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学生展示则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展示的开发与利用。下面就以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学生展示的内涵、意义、目标和要求等。 一、学生展示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是指为了达成某种学习目标,依托具体的导学策略、展示手段和时空平台,通过思维暴露、视域融合、教学交往等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外化、呈现出来,并由此进行讨论、评价、反思、总结、完善,进而获得学习提升的过程。 学生展示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再现学习知识、描述相应情境、呈现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相应操作、交流学习心得、产生新的问题等。学生展示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口头表达(如演讲、辩论等)、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媒体演示(如多媒体、黑板、展板、墙报等的呈现)、实验操作、模型搭建、等。学生展示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异组同质展示、团队成果展示、个体优先展示、正误对比展示。 比如,化学教学中,可以布置如下学生展示作业:小组合理分工,分别扮演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根据化学反应知识编制剧本并表演“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水”以及“水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以此加深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二、学生展示的意义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当同学的“小老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也倡导,“以教人者教己”。因此,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学生展示,能很好地弥补被动学习、单纯思考的不足,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展示也能让教师深入地了解学情,调整、改进教学。 通过学生展示可以有效拓展传统课堂的教学意义。比如:完善个体认知,即通过展示之前的准备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想法、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困惑,实现“认知精制”;注重过程与方法,即为实现展示目标,在展示中将学习成果的得来划分为若干步“分解动作”,并说明理由;提升自我表达,即通过展示过程提升思想表达的整体性、针对性、逻辑性、严密性、规范性;倾听他人意见,即通过展示中的倾听拓宽自己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即通过展示中的讨论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协作活动”,将一次次“一知半解”升格为“全知全解”,从而使得建构主义诸要素中最难达成的“意义建构”得以顺利实现。 通过学生展示更能帮助实现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教育意义。学生展示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表达,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学生展示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次通过高效学习,“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和强化的过程;学生展示不仅能满足学习知识的教学需要,更能达成“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从而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大增,探究欲被点燃,传统教学所缺失的“自我教育”不期而至。 总之,学生展示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现状;学生展示是一种教育对话、一种学习提升,可以改变课堂结构,改善师生关系,改良教学生态,有助于点燃学生智慧,唤醒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学生展示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学生展示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分阶段、分学生、分课型地有序落实。 1.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 展示初期以培养习惯、锻炼胆量为主,讲流程、养习惯,轻内容、重形式;发展中期以实现展示流程自动化为主,内容与形式并重;发展后期以优化、改造、创新展示流程为主,重内容、轻形式。 2.不同学力学生的目标。 潜能生以巩固知识为主,可以采取小组循环、重复展示的方式进行;中等生以理解知识为主,鼓励采取多种形式、不同角度的个性化展示;优等生以运用知识为主,积极探索快速、简洁的特色化展示。 3.不同课堂类型的目标。 新授课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展示为主,逐点扫描、夯实“双基”;复习课以知识之间的联系、专题的构建为主,多向整合、提炼浓缩;讲评课以解决问题、实战演练为主,查漏补缺、提升技能。 (二)延伸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当作教学的重点目标。它要求教学由传统的关注“学会”,转向同时关注“会学”与“学会”;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学生展示更要努力实现从“展知识”到“展思维”、从“学会知识”到“教会别人”的跨越提升。具体来说,要重点实现以下几点: 1.思维结构转型。 全面提升思维品质,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新性、全面性等方面有意训练。在学生展示中,推进思维的可视化、可听化进程,深化思维的交织与提升,努力实现点状思维、线状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有效整合,提高对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能力。 2.展示工具转型。 积极掌握将思维引向结构化、系统化的工具,助力展示升级。化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符号、图形、表格等工具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学生展示的水平和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思维的图形工具,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展示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化学教学中,对于“有机合成”,可以引导学生在展示中绘制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3.课堂评价转型。 课堂评价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对与错,更要深入到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个性等方面。评价目标要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三维目标)的转变;评价视角要实现从重教到重学(学生表现)的转变;评价重点要实现从形式到效果(学的效果)的转变。比如,对于学生展示,可以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的教学“表现性”评价表(局部)。 四、学生展示应达到的要求 (一)对展示者的要求 1.展示准备。 展示前的关键在于,“为教而学”“用笔头找到、弥补大脑思想的不足”。展示者应在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将要展示的内容提纲写出来;并在此过程中深化、理清自己的思路,以发现更多事先未曾想到的内容,暴露一些事先考虑欠妥甚至错误的方面。 2.语言表达。 展示中的关键在于,“为学而教”“用嘴巴找到、弥补大脑思想的不足”。展示者应使用科学、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地表达展示内容;应突出重点,注重详略分布,避免平均用力;应表述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先后顺序;应勾勒出清晰的框架结构,呈现出整体之美;还应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力求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比如,化学教学中,对于“新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依据如下页图2所示的展示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的详略、顺序、层次等。 