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的五大规律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五定律”在今日之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定律论文,中国论文,今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结合中国图书馆界的现状,阐发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在中国得到印证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事业 阮岗纳赞 五定律

前言

1931年,世界图书馆学界巨擘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面世。今天,虽时过境迁,可这位先哲的声音却依旧在人们耳畔回响着。尽管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内容已发生了变化,然,其精髓却常现如昨。在今日之中国,它仍然是图书馆员们奉行的金科玉律。

一、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

中国图书馆虽未曾经历过西方图书馆史上的“锁藏图书馆”时代,但藏书楼的传统思想却源远流长。藏书就是为了收藏,而利用则居其次。尤其是对于珍本书,善本书而言,更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进步,“书是为了用的”这一思想才逐渐地深入人心,先进的信息技术更使其在图书馆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完美的体现。

首先,在图书保管方法方面,中国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自不必说中国古代藏书楼的藏书只对藏书者本人及其至亲好友才开放的,真正的开架式在中国图书馆界也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事。所谓区别对待的现象仍然存在,即一般的图书馆完全开架,借阅工具书以及一些比较精美的图书(主要是艺术类图书、古籍等等)仍受到一定的限制。看来,为了彻底地推行第一定律,中国图书馆似乎还要做些努力。

其次,在图书馆馆址方面,阮冈纳赞是将其视作为“一个衡量图书馆主管部门信奉‘书是为了用的’这个定律的程度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自1909年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京师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的地理交通位置和周围环境等倒是一向都还可以的。现在,在大城市里,各个区都有区图书馆设在区里较中心的位置,甚而一些街道里也设有街道图书馆,以便于读者利用藏书。

第三,在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上,国内图书馆基本上都做到了白天全天开放,晚上也开放一段时间。“……在大多数人上床睡觉,不再使用图书馆之前闭馆,……在人们都起床之后还不开馆”的现象已很少见。而且,现代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已可以做到不分昼夜地为读者提供部分服务:即,挂上广域网的服务器,一天24小时全天候运作,读者通过远程终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检索装载于服务器中的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信息。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将图书馆学第一定律发展到一个极致了呢?

最后,在图书馆设备方面,较以往之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读者已不必为取书架最上一层书而在梯子上爬上爬下、阅览室的舒适环境常常令读者流连忘返等图书馆条件的大力改善,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利用珍本书、善本书,而同时又使之得到保护、不受污损,中国的许多图书馆都添置了缩微阅读设备,可以让读者方便、自由地阅读此类文献。近几年来,光盘技术的引进,使这些文献的易得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全文检索技术为文献的利用所提供的便利更是以前所无法企及的。

二、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

使第一定律为人们完全了解,让人们认识到书不是仅仅为了保存的,而是为了用的,已堪称一场“革命”;而令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深入人心,又何尝不意味着一次变革,且这种变革又要那么深地触及由来已久、影响广泛的等级观念。人人平等在这个定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可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的不易。否则,在中国就不会古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今有十年动乱中的万书俱毁、只留“红宝书”的事情发生了。

阮冈纳赞所指出的男人和女人、城里人和乡下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在使用图书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而在今日之中国,这种差异虽不能说都彻底消失了,但至少是大大减少了。

可以说,在使用图书方面,在中国男女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差异。而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读者利用图书的便利确实是还未做到等同。表1显示了近几年来中国市镇、乡村人口的情况〔1〕。统计结果表明,在现今的中国,农业人口仍占绝对多数,而且这种状况会延续多年。虽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信“普及农村教育和改善农村娱乐生活”能扭转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局面未免太过天真,但是,在农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受教育机会,以期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却不能说只是天方夜谭。农村图书馆的数目在逐年增加,而农村图书馆的设备也将会得到改善,农村图书馆员们任重而道远。

表1 中国市镇、乡村人口统计

注:表中“比例”系提市镇或乡村人口占当年人口之比例

由于经济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往中国图书馆对残疾人的考虑不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每个读者有其书”定律越来越深的感召下,残疾人利用图书馆的权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建造新馆之时,“无障碍系统”已大多被作为该馆现代化程度的一个象征加以考虑。去年12月底开馆的上海图书馆暨上海科技情报所便是这方面的典范。馆内设有专门的残疾人通道,每个阅览室皆设有残疾人专座,卫生间也有特殊的设备供残疾人使用。这对残疾人利用图书馆无疑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令人拍额称庆的是,人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前景:远程通讯和图书馆服务网络化,使得城乡、正常人和非正常人之间利用文献的机会将几乎完全平等,不存差异。阮冈纳赞在这方面将梦想成真。

