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化学命题规律提高高三复习效率--近年来高考化学综合考试的回顾与准备_高考论文

把握化学命题规律,提高高三复习效率——从近年新课程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看复习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命题论文,近年论文,规律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高考化学复习中还存在诸如复习方向背离或偏离高考要求、复习缺失或过度复习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究其根源,缺少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或研究的深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像其他频繁出现的事物一样,高考命题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把握这些规律,对于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提高考试成绩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考试题的认真研究,也是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高考试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能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考什么,教什么”值得商榷,但“考什么,不教什么”肯定不对。研究高考试题有下列一些方法。

一、对照教材研究高考试题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参考书。对照教材研究高考试题就是要体悟知识点怎样变成考点,知识怎样变成考题,体会平时教学和复习的重点。对于一些教师,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对教材上一些说法的把握,提高自己对某些知识的认识。

解决该题所需要的知识来自于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绪言部分的插图(如图1)。

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绪言课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对该图做必要的拓展(如果是吸热反应,这个图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解决该题的知识就齐备了。而据我们所知,有些教师对绪言部分的知识都布置给学生自学了。

再比如,对于燃烧热,受老教材上说法的影响,许多老师认为燃烧热为正值,教学中出现了莫衷一是的情况,给教学和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而燃烧热作为反应热的一种,理应和反应热做同一理解。通过对三年高考题有关说法的变化,也能够看出命题专家在这个问题上很纠结。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2009年的说法和2008、2011的说法明显不一致,但最终还是统一到教材上的说法上来。

复习启示: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归纳整理,强化记忆。教材是学生复习的主要参考依据,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对相关概念、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实验等内容进行富于个人特点的归纳和整理,对基本知识要强化记忆,能够做到快速的复述、再现和辨认,注意记忆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强调规范书写和表达,减少考试中无谓的失分。现在很多学生化学方程式都记不住,考试时现写现配,极大地影响了化学思维和解题速度,化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就是化学变化的复杂性,离开了对基本反应的记忆,学生的化学思维估计不会很好。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注意解题建模,例如,对于物质鉴别题不妨总结为下列模式:取样品、加试剂、看现象、下结论,这样学生解题就有了凭据,也容易答全采分点。

现在高中化学教材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究竟按哪个版本来组织复习令很多老师困惑。一般说来高考的命题是以最简单的教材为依据的,所以取最简单的版本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是一种好办法。比如,过氧化钠的问题,山东科技版介绍了与水、的反应,人教版还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而苏教版正文中只提到了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对化学性质没有什么要求,但在单元练习与实践栏目中以信息的形式提到过有关过氧化钠的用途。显而易见,对过氧化钠相关内容按旧教材做大量的补充和练习是不合适的。

二、对照《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望。这种期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状况的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说明》和平时教学的依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程度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对照《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要看教学要求怎样转化为考试要求,教学的深浅度如何把握。

例如,有关溶度积的知识在人教版教材中被列为科学视野(属于辅助教学的阅读资料,用于开阔学生视野),不做教学要求。《考试大纲》也仅是规定: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考试大纲的说明》却写到: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有有关溶度积的计算内容。例如,(2011年课标卷第26题)

通过对照《课程标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我想每位老师都会增进课程标准中有关“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这句话的理解,也知道了什么叫“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复习启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复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是教学不科学的同义语。教学不科学的表现之一就是随意拓宽教学范围,加深教学难度,抢进度,这无形中就给学生增加了负担。一般地,《考试大纲》的颁布时间要晚于各校开始复习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内容。质量低劣的练习会导致复习的有效性降低,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加强对习题的选择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不给学生布置超标的习题,不在平时考试和讲解中出现超标试题,从而避免误导学生。例如,在很多复习资料中都出现过这样的习题“以镁条、铝片为电极,以稀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何者为是负极”,这样的习题既脱离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会严重地误导学生在复习中去追新猎奇。

三、对照《考试大纲》研究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法,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考试大纲》不等同于《课程标准》。对于指导应考复习的文件,除了《考试大纲》外,还有《考试大纲的说明》和《试题分析》。《考试大纲的说明》是对《考试大纲》的解读和细化,对《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认真研读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与《课程标准》相比,《考试大纲》对于某些内容的要求可能有下列变化:不做要求、要求降低、要求提高、增加要求,在应考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这方面的研究,例如,《考试大纲》对《课程标准》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就没有做要求,再比如《课程标准》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对这部分内容做了如下规定: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如此一来,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就一清二楚了。对照《考试大纲》研究高考试题要看《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变化如何在试题中落实。

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都会发布当年的《试题分析》,这里既有命题意图,又有解法探究,更为重要的是两组数据:一个是难度,一个是区分度,一般来说,难度在0.3~0.7之间,区分度≥0.4的题目,在下次考试中相关内容再次出现的几率比较大。另外,在《考试大纲》或《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还有题型示例及试卷结构等信息,尤其是题型示例的变化往往透露出考试变化的某些信息,老师们不得不察。

