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资源区划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区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目前旅游资源区划的多方案性,除不同学者的出发点不同外,还导源于旅游资源特性与区划本身要求的内在冲突。按照一般定义,旅游资源指“凡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因素和条件”[1]。亦即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旅游资源,表现在旅游资源分布图上,就必然存在着空白点或空白区,而区划的基本要求恰恰是在地图上不能存在空白点或空白区。旅游资源区划的前提性工作即是这一棘手的理论难题的解决。
1 基本思路
协调上述理论难点的主要途径在于重新研究旅游氛围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可以从两个层次上予以界定:一是潜在性的旅游资源,亦即构成观赏对象的旅游资源,或称狭义的旅游资源,如名山大川、奇洞秀湖、寺庙园林、文物古迹等;二是潜在性的旅游资源,即旅游氛围,或称广义的旅游资源。这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构成独立的观赏对象,而是奠定整个风景区或所在大区域的基本格调,主要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例如,四季长绿,椰风鼓荡,奠定了南国风光自然氛围的基调;再如,整个中州大地,处处都可体验到华夏文明的历史踪迹和文化脉承,从而构筑起极富魅力的华夏文化氛围。换言之,旅游氛围不仅见之于景区中,也存在于广大的非景区中。因此,第一层次旅游资源的分布呈点状,而第二层次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呈面状,在地图上不存在空白点或空白区,从而能够满足旅游资源区划的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旅游氛围由于奠定了某个区域风格、特征的总基调。因此,详细、准确地确定出了各地的旅游氛围后,就有可能在旅游规划时,为风景区的性质和类型的确定提供规划所需的基本背景和规划方向。例如,如果该地区属阴柔氛围,则其内景点的布置应小巧精致或散布于浓荫深处;在旅游氛围已经研究清晰的背景下,还可运用点景、成景、框景、借景等手法,摒俗收佳,提炼自然风景,让其风格与氛围更集中、更典型,使风景主题强调得更为突出,使人的感情与自然产生共鸣。换言之,旅游氛围不仅为我们进行旅游资源区划提供了可能性,也赋予它以较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旅游资源区划必须从对旅游氛围的解剖入手,必须以旅游氛围的空间差异作为区划的物质基础。这样,旅游资源区划指标的确定也就主要依据于旅游氛围的内容展开。
旅游氛围可分为自然旅游氛围和文化旅游氛围。前者主要由降水量、热量、地形等要素所决定,其中降水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大小,使旅游景观在形态、色彩、线条、氛围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地域差异。阴柔氛围中的秀丽氛围直接与水有关,而幽奥氛围则是通过植被茂密程度的不同而间接受降水量的影响。例如,“青城天下幽”。由于降水丰沛,整个青城山一年四季均青蒙蒙,苍郁郁,树木竹林枝连枝,叶覆叶,高低参差,密密麻麻,并且藤蔓绕崖,苔藓满壁,密篁掩涧,青草丛生,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幽静情趣。事实上,降水量对于植被的作用,不仅在于覆盖度,也体现于植被类型上。因此,一些植被甚至成为阴柔氛围的指示植物。例如凤尾竹,纤细弯弯,百态千姿,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使云南坝子景观的阴柔性更加突出,并成为西双版纳傣家的指示植物。
文化旅游氛围主要由语言、饮食、建筑、习俗等内容所决定。我国疆域辽阔,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形成历史和形成过程。这些特征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旅游文化氛围,使人尽管一下子难以言尽,但确确实实不同程度地可以感受到,如蒙文化的豪爽豁达,傣文化的阴柔文静,以及岭南建筑的海派特色,江南建筑的小巧精致等。
2 区划的初步方案
旅游资源的旅游氛围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自然、经济、人口等方面,也表现在旅游氛围上。就自然旅游氛围而论,它们是阳刚氛围与阴柔氛围的明显分界线。其中小于400mm等降水量线的区域呈现出明显的阳刚特性, 原因是由于偏于干旱,岩石风化程度较高,于是多高山峻岭,粗犷厚实,阳刚雄壮,如高原景观、大漠景观、草原景观等。而800mm 等降水量线以南的区域,则是阴柔氛围的典型分布区域,原因是由于偏于潮湿,岩石风化程度较低,于是山势低矮平缓,草木葱茏,山水青绿,阴柔秀丽,如漓江山水、武夷山水、江南小桥流水、 云南坝子景观等。 至于400mm 和800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则是阴柔氛围与阳刚氛围的转换地带, 或者说两种氛围均不典型,即既缺乏足够的慷慨激越的阳刚氛围,也缺乏充分的雅致秀丽的阴柔氛围。也正因此,该区域内的旅游景观多体现为一个个的景点,如泰山、华山、恒山等,而前者多呈现出明显的大块的面状分布的区域现象。
这两条界线对文化旅游氛围的地域差异同样起着重大的影响。线之西北为我国游牧文化分布区域,包括蒙文化、维文化、藏文化等,线之东南为农耕文化分布区域。其中又大致以8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 线之北为小麦文化分布区,线之南为水稻文化分布区。
