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的几个认识层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先进性论文,层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先进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不可能从一个层面进行,也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必须从多个层面反复认识。这些层面包括基础层面,实践层面,属性层面和职能层面。
一、党的先进性认识的基础层面
从基础层面看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必须具备三个基础,即深厚的理论基础。强大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党的先进性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
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先进性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政党一刻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先进的理论不仅是党成立的指南,而且党要想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就必须用理论武装起来,把理论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成立的,并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战斗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74页。)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党的理论基础,是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的决定条件,是不容讨论的。“在党内讨论这些问题,就意味着对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提出怀疑。”(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406页。)
列宁在创建俄国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时是这样阐述理论对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意义的。他说:党正在形成,刚刚在确定自己的面貌,同其他思想派别进行的清算还远未结束,因此更加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理论上哪怕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的错误,也可能产生极其可悲的后果,甚至可能决定党的前途。第二,社会主义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国际性的,只有善于运用别国的经验才能顺利发展。但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经验,这就需要有雄厚的理论力量和丰富的革命经验。第三,俄国社会民主党肩负着世界上最艰巨的革命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有革命理论为指导。
由于理论对党的先进性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并且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创立了自己崭新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249页。)正因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从而奠定了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才保持了自己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党的先进性必须具备强大的阶级基础
阶级基础是党的先进性的物质载体。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但工人阶级不是党的唯一基础,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党在成立时中国的产业工人还不到二百万,显然这个阶级是不够强大的,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中的一头就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那么怎样使党拥有强大的阶级基础同时又不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就是把农民作为自己联盟的基础,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联合的对象,采取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办法把其它成份出身的人员通过党这个大熔炉锻炼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正因为我们党有了强大的阶级基础和巩固的工农联盟,才建设了这样一个好的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建国后,我们党更加重视自己的阶级基础建设,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又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工人阶级队伍在壮大,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得到增强。
(三)党的先进性必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是由群众、阶级、政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列宁曾经说过: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必须把党性与群众性、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而不断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就等于失去了力量源泉,而没有力量源泉的党是谈不上先进的;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的领导来体现的,而党的领导问题实际上是领导群众的问题,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党的领导就无法实现,党的先进性也就会落空;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群众满意不满意理应成为检验我们服务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服务得不好,服务的质量不高,则党的先进性也是体现不出来的。正因为此,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工人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才提出了利用一切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策策略;才提出了用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办法陷敌于汪洋大海的战略战术思想;才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一整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才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正确与否要以是否合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正因为此,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才提出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才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才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因为此,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才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的思想;才提出了不仅要增强党的阶段基础,还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二、党的先进性认识的实践层面
从实践层面看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对党的先进性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即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和时代角度进行考察。
(一)党的先进性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
党的先进性是对党的政治要求,由于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不同,对党的先进性会有不同的要求。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这一点我们考察党的历史就可以知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突出强调了党的阶级性和思想上的先进性,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对党的先进性的这种规定反映了那个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符合时代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注:《列宁选集》第1卷,242页。)二是强调了党的组织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正是靠这种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样的组织只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三是认为党应当“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注:《列宁选集》第19卷,407页。),应该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而不是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参加党。列宁对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先进性的理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运用于中国党的建设实践,对党的先进性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领导革命的党必须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602页。),必须是一个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党。只有这样的党才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任。
从以上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先进性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必须使我们的认识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二)党的先进性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察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我们国家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之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现实。从这个国情和现实出发,我们对党的先进性就要提出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涵,把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前进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动态属性,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对我们党的先进性进行现实考察的标准。我们只有把党的先进性放到现实中,放到时代的实践中,放到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去考察才能准确地把握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内涵。
(三)党的先进性必须从时代的角度进行考察
时代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国际上看,我们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从国内看,在我国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和引入市场机制后,我们在政治上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经济上是计划与市场并存。这种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反映在我国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经济形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的阶层构成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频繁流动,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一些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群体。这些人大都是脑力劳动者,并且有财产,大大区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和体力劳动者。对这类人群究竟应当给予怎样的政治定位,这不仅是检验我们党是否成熟、有信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不是看他们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而应当看他们的现实表现和政治态度,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如何支配和使用这些财产,看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党只有把这些人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不断补充党的新鲜血液,使党汇聚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才能说真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才能使我们党能够经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永远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三、党的先进性认识的属性层面
从属性层面看,党的先进性必须达到三个要求,即党不仅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党必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党必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核心问题。尽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并且其中不乏优秀分子,但是他们在党员队伍中不是主流,也不应该占主流。他们只是对党员构成的一种补充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结构功能。党员队伍的主流任何时候都必须是由来自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当然这其中包括来自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中的先进分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坚持自己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
(二)党必须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个观点首次由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重申这个观点,并把它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并列,这就赋予了它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已经溶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试想,如果我们丢掉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那我们还是中华民族吗?因此党要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过来说,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四”以后的革命新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次,中华民族要想走在世界前列,使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而党要担负起领导全民族的任务,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再次,党担负着民族复兴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党要完成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党必须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这个命题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它与其它两个先锋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是由中国的各民族构成的,各民族人民构成中国的主体。因此党无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最终都要体现在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我们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人民”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凡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社会的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了,出现了所谓“六种人”。这些人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它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理所当然属于人民的范围。我们说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就是说党同时也应当成为这些人的先锋队。
四、党的先进性认识的职能层面
从职能层面看,党的先进性必须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即体现在党的领导、执政和使命上。
(一)党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在党的领导上
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的实现形式。一个政党领导水平的高低是检验这个政党是否先进的直接标准。由于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而不是权力组织或经济组织,这就决定了党的领导的一些特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就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所谓政治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就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所谓政治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共产主义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所谓重大决策,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领导的实质和目标是党通过实施正确的政治原则,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党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所谓组织领导,就是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就是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就是党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党员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在实施组织领导时,党要注意处理好党组织与党员,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党与国家政权机关,党与各民主党派,党与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的关系,真正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说政治领导体现的是党的领导资格和领导水平的话,那么组织领导则主要体现党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各种组织的能力。所谓思想领导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指针。
(二)党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在党执政上
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领导上,那么党的领导又体现在那里呢?体现在党执政上。执政是党的领导的实现途径。党领导而不执政,那么党的领导最终就是一句空话。执政有两个目标指向,一个是执政兴国,一个是执政为民。这两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执政兴国是前提,执政为民是落脚点,因为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幸福。它是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相适应的。既然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那么我们执政的目的只能是为国为民。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兴国,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兴国的物质基础;要兴国,就必须把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兴国的文化基础;要兴国,就必须十分重视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不断增强兴国的制度基础。兴国的目的是为民。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的本质在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既是“三个代表”的本质,同时也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要为民,那么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要通过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利益需求;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利益需求。总之,把广大人民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全部意义所在。
(三)党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在党的使命上
党的使命是党的先进性赋予的,是党与生俱来的。党的名称就已经昭示了党的使命,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是一个远大目标,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当前的事情做起,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抓起,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我们党的事业。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党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党的先进性也才找到了归宿。如果把党的先进性比做党的事业的起点,那么党的使命则是党的事业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是一条光辉的道路。党的生命的全部光辉,党的事业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这条光辉的征程中。我们党在自己的生命途程中已经走过了80多年,但这还只是一个起点。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坎坷,激流和险滩,光明和黑暗,高潮和低潮。这就需要我们党有充分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本领,能够认清革命环境的复杂条件,成功绕过横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暗礁;这就需要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洞悉历史,前瞻未来,始终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政廉洁,执政为民,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标签: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