庭的热潮中,我们应该冷静: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争取用电力、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替代汽油,“应培养国民的资源危机感,并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建立节约资源和回收资源的社会规范,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眼前战争的威胁下,为中国的石油安全投保,不应再是一句口号。

标签:;  ;  ;  ;  ;  ;  ;  ;  ;  ;  ;  

“油战”敲响了中国石油安全的警钟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