从我国自然旅游氛围与文化旅游氛围的空间组合看,我们注意到,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其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一般都小于这两条界线以外的地区,然而,这一区域却又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亦即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组合上存在着一种互补性关系。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内在的客观分布规律?我们认为是后者。这是由于早期人类所要求的生存环境与现代人所推崇的(自然)旅游环境恰恰相反而造成的。现代游人所向往的热带风光、北国风光、高原风光,乃至“花钱买不舒适”的大漠风光,或莽莽丛林,或瘴气弥漫,或冰冻地寒,或飞沙走石,都是不适合早期人类居住的旅游环境。事实上,我国以自然景色取胜的风景区多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现象,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还注意到,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中原地区,确实分布有不少自然景色较为优美独到的风景区,如泰山、华山、恒山等。然而,如果比较一下它们的知名度与其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相当一段距离,知名度高于甚至远远高于其质量等级。原因在于,中原地区的这类风景区还同时具有它区所望尘莫及的丰厚的文化容量。
依据上述分析,并综合考虑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等旅游资源区划原则,可以将我国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10个大区(表1)。需要说明的是,在10个大区中, 我们将内蒙和四川分别单独成区,主要是考虑到两省区都具有鲜明的旅游资源个性,难以与它区合并,内蒙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草原风光和蒙文化分布区,四川则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自然景色奇绝,而且是巴蜀文化的分布区。
应该说,东北、内蒙、青藏、中原区的区界比较容易确定,而南方五个区的区界确定则比较困难。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省(区)界完整性原则,这样,划分出来的旅游资源区的文化内含包括两层:一是文化核心区,二是文化外围区或过渡带。如吴越文化的核心区主要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大部,外围区则是苏北和安徽省,分别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过渡地带。
3 十大旅游资源区的基本特征
3.1 内蒙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以其辽阔坦荡的草原风光和清新无染的空气吸引着旅游者,使人眼阔心宽,宁静恬淡。尤其是蒙古牧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半在帐篷半在马背上度过,从而形成了骠悍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刚中有柔、活泼欢快的舞蹈,激越嘹亮、热情奔放的歌声,以及深沉、悲壮的马头琴,进一步烘托了内蒙草原的文化旅游氛围。
3.2 西北区
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一派大漠蕴育的境界。而其中或如街巷,或如城垣,或如古堡,或如蘑菇的多样沙丘形态,又改变了大漠过于单一的格调。另一方面,欢乐骠悍的民间文体活动,幽默诙谐、轻盈潇洒的民间舞蹈,奠定了该区文化旅游氛围的基调,而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千佛洞、高昌古城则是其点睛之笔。
表1 我国十大旅游资源区的划分
Tab.1 Ten district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自然氛围
旅游所辖范围总体 各别 文化类型
内蒙区内蒙古阳草原蒙文化
西北区新疆、甘肃、宁夏 刚大漠 维等少数民族文化
青藏区 青海、西藏 氛高原藏文化
围
东北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国风光 满等少数民族文化
中原区 京津、山东、河南、 过
山西、陕西 渡平原华夏文化
华东区 上海、江苏、浙江、
安徽 小桥流水 吴越文化
华中区湖北、湖南、江西 阴 水乡泽国 荆楚文化
四川区四川 柔 山青水秀 巴蜀文化
华南区广东、海南、福建 氛 热带风光 岭南文化
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 围 奇山丽水
傣等少数民族文化
资源区 生产方式 语言特色民居
内蒙区 游 满语及满、通古斯语族蒙古包
西北区 牧
维吾尔等突厥语族 平顶房、城堡院落
青藏区 文
化藏语及藏缅语族 方形的房屋与帐篷
东北区 小 满语及满、通古斯语族 火炕、地窖子
麦
文
中原区 化
北方话 四合院、一面坡民居
、窑洞
华东区 水吴语
临河两面坡式民居
华中区 稻 北方话、湘语、赣语
临河两面坡式民居
四川区 文 西南官话 两面坡式民居,吊脚楼
化 客家话、粤语、闽语两面坡式民居,
但坡度更大
西南区 西南官话及壮侗语族
一颗印与干阑式民居
3.3 青藏区
地旷人稀,天寒地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广阔的高原、高山及连绵不断的雪山和草地,加上点缀其间的牦牛、羚羊等,构成世界屋脊特有的高原景观。而布达拉宫、萨迦寺、白居寺、多吉寺、塔寺等散布于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更使青藏高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保持着一份古老而神秘的魅力。
