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_唯心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_唯心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辩证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可以从马克恩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上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进行考察。本文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它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探讨,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实行的变革最先发生在历史观领域。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是如何创立的呢?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或环节是什么呢?恩格斯在《反社林论》第二版序言中的一段论述可以解答上述疑问。在那里,恩格斯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这就告诉我们,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以唯物辩证法的建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首先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实现了方法上的突破,然后才带来了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完全证实了恩格斯的上述论断。

(一)

马克思对于历史之谜的探索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披着“晦暗的外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以神秘的观念作为出发点的。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这种“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②因此,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整个历史被描述为绝对观念的外化和扬弃外化回到自身的历史,因此,这种历史总是被设想成“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③于是“达到绝对观念的坚定不够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的内在联系”。④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臆想的目的联系为基础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是彻底地唯心主义的。依靠这种辩证法是无法科学地说明历史的。反之,要真正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而代之以真实的因果联系,从而使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摆脱黑格尔的目的联系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逐步接近并建立因果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后来人们所概括的“唯物地颠倒”的过程。然而这一“颠倒”在马克思那里却是进行得十分地艰难。因为这种以臆想的目的联系为基础的唯心辩证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成为他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不但在《菜茵报》时期的文章马克思未能摆脱这种思维方式,把理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便在后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也仍然如此。一方面,他在具体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时,对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唯心主义命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颠倒,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论断。但同时在总体思维模式上仍然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把民主制看成是理想的国家制度,是其他一切国家制度的理性实质,主张通过民主制来消除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对立,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⑤尽管在尔后的《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中,马克思不断地得唯物主义的认识,给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增加唯物主义因素,但是总体上仍然摆脱不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这种深刻的矛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得到充分的表露。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借助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质,同时对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进行了探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人自身的本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都发生异化,而产生这些异化的根源就在于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所以从一方面看,似乎私有财产是异化的根源,但从根本上讲,私有财产则只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这样,马克思就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坚持了一条用人本身的劳动实践来说明人类历史的正确的思维路线,从而在一定的层次上触及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

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尚未形成分析历史的科学思维方法,因而无法揭示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深层矛盾,无法找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于是在总体上仍不得不借助于黑格尔的唯心思辩的思维方法,从理想化的人和理想化的劳动出发,借助于“真正的人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扬弃”和“真正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基本模式来说明整个历史,论证私有制的产生、消灭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私有财产为什么会被否定和扬弃,马克思当时未能作出科学的说明,而是把它归结为对于“真正人的生活”和对于“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⑥可见,在《手稿》中,尽管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了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看到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但由于无法科学地揭示历史过程的深层的因果联系,因而在说明历史的总体方法上仍然保留着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痕迹。这充分地表明,到了《手稿》阶段,冲破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束缚,创立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实现方法上的实破,已经成为马克思思想进一步发展、达到科学的历史观的关键。

(二)

在《手稿》的结尾部分,马克思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作。在这里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批判。他紧紧抓住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揭示这种辩证法的秘密所在。马克思首先指出:一方面,黑格尔创立了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看作自己劳动的结果。⑦为什么?因为人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出一个外部对象世界,同时这就产生了人同自己的对象之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产生了人对于这种对立的扬弃,占有对象,把自己外化了的本质重新占为己有,发展自己的主体本质。这样就在这种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人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这样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创造出了对象性的、现实的人本身。

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⑧因此,在黑格尔那里,主体被等同于自我意识,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理解为自我意识设定物性的抽象的动作。这样,就在黑格尔哲学中产生出深刻的矛盾:一方面,黑格尔可以借助于这种否定性辩证法来描述和表达人类的历史,但同时,这种对历史的表达又只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也就是说,他所表达的历史还不是作为现实的主体的人的历史。⑨

所以,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因素的同时,对其唯心主义的神秘化方面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决不是什么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的本质规定中就包含有对象性的东西;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能够创造和设定对象。这里没有任何神秘莫测的东西。人的对象化活动并不是什么自我意识设定对象的抽象动作,而是现实的主体——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的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之间的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同时又具有受动的一面。主体在劳动实践中,一方面总是按照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去确定实践目的,选择实践手段,以有效地改造对象世界,但同时这种选择和创造又必须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制约,它要求主体必须按照外在规律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正是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中,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不断地进行着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反复的主体——客体之间的互为因果的能动的双向运动中,人创造了对象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所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由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动性,是一种客观的能动性。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推动着人的实践水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在这里不存在任何神秘的力量,也不需要任何主观臆想作为联系,在这里唯一起作用的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真实的因果联系。

经过这种批判地改造,能动的创造原则进人了唯物论之中,辩证法与唯物论开始实现了结合,从而促成了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根本性的突破。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建立在因果联系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主——客体辩证法,成为马克思揭示出历史真实联系的钥匙。

(三)

主——客体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初形态。掌握了这一方法论武器,马克思开始了揭示历史过程的真实联系,即剖析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工作。他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终于揭示出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在批判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资本主义产方式进行了剖析。首先,马克思根据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看作一个主客体间的不断地相互作用的持续过程。在这一持续过程中,便产生出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对立。因为任何劳动在其进行过程中都会产生物化的结果,而这种物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与现实的劳动总是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它们是现实劳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对现实的劳动起制约作用。物化的劳动不但指劳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由现实劳动产生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劳动的这两个方面的对立在历史的过程中就表现这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劳动”(指异化劳动——引者)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11)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十分接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了。

紧接着,马克思从第二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剖析。初步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部对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人与外部对象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种是作为这种直接关系的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促使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物质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如果撇开后一种关系(肮脏的买卖利益关系),着眼于前一种关系,那么工业就“可以被看作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条件”,如果这样看待工业,那么所认识的就不是工业本身,不是它现在的存在,而是“工业意识不到的并违反工业的意志存在于工业中主力量,即生产力。(12)在这里,马克思终于发现了存在于物质生产方式中的互相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工业意识不到的并违反工业的意志而存在于工业中的力量,即生产力;另一个方面是”工业本身“或”工业所处的环境“,即生产关系。

根据对于对象化活动所具有的客观能动性的理解,马克思对生产力作了既唯物以辩证的阐发。一方面,生产力产生于主客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对象化,因而它是生产方式中的能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象是“工业用符咒招引出来的一样”;(13)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客观的,它是违反工业的意志而由工业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14)所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生产力归根结底不是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了解的那样,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15)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存在,是与生产关系“相矛盾才能发展的不西”。(16)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为它提供“借以活动的……条件”和“相适应的基础”。(17)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在生产力尚未达到高度发展的阶段,“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的能力”。(18)在资本主义现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今天这些力量仍然是资产者牟取私利的工具,“明天它将砸碎自身的锁链”,“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从而表明自己是……人类发展的承担者。(19)

可见,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初步地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范畴,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接近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原理,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最终建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建立,本文不再详细讨论)在这里,主——客体辩证法作为基本的方法论武器,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主——客体辩证法,唯物史观就根本不可能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来自方法上的突破。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3页。

②③④《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41页、第45-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0页。

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4页、第163页、第159页、第159页、第131页、第254页、第257页、第258页、第258页、第261页、第258页、第258页、页258页、第258-259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_唯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