再者,中国图书馆界除考虑到成年人的需要外,还意识到了为少年儿童开办图书馆的重要性。城市里,各区内都设有儿童图书馆。在都市的少年宫里,基本上也都辟有图书馆。

第二定律在中国感到缺憾的是,海上的人使用图书馆的权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不象英国等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海员图书馆;至少也应该考虑到在海上的人工作之特性,指定一些图书馆为其提供专项服务。

为了使第二定律得以顺利实现,中国政府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们都担负起了应尽的责任。

1910年,中国清朝政府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20条,这是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颁布的第一部图书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也多次颁布图书馆行政法规,1957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2〕。目前,中国图书馆法筹备小组已成立,完善而权威的中国图书馆法的出台已是指日可待。由于中国各类型图书馆分属不同上级主管部门,因此,经费来源亦自不同,其中,对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最为稳定,国家教委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的年文献购置费应占学校年教学事业经费的5%。有报告称,1995年,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总金额为人民币3284.7万元〔3〕。各类型、各地区图书馆又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图书馆网络系统,以更好地进行资源共建和共享。如,成立于1985年11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年年召开年会,颇有生机〔4〕;又如,“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协作网”1994年成立,跨系统建立网络协作关系,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各种类型图书馆共27个成员单位,互补长短,协同发展,已初显成效。

中国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水平在逐步提高。高校图书馆入口处设有咨询台已是普遍现象,一些科学院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同样有专人解答读者的咨询。在国家教委的明文规定下,各高校已将“文献情报检索”列为必修课。授课者即为图书馆员,由他们向大学生们讲授利用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这也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热潮翻涌,积极入世的图书馆员又担当起信息时代中的特殊角色。不仅为读者提供上网的硬件设备,并派专人加以指导;而且,开设了大量有关Internet的课程,进行普及和宣传。如何引导用户高效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正成为中国图书馆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然而,面对Internet热火朝天的景象,本人心底仍难免一丝困惑:是否Internet确实使第二定律更进一步了?是否除了网络服务,别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便不再重要?诚然,Internet使信息的易得性提高是网络开发的宗旨,也是发展趋势,但是,在今日之中国,计算机并未普及(甚至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达不到完全普及的程度),入网由于设备、通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更是不易。而且,中国人口中,尤其是中老年人口中,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率还相当低。更何况连笔者所遇一英国的Internet专家都说网上的全文信息仅20%;此外,由于网络信息量庞大且日新月异,组织和检索系统的建立还跟不上信息的飞速增多。故,中国图书馆界的同仁们,在倾注心力于网络问题的同时,可否尚能留一些热情给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仍然一切以读者的利益为重呢?

三、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

第一定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的看法,第三定律又把这种变革尽可能地引向深入。

图书馆为满足第三定律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开架制。其它诸如排架、编制目录、咨询工作、宣传和推广等等,也是满足第三定律要求的手段。开架制使得读者在自由地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之时,即便是在心中并没有选定的图书情况下,也可以随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得到“意外的收获”。至于排架,中国的图书馆除科学院图书馆外,现在大都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进行分类排架;而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则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为依据分类排架。这种分类排架法对读者依据学科分类体系查找图书显然是十分有利的。与此相应的,也是与西方图书馆不同的是,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在中国图书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者目录当然也有,而主题目录却不够普及。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为配合计算机检索推广的大趋势,主题目录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除馆藏目录外,馆际联合目录在中国本土上已有了多年的历史。但印刷本联合目录的编排、印制等实在是煞费人力和财力,因而,随着图书馆馆藏目录上网程度的提高和联机编目的实现,此类工作可望减免。此外,在中国,没有“参考馆员”这一职位,但恰如上文所言,参考咨询工作还是开展的。最后,在宣传活动方面,大型的就有一年一度的“图书馆宣传活动周”,日常的宣传活动则稍显不足。

四、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

在满足前三条定律的情况下,这位印度图书馆学家又引进了时间因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中外两位智者在时间方面有着共识。阮冈纳赞郑重指出,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还提出要节省读者的宝贵时间。

中国图书馆为遵守这一定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付出了努力。

首先,还是要提到开架制。实行开架制,基本消除了在柜台前等候给读者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在开架书库中,分类表体系图被张贴在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各书架侧面边框上都有标记指南。

第二,书目工作。书目工作做得好,自然也有助于第四定律的推行。在中国正规的图书馆中,除图书目录外,一般都有期刊索引提供给读者查检。在条件较好的图书馆里,读者还会看到书目之书目以及有代表性的书目出版物。另外,一些有条件的馆还建立了参照系统,便于读者做横向研究。