3.4 东北区
粗壮的红松林,妖美的美人松和樟子松,洁白如雪的白桦林,低矮虬曲的岳桦林等,奠定了北国风光的基调。降冬时节,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树挂、冰雕,雪橇、冰帆,溜冰、滑雪,又构成独具魅力的冰雪世界[2]。满族的“国语骑射”、旗袍,朝鲜族的长袖舞、扇子舞、 顶水舞,鄂温克族的“林海之舟”(驯鹿)、滑雪板,以及历史上鲜卑、契丹、女真等与中原民族争夺政权时保留下的不同时代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又给该区注进了足够的文化旅游含量。
3.5 中原区
北京猿人、蓝田猿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等古文化遗址,秦陵、汉陵、宋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不同朝代的古墓群,古长城、故宫、西安古城、赵州桥等古建筑群,避暑山庄、颐和园等大型古典园林,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大型古窟和壁画,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著名古都,不仅构筑起它区不能比拟的丰厚浓郁的文化旅游氛围,也给泰山、华山、嵩山、恒山、五台山等名岳,秦皇岛、烟台、青岛等城市添彩。
3.6 华东区
著名的江南水乡。山川映发,水木清华,桑田纵横,河湖似镜。“村村皆画图,处处有诗材”。尤其是水乡古镇,条条街巷傍水流,户户人家尽枕河。一条条美丽如画的水巷,配以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恰如一幅幅静物画。偶尔一只小巧的乌篷船划破平静的水面,从青藤蒙络的桥洞中穿过,马上就给画面注入了神韵和活力。上桥下桥,步换景移,令人目不暇接。再加上粉墙竹影、古树苍藤、细喃吴语的映衬,更浓化了江南水乡使人神往遐想的迷人风光[3]。而奇秀天下的黄山、雁荡山,浩渺无垠的太湖、千岛湖,小巧精致的拙政园、留园,又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3.7 华中区
四周山地丘陵环绕,长江、鄱阳湖、洞庭湖坐镇中央,大江两岸湖群密布,号称千湖之区。武当、匡庐、衡山、武陵源耸峙其间,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衣带水。多姿多彩而奇绝瑰丽的山川溪石、林莽湖泊,千奇百怪又诡秘变幻的峭岩洞穴、草木虫鱼,蕴育出一个个桃花源境界;绿树丛丛,屋舍俨然,流水潺潺,松涛阵阵,炊烟袅袅。近处河道、堤岸、舟楫,远方田野、村落、山影,扑朔迷离,变幻无穷,到处宛如一幅幅水墨小品。以此为粉本,产生了虚淡冲静的道教文化,并成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活动中心。
3.8 四川区
墨绿、宝蓝、翠碧、金红、银白,九寨沟多彩的湖泊、多姿的瀑布、盆景一样的滩地和幽静的森林,奠定了天籁纯清的风景基调。而蜀南竹海的慈竹、乌竹、黄金竹、观音竹等数百种竹类,百态千姿,涌青泻翠,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更给本区风景蒙上了一层如诗如画的梦幻般的色调。然而,由于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级阶梯之间,河流急剧下切,造成巨大的岭谷高差,并多急弯险滩,高山深谷遍见,故雄险构成本区景色的基调。这里无峰不雄,无壑不幽,无处不可入诗,无处不可入画。山、水、泉、林、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9 华南区
椰林婆娑,独榕成林,木棉如火,蕉叶承雨,藤攀葛附,茎上开花结实,树上又生草木,一派四季长青的热带风光。高温多雨的环境蕴育了以灵秀见长的山水,如从化的丹霞山水,“溪水绕山回峰,曲曲景色不同”的武夷山水,海天一色、白沙细滩、椰风鼓荡、海韵扑怀的海南山水等。历史上中原人民避乱南迁在此留下了不少古代中原文化,经过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再加上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三位合一,铸成了以建筑景观为主要标志的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
3.10 西南区
从云贵高原到广西丘陵盆地,地形更加复杂多变,山岭、丘陵、河谷、平坝竞相交错,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坝子旅游氛围。所谓坝子,指四周环以群山,中为盆地,形成一天然闭塞的环境,再加上热带气候所形成的茂密植被与高原特有的蔚蓝色天空,就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迷人魅力。如位于滇西南的瑞丽坝子,中间有一排排南北向的热带树木、竹林将盆地间隔,公路东西向横穿,再点缀以星散的傣家竹楼,从而形成了一种一层隔一层、包藏不露、莫测高深的奇妙氛围[4]。 在此背景下,岩溶风景荟萃云集,如奇峰异石排布如林的路南石林、有“大自然艺术宫”之称的芦笛岩溶洞等。而阔大雄奇、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烟波迷万壑,雾海陷千峰”的漓江山水,则更是西南区旅游形象和旅游氛围的点睛之笔。另一方面,粗犷有力的壮族铜鼓、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绕山灵”、傣族的象脚鼓和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等南方少数民族风情,以及花山崖画、沧山崖画、剑川崖画等,共构起西南区特有的文化旅游氛围。
收稿日期:199-10-22;修订日期:20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