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对近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将近期举办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研讨中所反映出的需进一步澄明的问题整理如下,以期推动研讨的进一步深化。
一、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问题
在探讨中,有学者提核心价值观,也有学者提共同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有无区别、区别何在,这是讨论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在此,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核心价值观即共同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伞形结构,核心价值观就是伞柄,各层次、各类型的价值观围绕伞柄由上而下依次展开,上窄下宽;第二种看法认为,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共同价值观就如“底线伦理”,处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底部,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处于“次终极层次”的价值观,其逻辑顺序是: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次终极层次)、终极价值观(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因此,在“共同价值观”中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元素,但两者并不等同。例如,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提出了新加坡人的共同价值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第三种看法认为,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是以不同的逻辑思维路径得出的价值观,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一种社会制度本质的价值观,它是该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而共同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则可以是某一社会共同体或某些社会阶层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我国社会而言,共同价值观处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底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为基础又对其有引领作用。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其潜在的理论前提就是认为党与国家应有区别。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以往“左倾”思潮在党与国家问题上的失误,就是把党等同于国家,其实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就其联系看,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规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但国家又不同于执政党,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层建筑要顾及由各阶层人士所构成的全体国家公民的基本利益,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应比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意识形态有更强的包容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承认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元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要发挥“引领”作用,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这是面对当代现实,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有必要把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作一区别。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核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则可归于国家意识形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讨论中,一些学者认为这也是一个在逻辑上要分清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性质不仅是明确的,而且是单一的——即社会主义性,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则要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的多层次性、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问题被凸现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上,首先要对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实际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其次,对造成上述特征的在经济基础方面的根源要有清醒和深入的了解——即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多元化,以此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形成价值取向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说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高纯度”、“单一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则是一个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前进的阶段性、群众要求的广泛性“三性”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鲜活的社会有机体,在其核心价值体系中,哪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被放在首位成为优位价值,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与人的思想的实际状况而呈开放性、动态性趋势的。在当前,“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优位价值或首位价值。
四、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针对性或现实意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纷纷从学理上加以论证。归纳起来,有三个论证维度:第一,每一时代的统治阶级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如中国封建时代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资产阶级时代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内容的核心价值,社会核心价值是每一时代人们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精神强力胶;第二,当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情、社情、世情现状提出的现实要求,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等价值取向悄然滋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被边缘化和淡出人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令人忧虑地显现;第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已从过去的军事实力的较量演进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软实力竞争已日益成为竞争的主要方面,而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已成为当前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关键。研讨中,有学者认为,上述论证虽然充满着现实关怀,以人与人的现实生活为价值论讨论的出发点,但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无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还是价值理论,都渗透着深深的人文精神,不仅充满着对人的现实关怀,而且充满着深深的对人的终极关怀,即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人与现实社会发展道路上,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扬弃私有制为实际步骤。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对人们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根本维度。这就是说,只顾及现实关怀而忘记乃至把终极关怀置于脑后,就不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忘记“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关系,有学者指出:现实关怀以终极关怀为目标,现实关怀中有终极关怀的基因,每一个现实关怀,都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因此,仅从现实关怀或巩固政权的角度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应以共产党人崇高的对人与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视野与胸怀来做今天最实际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
五、意识形态的政治运作与事物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问题
这是上一专题的引申,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从社情、世情、国情出发的现实关怀,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运作,具有政治时尚性。许多学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1)从词源上看,虽然意识形态概念在创设时内含有“虚假”之意,但经过100多年的演化流变,它已具有了特定含义,即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2)将此看作政治操作,有将口号功利化、庸俗化之嫌;(3)“政治运作论”否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作似乎是“上级”、“领导”、“执政者”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外在于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东西。有学者指出,之所以不能赞同“政治运作论”,是因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它的形成并没有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而是人类生存智慧和主体选择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一方面承继和浓缩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也是当代我国社会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上述核心价值不断明晰、不断提升内涵的过程。有学者认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经了近30年,是到了总结与反思的阶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这场反思树起了评价标尺,完全是顺乎规律、合乎民心之举。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表达的问题
《决定》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用了如下一段话:“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方法应合乎三项方法论原则:一是应具有涵盖历史长时段的稳定性,“不能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二是应清楚明白、言简意赅,不能长篇大论;三是应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不能只停留于党内认同。在此共识下,研讨中提出了数种表述方案:(1)主张就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来概括;(2)主张用“以人为本”四个字来概括;(3)主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概括;(4)主张用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8字短语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行动层面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对于谁应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讨论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在西方国家,常用的概念是“立国价值”(Regime Value),指一个国家运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制度的构建确立了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基本制度建立的目标、追求。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因此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应首先为社会中每个人所认同,并在行动层面上体现出来,离开了每个人的认同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一纸空文。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大系统的价值取向,因而是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统一。因此,在社会操作层面,必须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和个人行为价值导向统一起来,其原因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与方法论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什么?讨论中,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政党的形成就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其次,政党的力量来自政党的团结,而对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就是政党团结的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政党的阶级性质、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因此,执政党首先应成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示范者。研究者们认为,应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关于如何构建核心价值观,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要进一步提炼共同价值目标。所谓“提炼”,就是要梳理、调整优先顺序,充实新的内容,并寻找更符合民族心理和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第二种意见认为,要解决好不同价值思想要素的综合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三类主要的价值思想资源:一类是体现历史性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思想资源;一类是体现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资源;一类是引入性的国外优秀价值思想资源。对这三种价值思想资源如何交相为用,还有待大家的努力。第三种意见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除提炼出积淀在近代中国志士仁人心中一以贯之的被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的先贤们所共同认同的东西之外,还应包含人类文明成果中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关于建设的方法论原则,许多学者强调了“三为先”,即:(1)以对党员干部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教育为先。(2)以正面教育、案例教育、对话式教育为先。人的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浸润、不断试错的历练过程。在此,正面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积极性、健康性;案例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具体性、情境性;对话式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启发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性。(3)以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为先。且不说青少年由于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较强的可塑性,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将关涉整个21世纪的社会和谐。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终极关怀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价值观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