3.声音表达。 展示者要使用足够的音量,确保班级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听到;要使用合理的语速和节奏,避免过快或过慢,影响表达的效果;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保证语言的流利,减少“嗯”“啊”“然后”等口头禅;应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在抑扬顿挫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4.身体表达。 展示者应面向班级同学、面带微笑,注重展示的礼仪;应面露自信,主动与班级同学目光接触、会意交流;应善于变换面部表情,增添展示的情趣;应使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如站位、站姿、手势、动作等,强化展示的效果。 5.现场管理。 展示者要有“听众意识”,努力提高班级同学的参与度;要设置合适的问题,积极与班级同学互动;应注重现场气氛的调节,善于抓住班级同学的“兴奋点”;要合理控制展示时间,既防止仓促收尾、草草了事,又防止拖沓冗长、肆意发挥。 (二)对听讲者的要求 1.学习态度。 听讲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展示即教学”“展示者即教师”的意识,以学习者的姿态主动参与;既要收获展示的正确结论,又要表达对展示者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研判展示的内容,努力从证据是否确凿、过程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科学、程序是否流畅、思维是否缜密等方面多角度地加以审视。 2.听讲要点。 听讲者要善于听取核心观点,而不拘泥于具体事实;要善于听取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局限于步骤;要善于听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感悟,而不停留于结论;要善于整体把握展示的框架结构,而不止步于细枝末节;要善于记录展示的重点和难点、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点;要善于听取各个方面的不同观点,而摒弃个人好恶,打破思维壁垒。 3.自我监控。 听讲者要不断保持注意,抗拒课堂分心,力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紧跟展示者的思路,将展示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比较,积极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有益养料,提升自我学习;要针对展示内容主动反馈,客观评价,并对展示者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建议或问题。 有效倾听,让展示不再是一种单边行为的要诀可以概括为:(1)保持目光接触;(2)展现赞许点头;(3)面部表情互动;(4)避免分心举动;(5)适时提出问题;(6)尝试回忆复述;(7)避免打断他人;(8)自觉角色互换。 五、学生展示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对于学生展示,教师的基础作用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绝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空间,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及展示,避免思维过程“碎片化”的不良倾向;要保持足够的包容心态,允许学生出错、质疑、提出不同意见、保留不同观点;要学会“示弱”,只要学生能承担的任务,就不与学生“争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展示前的预设 学生精彩的展示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教师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预设课堂教学情境。例如,预设哪些知识内容需要挖掘,如何挖掘;预设学生会遇到哪些学习障碍,如何扫除;预设展示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尤其,要通过预设,布置如下内容: 1.具体任务。 教师要以提出具体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展示,包括展前准备的任务,主动提问的任务(数量、质量)、相互评价的任务、展后整理的任务、反思提升的任务等。比如,化学教学中,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可以提出如表2所示的探究任务(根据现象探究原因)。 2.明确要求。 教师要以提出明确要求的方式,实现课堂管理,包括有效听讲的要求、积极思考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要求、实验观察的要求、适当笔记的要求等。 (二)展示中的观察与点评 学生展示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展示的质量,教师在其中应起到“质检员”“领航员”的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放手不撒手”,积极观察学生展示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点评,以此引导整个班级学生展示质量的不断提升。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全员参与。 教育公平具体应体现在课堂公平,课堂展示要办成“奥运会”而不是“世锦赛”。由于教学进度、学生学力的限制,课堂展示容易演变为优秀生一展风采的“高档会所”。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默文化”,有意识并创设机会让中等生、潜能生都成为展示的主角,并促进他们在积极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获得求知的自信、赢得学习的尊严。 2.组内分工。 学生展示不仅代表个人观点,更代表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前的讨论、记录、纠正、完善,展示中的主讲、补充、提醒、提问等工作,既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更需要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教师要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给出具体、明确的点拨、指导。 3.同学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能有效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因势利导,促进发展。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教师应及时结合同学的评价、反馈,进一步在最近发展区内评价、反馈,以此让全班学生明了展示内容正确与否,如何改进、完善,避免“不闻不问”“不了了之”。 4.优秀生引领。 教师的部分作用可以由优秀学生担纲。教师应观察优秀生在质疑、补充、总结、拓展、评价等方面的表现是否主动、及时、合理,并通过“兵教兵”的过程,让这部分学生切身感受到“闭关自守”所无法达到的学习视界,充分享受到“教会别人、提升自己”的双重喜悦。 5.实际效果。 教师既要观察展示的表现形式,更要关注展示的实际效果,包括展前的准备、展示的内容、展示的思路、展示的程度(如能否脱稿、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学生的互动(同学的反应)、展后的反思、目标的达成等;同时,警惕“示多展少”的倾向,克服为展示而展示的现象。 (三)展示中的引领与提升 要实现理想的课堂展示,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及时地把握和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或采取“明知故问”“节外生枝”的手段,智慧生成课堂问题,引领学生的视域融合、思维交织,促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例如,追问论点背后的依据,让讨论建立在有根有据的基础上,而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直观认识水平上;变更问题的情境、条件,引发思维冲突,实现深层思考等。尤其,要引起以下两种状态: 1.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由新知识、新信息与先前经验、认知结构的不一致所引发的。传统观念往往认为,新授课之前学生脑海中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案”,这恰恰忽视了前摄抑制的重要影响。学生展示,就是要显性化地关注这种影响,利用这种影响,应用已有知识和图式使新知识、新信息“合理化”。 2.观点争论。 观点争论,是由个体之间的观点、方法的不同所引发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不同观点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展示的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学生各抒己见,产生“认知失调”,实现“百家争鸣”。教学中应牢牢抓住有分歧的观点和结论,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_思维品质论文
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