复习启示:明确具体知识的教学价值,界定具体知识的整体层次要求,从变化中感悟规律。加强《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对比研究,了解考试变化的趋势。考试要求的变化往往通过《考试大纲》或《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变化来体现,将近几年的《考试大纲》或《考试大纲的说明》进行对比研究,注意考试内容的增减、考试要求的升降和样题示例的变化,往往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规律。例如,2011年新课标高考第26题的计算部分就与2000年广东卷第29题极为相似,而后者曾多次作为样题在《考试大纲》或《考试大纲的说明》出现。此外,研究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及深广度,例如,考纲中有“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这项内容从教材来看比较分散,有些内容教材几乎没有涉及,但从考纲来看,我们还是要作适当的补充,但也没有必要像旧高考那样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强化练习。

四、对照历年的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

对照历年的高考题研究高考题的方法有:

(1)汇总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各知识点的分值分布情况,把握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2)分析同一内容在历年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归纳总结高考考查的角度及发生的变化。

(3)研究高考试题的素材来源,了解高考命题的思路,指导习题的精选和改编。

(4)研究高考试题中的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分析设问新颖之处,体会高考考查的新动向。

(5)研究难度<0.3的高考试题,查找学生失误原因,探索尖子生培养策略。

对照历年的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要看出考题的传承和变化,看到考试的热点和重点。针对不同年份同一道试题的分析往往会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

(2009年宁夏卷第12题)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D.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

(2010年课程卷第13题)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2011年课程卷第12题)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

复习启示: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模拟题。有道是“江河虽广,一苇航之”,题目的千变万化离不开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考查,在题目上求新、求多是高考复习的一大误区。在高三复习阶段,不要做大量的所谓模拟题,更不要指望通过频繁的考试就能将学生的成绩迅速提高上来,要组织学生把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认真地作一遍,老师要负责地批一遍,充分挖掘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训练价值,重视“究错”而不是简单的纠错,对学生错误的根源刨根问底,找出产生错误的知识性、心理性和能力性因素,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化训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把高考题(剔除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内容)落实解决好,高考所要求的知识、思维、能力也就到位了,有些人说高考是指挥棒,实际上却并不按这个棒的方向走,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例如,近年来技巧性高的化学计算几乎不再出现,我们可以放心地放弃这种题,技巧性高的化学计算虽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但这种复习的效能不高,因为对事物数量关系的抽象演绎主要是数学的任务。对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氮氧化物混合气体与水反应、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要敢于取舍。

在讲解高考试题的时候,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起点,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程理综卷第28题第(4)问: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很多学生和老师反映较难以完整回答该题,这就是思维能力训练不到位的表现,考生只要注意到金属钙与氢化钙在组成上的差异,并设计实验来体现这种差别就是答案了。(方法:取适量氢化钙,在加热条件下与干燥氧气反应,将反应气相生成物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白色变成蓝色;取钙做类似实验,观察不到白色变为蓝色。)

五、对命题中心有关人员言论的研究

每年考试前都有人散布有关高考的信息,极大地干扰了高考的复习,事后的事实表明,这些多半是一些骗子利用了人们的无知和投机心理进行牟利的行为。高考命题人的信息多半是保密的,但命题中心关于高考的一些言论和看法却是公开的,关注相关学科考试中心有关人员发表在一些报纸杂志上的言论,对高考的变化和如何指导高考备考都有益。

复习启示:注意收集报纸杂志上有关考试中心官员或其他考试研究专家发表的研究文章,认真研读,领会高考改革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化学教学》2009年第1期发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老师的文章《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试卷选考模块问题刍议》一文,文章指出“各选考模块试题的知识容量和能力层级相当可以从设问角度着手,并采取相同的设问方式。编制操作可如下:把各选考模块的选考题都设计为相同数目小题,并根据能力层级由低到高的次序编排,由此而使各选考模块题之间的能力层级大致相同”,在2010年、2011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

有些教师根据先实行课改省份的考试分析结果指导自己的学生选择选考模块,例如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生数要远远多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现在考试中心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选考模块的难度等值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将来的发展,指导学生选择选考模块的复习,学校也要提供这方面的课程支持和保障,事实上,从全卷得分上看,选择《有机化学基础》的学生总分可能要高一些。

六、高考试题的来源研究

高考试题也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有其来源。高考试题有下列一些来源:命题人原创、由教材内容、教材课后习题、历年高考试题、竞赛题、国外高考试题、科研测试题改编而来。下面仅举一例,细心的读者不妨去仔细研究一下,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27题第(5)问为:

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 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 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_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2008年高考宁夏卷第10题为:

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上面两道题的渊源关系实在是太明确不过了。

复习启示:加强试题改编,减轻教师负担。对高三教师来说,比较重的一个负担就是模拟考试的命题工作,想要不出陈题、旧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利用历年各地的高考题、竞赛题、科研测试题以及国外考试题目加以改编,变成模拟试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对高考题的变式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又省却了构思试题的烦恼,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高考试题不仅仅是一份测试题,它也承载着命题专家对学科内容的认识和对人才质量的考量,其中蕴含的信息是公开的,只要老师们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就很明确了,我们的老师就可以从无休止的、缺乏自信的对知识的深挖洞中解脱出来,投身到更有意义的教学研究上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去体味更快乐的学生生活。俗话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高考复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我们教师提高研究高考试题的能力,把握高考命题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标签:;  ;  ;  ;  ;  ;  ;  

把握化学命题规律提高高三复习效率--近年来高考化学综合考试的回顾与准备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