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妇幼保健院;北京怀柔101400)
【摘要】目的:探究助产士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产科分娩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究组,各40例,分别实施助产士助产护理和产科常规分娩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质量。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87.5%)高于对照组(65.0%),总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不良结局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7.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助产士助产护理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分娩风险,有助于提高分娩质量,保障母婴健康。
【关键词】助产士;助产护理;分娩质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
分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分娩质量直接影响到母婴健康,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产程各环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理,能够推进产程顺利进行。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产科分娩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助产士助产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产科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初产妇,无内科综合征及妊娠并发症,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范围为22~34岁,平均年龄为(27.6±3.4);平均孕周为(37.9±0.7)周;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7.7±3.5);平均孕周为(38.0±0.8)周。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周及产前各项指征)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分娩护理,保持产房安静,协助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但不指定助产士;观察组实施助产士助产护理,具体过程为:①指定助产士。产妇入院后,由指定助产士对其进行产前教育,为其讲解分娩相关知识,施行一对一陪伴分娩,在孕期与孕妇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关系,逐步向其介绍减轻分娩疼痛技巧、讲解母乳喂养好处等常识,期间密切观察孕产妇精神状态,进行及时心理疏导。②做好产程护理。在第1产程,由助产士向产妇介绍分娩时相关注意事项,注意补充营养,保持体力,通过分散其注意力来缓解疼痛;进入到第2产程,重点指导产妇分娩,正确使用腹压娩出胎儿;第3产程则应做好产后基础护理工作,处理好会阴伤口,照顾产妇休息,详细记录宫缩及产后出血情况,并对新生儿进行护理[1]。
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总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以及其他不良结局,其中不良结局包括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5.5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娩情况用率(%)表示,行 检验,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量则以(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情况及不良结局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高于对照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分娩指的是胎儿脱离母体并成为独立存在个体的这一生理过程,分娩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产妇在此过程中常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这会影响到产妇的顺利分娩,针对这种情况,实施助产护理尤为必要[2]。助产护理由产妇指定的助产士负责,利于维持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进行全程陪同护理、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产妇身心状况,使其能够正确认知分娩过程,安全度过分娩期[3]。本组研究中,实施助产士助产护理的观察组40例产妇,自然分娩率和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7.5%、0%,而给予产科常规分娩护理的对照组40例产妇,自然分娩率和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5.0%、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助产士助产护理的实施,能够保证产妇顺利分娩期、完成分娩,且可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两组产妇总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对照结果为(8.4±1.7)h vs(11.3±2.4)h、(160.3±26.5)ml vs (219.6±31.5)ml,证实助产士助产护理能够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
综上所述,助产士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可产生积极的影响,且能够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梅晓芳,明雅焜,李丽芳,罗珊.助产士产前教育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4(7):70-71.
[2]黄丽梅.助产士助产护理对提高产妇分娩质量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2(8):1110-1112.
[3]黎秋妹,叶巧梅,周志云.助产士产前门诊对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10(3):103-104.
论文作者:赵颖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助产士论文; 产妇论文; 产科论文; 产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结局论文; 产前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