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驱动机制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资源配置驱动机制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资源配置的驱动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X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5831(1999)04—0032—02

一、资源的内涵及其拓展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仅指自然资源(即生态资源),后者则是多元复合概念,在一定科技条件下可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都可称之为资源,包括生态、人力、社会、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具有一定潜能,不同资源的相互结合是发挥资源潜能,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也是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体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前提。因而,人类在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寻求和实现不同资源的结合点,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创造财富,并保持长期的资源优势,达到永续利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概念的动态性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提高,认识和利用资源的视野、领域和途径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因而资源概念具有时空尺度上的动态特点。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其概念范围已扩展至全球,且信息网络化为全球资源共享提供了手段。世界科技发展使人类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发掘资源潜在利用价值及开发替代资源。因此,认识和理解资源不能停留在表面、静止水平,而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资源的再认识

同一种资源可有不同利用主体,而同一利用主体又可利用不同资源。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特点,使不同主体为取得资源相互竞争。据此,各种资源可统称为“竞分资源”,资源利用主体统称为“竞分者”。竞分者关心经济效益,这是一个“真与假”命题;竞分者价值和财富取向决定其获取竞分资源所采取的行为差异,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公正性,构成世间“善”与“恶”,呼唤公正即追求“真”与“美”。为此,竞分资源和竞分者之间须建立约束机制(竞分规范),规范竞分者行为,实现竞分者与竞分资源间协调发展,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当然,竞分资源和竞分规范概念都具有时空尺度上的动态性。

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价值观和财富观在人类世界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成为人类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伴随“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价值观和财富观不断演化,资源配置的驱动力和配置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追古朔今,人类价值观和财富观几经变迁。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代表,金银完全等同于社会财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财富有物质和价值两种形式,土地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重农主义则从生产领域对财富的实质及经济的增长观考察,认为财富只能来自生产领域,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社会财富就是出自土地的农产品,其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对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由此决定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从亚当·斯密到马尔萨斯,以及后来的凯恩斯,他们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都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

农业文明由农耕文明发展而来。在农业文明阶段,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对农业文明的进程起重要作用,东西方虽然发展水平、经营方式销有差别,但基本方面极其相似。世界首次生产力高潮发生在中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时代。因此可以说,农业文明的中心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对资源(主要是土地)采取改造性的转化利用方式。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其地力常新,经数千年而不衰,是世界农业的奇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提高自然力。从更深层意义上,传统农业的改造性利用方式所体现的适应自然的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类经济福利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尺度。其本质就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它对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其经济无限增长,达到对物质财富的满足程度来判断其价值。受此价值观和财富观支配,人类不惜任何代价获取竞分资源,甚至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增长,以满足其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无可否认,工业文明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给人类带来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但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发展中国家掠夺资源和制造污染,迅速耗竭地球稀缺资源,造成全球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把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推向严重对立状态。深入剖析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无不充斥着一元主义、中心主义、理性主义、逻辑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和绝对主义等价值取向,这才是造成上述危机的根本原因。总之,人类中心主义无视生态平衡,使技术圈与生物圈对抗,认为人可以采用任何手段达到目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使人类屏蔽于自然真实和自我本质;技术主义则表现为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为技术而技术,颠倒和混淆人与技术的因果关系;而绝对主义和一元主义使社会价值体系僵化,忽视人类文明文化边缘创造价值的潜能,使社会发展模式畸变、失调。

(三)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从现代科技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保证人类时代延续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完整性,重构以人类为有机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张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所以,人类一切经济活动价值及其创造财富的判断均以其促进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为依据,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此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其本质是以人及其基本需要的满足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核心。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拓展价值观和财富观,人类在社会生态经济复杂巨系统中有了理性定位。可持续性、公平性、效率性、市场性和循环性成为生态文明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尺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综上所述,不同文明时代有不同价值观和财富观,由此决定竞分者开发利用竞分资源的行为规范。驱动机制不同,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方式也不同。竞分资源配置的驱动力根源在于竞分者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配置机制由竞分规范约束。

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及其拓展

资源配置历来是经济学家关心和不断探讨的课题。资源配置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将各种资源实行组合和再组合,生产和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将资源、价值和财富的内涵拓宽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也将资源配置内涵拓宽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而且把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动态角度延伸,使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内涵拓宽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层面,实现人类在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时空公平的有机统一,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二)资源配置的驱动机制

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软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人类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审视资源配置的层次性、相关性、地域性及综合性。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观念有了创新,资源利用中的一些概念也有了新的质的规定性,因而资源利用的新途径也会产生根本性变革。协调性的转化利用方式以智力劳动为主,生产力的结合将是一种自觉结合。新科技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资源与财富的转化利用方式,从而也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

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了从“利益驱动”向“知识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与利益驱动相比,知识驱动是一种多元驱动,是更合理、更高级的驱动,可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贫困等重大问题,促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资源配置驱动机制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