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彝族婚俗文化特点及变化论文_罗晓华

浅谈新时期彝族婚俗文化特点及变化论文_罗晓华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凉山彝族不仅有其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婚俗礼仪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因此,为进一步探索当代彝族民间婚礼习俗的特点,笔者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巫木乡为个案,以实地调查、个人访谈、亲自参与他人结婚仪式、翻阅地方志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凉山州盐源县巫木乡彝族民间婚俗特点及变化进行浅略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彝族婚俗特点变化盐源县

第一,对同族内婚方面的研究。同族内婚是指只在本民族内通婚,不与其他民族进行通婚。罗珍的《彝族婚俗研究》期刊论文中,浅析了凉山彝族因受长期的奴隶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最纯洁的民族,因此长期以来坚持不同其他任何民族通婚。同样的,盐源县彝族同胞的同族内婚观念仍然十分牢固。但是她没有分析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已有不少彝族青年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与汉族通婚。马某(男,白彝)[马某,盐源县瓜别乡人,与笔者为高中校友。],盐源人,2015年6月毕业于四川民族学院,并于次年1月与在大学期间相好的李某(女,汉族)正式结婚。

第二,对高额的聘金和礼金的研究。“聘金和礼金”是指男方家给女方家的钱或贵重物品。彝族婚俗中的“聘礼金”分为聘金和礼金。聘金是指订婚时定好的要一次性或分多次给女方父母的钱,而礼金是指婚礼第二天男方一次性给送亲的客人的礼钱,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出。然而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和现实利益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导致彝区聘礼金越来越高,甚至出现天价彩礼。例如,近年来,喜德县、盐源县等彝族聚居地区聘金超过30万元已不足为奇。沙马阿青在其论文《凉山彝族婚俗聘金的变迁》[沙马阿青:凉山彝族婚俗聘金的变迁.今日民族期刊.2015(12):45-46。]谈到聘金的特点、现状及其变化原因,并提出解决聘礼金高涨的对策及建议,分析透彻。罗边伍各在其论文《浅析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变迁现状》中同样谈到彝区聘礼金的变迁,并从“取其精华”、“规范聘礼金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大部分学者都热衷于以上几个婚俗特点的研究,本人认为,要以盐源县当代彝族婚俗特点为个案进行浅析,罗边伍各等几位对以上三点婚俗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够深入和具体之处,或者缺乏事实依据,例如罗珍在分析同族内婚时,以寥寥几句带过,没有对盐源县新时代彝族青年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走访,而且她主要侧重于对彝族传统的婚礼内容的描述,没有对婚俗特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此外,对当代彝族婚俗中婚礼形式的研究也几乎没有,尤其对于盐源县彝族婚礼内容及形式的变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受新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选择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汲取其精华部分,借鉴汉族结婚礼仪,相融合。比如近几年来,从传统的彝家两菜一汤式餐宴到新式的摆桌式餐宴,婚纱照的盛行,夫妻交杯酒的引入等。

一、彝人婚姻的仪式

(一)订婚

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二) 婚前 

彝族以解手为羞,(尤其是异性之间),女人出嫁时结亲、送亲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得样子,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不知节制饮食,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三)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家,尔古木机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由此衍生出来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送亲的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凉山彝族送亲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亲的老前辈才能骑马,可以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们如果知道新娘要路过,都要在路上接待,给新娘敬油炒饭,给送亲的人敬酒。这是一种礼节,一种祝愿,一种亲情。

参考文献

[1]韩邦颜编.盐源流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8.

[2]良萱编著.五彩凉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63.

[3]胡庆钧著.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3.

[4]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编著.四川大凉山[M].成都:成都旅游出版社,2006:90.

[5]盐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盐源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156.

论文作者:罗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浅谈新时期彝族婚俗文化特点及变化论文_罗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