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快乐历史课堂教学
◆ 滕厚华 刘 艳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文疃中学 276614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觉得首先要信任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尊重启迪他们,他们就会回报给我们一份惊喜。
例如七年级的历史课,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十五分钟,又做了几道练习题。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有活动建议——“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了。
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师惊喜。一个文弱的小女生,想象着自己在遥远的时代如何被野兽追得到处逃窜,又如何在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猎杀了这头猛兽。这样的想象不正说明这名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团体协作的意识了吗?
一个顽皮的男生,在文中描写了他是怎样细心地挑选石材,怎样费力地敲打砍砸出了他所需要的石刀,用这把刀割开了坚韧的兽皮,吃到了鲜美的肉。没有上课的认真,他能再现这一真实的历史场景吗?
新颖独特并且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还有许多。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生在文学想象和写作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给其他学科提供了练兵机会。正是这第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教研员王老师也一再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此后,在每一节课上,我都尽量多给他们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当然,信任学生,并不是学生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教师还应该充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注意教学中的舆论导向。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把课改前的一些科学的、正确的做法统统视为陈旧、落后,给予全盘否定,而要批判地继承从前的做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当学生答出“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灾难,却给中国送来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理念”、“没有日本侵略中国,就没有共产党的壮大和最终胜利”、“虽然德国侵略中国,但为我们留下了胶济铁路”,甚至认为“如果日本当年灭亡中国,中国可能比今天更发达”,诸如此类的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为顾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完全给予肯定和赞赏,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注意舆论导向。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幅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事。因此,在快乐课堂上就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
例如,在历史课上,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还有的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表格形式的,有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个字而概括了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活动课。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第一节活动课,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将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各组负责一件彩陶,讨论、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谜团;第二部分自行设计一件陶器,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流。这两项安排看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比如关于“小口尖底瓶进入水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在组内热烈讨论、想象,而在全班发表意见时,各执己见,纷纷要求上前面画图演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终于在课后做了实验而在第二节课中互相达成了统一。这不正是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理论吗?
再比如关于一件小女孩形状的陶器,学生们浮想翩翩。有的组认为这是一件容器,用于浇花;有的组认为这是件纪念品,用以纪念这位部落首领的女儿;还有的认为这是一件古代乐器埙的特殊形状;更有甚者受电影影响,认为这是装死者内脏用来保存灵魂的。而共同的观点都认为小女孩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讲到这时,每个学生的脸上也都带着纯真的表情。各组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都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
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的喜爱。
论文作者:滕厚华 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这是论文; 学生们论文; 中国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而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