第三,参考咨询服务。质量高的参考咨询服务大大减少了读者的盲目性,提供有益的最直接帮助。

第四,出纳方法。1995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总结表明,1995年上海市45所高校54个图书馆中,有22所不同程度地建成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占总数的40.7%;到1996年底,建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图书馆已超过30所。这种增长趋势在中国各地的图书馆中处处可见。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于流通部门是最容易显示成效的,而最明显的便在于大大加快了图书出纳的速度。读者在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情报检索。中国图书馆中,已普遍采用一般的计算机情报检索、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其速度无疑都大大快于以往的书本式检索,而正在推而广之的全文检索技术在节省读者情报检索时间方面的成效更是令人惊喜。电子文件传输技术同样普及后,情报检索的整个过程耗时将更短。

多快好省是中国用来形容办事效率令人满意的惯用语。第四定律再度说明读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图书馆工作原则。

五、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

“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前四条定律指明了形成图书馆组织和管理特点的内在实质,而第五条定律则是阐明决定图书馆计划和组织的基本原则。这条定律所指出的正是: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阮冈纳赞首次发表“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六十余年后,台湾图书馆学界的前辈沈宝环教授又将图书馆的发展和业务活动与生命体的成长和生命活动相比照,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图书馆作为一种生命的有机体的特性〔5〕。

无庸赘言,具普适性的二位前辈的这种观点当然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同样得到了印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百余个图书馆,而进入80年代中期,中国大中型图书馆的数量已超过了两千。近年来国内图书馆数量的统计可见表2。此增长趋势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表2 近年来中国图书馆的数量统计〔6〕、〔7〕

图书馆(个) 从业人员(万人)

1992 2,565

1993 2,579 44,367

1995 2,615 45,323

套用刘国钧先生曾提出的“图书馆三要素”论,在此不妨从文献、读者以及工作人员三个方面对第五定律在中国的映证——加以陈述。

首先,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是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而深究于此,却不难发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文献爆炸”的时代。仅中国图书、杂志和报纸等出版物的数量就蔚为大观。表3可见其详。图书馆是收藏文献以供利用的机构,随着出版物的激增,图书馆入藏的文献量自然也在加大。尽管文献的剔旧工作持续进行着,但图书馆的规模仍是大得今非昔比了。有例为证:上海图书馆于1952年建成并正式开放时,馆舍面积为2.8万平方米,馆藏仅数十万册;1991年的统计数字是,馆藏748万册,工作人员640人;1996年底,上海图书馆暨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建成,馆舍面积为8.3万平方米,馆藏达1300万多册,工作人员增至900余人。排除两家合并的因素,仍令人禁不住感叹变化何其之大!

表3 中国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数量〔8〕、〔9〕

图书(种) 杂志(种) 报纸(种)

199189,615 6,056812

199292,148 6,486875

199396,761 7,011943

1995101,381 7,5831,049

入藏文献日益增多,除上文提及的馆舍面积的扩大,反映馆藏的目录也逐年递增。图书分类表为更好地包容更多的文献所体现的主题,类目也越分越细,且留有余地,具有扩容性,以备继续细分或新增主题之用。

其次,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据统计,1995年上海公共图书馆共31个,读者人数高达687万人次〔10〕。如此多的读者,不仅要求图书馆增加馆藏,同时还要求图书馆增加阅览室以及扩大原有阅览室面积。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开设阅览室30多个,拥有阅览座位3000多个〔11〕。阅览室名目之繁多,非其前身——当年的京师图书馆可望其项背。文献及读者人数的增加,开架制的推行,给图书馆的管理自然带来了难度。磁条和防盗设备在中国各图书馆中已是相当普遍。

最后,再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图书馆要扩大规模,势必要增加工作人员,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中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增长数量在此前已有数字说明。而中国图书馆的领导者们现在已认识到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在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业务培训之外,于引进新的工作人员时,就注意到要考虑组建馆内合理的人员层次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生命有机体的发展,一方面是个体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就是形式向更为完美的不断演变。中国图书馆从古代藏书楼起步,发展到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又面临向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转型。可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作为文献收藏、加工、提供机构的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却万变不离其宗。

后记

年初,因故再次拜读阮冈纳赞先生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此书之宗旨不言而喻是阐述图书馆工作中的基本规律,昭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原则和规律。为生动地阐明论点,著者大量地用世界图书馆界的事例来佐证,而尤以印度之例居多,似乎以“图书馆学五定律及其在印度之体现”题之亦不为过。有感于此,并联想到现时中国图书馆界的情形,笔者便产生了撰写此文的想法。对中国图书馆界的现状据此做一个基本的描摹,更期盼图书馆界中人能将“图书馆五定律”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注释:

〔1〕〔7〕〔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2〕黄宗忠.论20世纪的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1996(1):8~16、20

〔3〕一九九六年上海市高校图工委工作小结及一九九七年工作打算

〔4〕李秉严.医学文献资源共享与医学信息网络建设.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4):35~38

〔5〕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第13卷第1期:8~22

〔6〕〔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0〕国家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11〕周文骏主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376

标签:;  ;  ;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的五大规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