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_宋腾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_宋腾雄

宋腾雄 陕西省吴堡县第一完全小学 718200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201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要求就更具体、明确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积累是语感训练的基础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而语感的培养本身也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加之小学生记忆力强,多读有很多好处。因此,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要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厚积薄发,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诵读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语文课中的诵读就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潜心诵读、换位体验之后,自然积淀起来的素养。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实际上,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复诵读,独钟感悟”乃是语文学习的“尖端武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学习《暮江吟》这首古诗时,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诗人站在江畔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自由诵读,品味心中的一道道美景。“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成了红玛瑙,一半成了绿翡翠。草地上的露珠像钻石般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挂在天空。多可爱呀!”这是通过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同学们渐入意境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你能读出此刻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教师从学生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就是白居易。

三、想象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了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体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片、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四、品味是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的典型性格、作品深邃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意义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方法进行揣摩、品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不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才能达到透彻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是语言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其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

论文作者:宋腾雄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7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_宋腾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