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_英语论文

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_英语论文

初高中衔接期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口语论文,高中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中对“语言技能”中“说”的目标描述从一级、二级的“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进行简短的对话”,到三、四、五级的“讲述简单的小故事”、“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到第六级及以后的目标描述中不再出现“简单”的字样,取而代之的则是“有条理、恰当、有效”以及“访谈、陈述、演讲”等字眼,体现出要求与难度逐步提高。换言之,从第六级开始,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这种大幅度提高了的要求,对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一定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少数基础好、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一般经过短时间的调整,能很快跟上;而大部分学生却由于无法很快适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障碍,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和帮助,否则,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使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口语学习、甚至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与动力,直至最终放弃。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衔接期,迅速适应提高了的英语口语要求,显得极为重要。对此,笔者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初高中衔接期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

大多数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英语发音不够完全准确到位,语调生硬不够自然,甚至有的“背书腔”很严重等问题之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表达方式过于简单化,使用的语言多数还仅限于短语或有限的短句,无法就某一主题组织“恰当的”语言,不能运用“重复、举例、解释”等方式“有条理地”进行表达,也即缺乏语感,无法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连贯表达。

另外,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同时也意味着学生的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思维更加活跃,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但由于对高中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仍会不自觉地按照原来初中的学习习惯来解决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难免会“碰壁”,并由此产生了很多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也需要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口语的学习特点,增强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来获取知识的意识,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同时进一步加强良好的预、复习习惯等自学能力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时期的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应为:以正音与初级语篇教学为先导,在原有的短语和短句层面上,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运用的熟练性,同时,逐步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建立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既能在单个音标、单词及发音技巧上得到进一步的系统训练和强化,又能在语句和篇章层面上培养能力,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衔接过渡,为将来达到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

(一)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

《标准》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对于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固然可以利用教科书安排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仅仅利用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适当补充其他教材,通过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初高中衔接期的过渡。现有的英语口语教材名目繁多,各具特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对教材适当进行调整与组合,充分发挥其优势,再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选取了“疯狂英语口语绝招”有声系列教材以及《英语初级口语》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实践与尝试。

1.“疯狂英语口语绝招”有声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从最基本的英语发音技巧的操练,到日常经典句型的演练,再到各种场景会话的训练,形式多样,内容轻松有趣,难度逐级提升。对于帮助学生正音,养成正确的英语发音习惯,掌握连读、弱读、缩读等发音技巧以及进行场景会话等交际功能训练较为适合。

2.《英语初级口语》

使用“疯狂英语口语绝招”对学生的训练仅限于单音和语句层面的模仿,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语流仍不够。因此,同时还应补充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桢福主编的《英语初级口语》这本教材。它同样有着很多优点:课文主题与年轻人的生活、思想紧密相关,配套练习精心设计,形式生动活泼等。教材的编写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包括一幅图片、两篇课文(一篇短文和一个对话)。练习的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包括叙述、对话、交谈、讨论、辩论等多种能力。练习的形式有图片描述、回答问题、故事接龙、话题讨论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非常实用,操作性强。

(1)图片描述

每单元配套的图片与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图片的画面并不复杂,而且在配套练习中提供了足够的关键词和短语,可供学生进行图片描述。

这样,学生眼睛看着画面的内容,头脑中记着有用的单词和短语,在进行口语练习时就不可能出现“简单”的三言两语之后就再也无话可说、或者非常想表达但又不知如何表达而“干着急”的现象。同时,又由于图片本身有一定的如左右、内外等的空间顺序,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培养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特别有益。

此外,由于提供的关键词和短语较多,而且有些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要求: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但应运用所提供全部关键词和短语,而且还应该适当扩展;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关键词和短语进行练习。这样,同样的一个英语口语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有效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有助于高中起始阶段的学生建立英语口语学习的自信。此外,还可以通过这种练习,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2)问答练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口语练习的机会留给学生,特别是刚进入高中学习、急需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学生。因此,通过“图片描述”导入新课后,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口语课的特点,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对书后配套的问题进行问答练习。这些紧扣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大,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非常容易接受。他们在一问一答中达到了语言使用的熟练性,找到了用英语表达的自信,享受到成功驾驭语言的愉悦。

这还仅仅是“热身”,因为通过问答练习,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内容,对课文中出现的短语、句型等表达方式做到了熟练运用,也为下一步的“故事接龙”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做了很好的铺垫。

(3)“故事接龙”

进行“故事接龙”的口语练习,也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教师可参加其中的一组。第一名复述的学生按照书上给出的提示开始复述,然后小组的其他成员依次接着讲述,每人只需讲出两个英文句子,但所有的语句之间必须句意连贯通顺。

例如,这套教材中有一篇母女俩(Mrs.Miller and Mary)为招待客人做准备而进行的对话。有关这段对话设计的“故事接龙”的口语练习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始:

Ⅰ.Mrs.Miller has invited her friends to a dinner party at 7:30 this evening.She is now busy cooking in the kitchen.

Ⅱ.Cooking has kept Mrs.Miller in the kitchen.So she asks Mary,her daughter,to help her set the table.

Ⅲ.Mary is a great help to her mother.She has already set the table and is waiting for the guests to arrive.

这几个开头虽然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复述故事,但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并不感到非常困难,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用英语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因为它大大改变了教师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而使学生处于的被动语言输入(input)状态,而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并加以运用,也即加工(process)后进行输出 (output)。学生在此之前对所需词汇短语已经进行了足够的操练,在这个过程中加工成为了灵活使用的语言,提高了交际能力。从《标准》中所提到的第四、第五级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过渡到对语言知识进行加工和运用,真正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能力。

此外,由于这本教材中课文的词汇、语句难度并不大,因此也可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听录音,并试图根据录音找出相应的答案,将口语教材活用为听力教材。英语听与说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锻炼和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提高。

(二)渗透文化意识,增进理解巩固

“文化意识”是《标准》中课程目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到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初高中衔接期的学生正处于“起始”与“较高”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在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对于文化差异有了粗略的了解,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

口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差异的例子最直接、也最常见,是对处于这一阶段学习的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最方便和有效的途径。在刚进入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时,学生如果通过英语口语的学习并得到教师的恰当引导,会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能慢慢学会主动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深化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课内渗透

(1)介绍性渗透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涉及文化差异的内容,适时进行介绍性渗透。如《英语初级口语》中有篇题为“You Are Too Young to Buy Alcohol”的对话,里面提到一位叫做Malc的十六岁男孩请朋友到酒吧(pub)喝酒,他对酒保(barman)说:“I'd like four pints of best bitter...oh,and two lagers and lime”。得到的回答 是:“I'm afraid you're too young to buy alcohol.You have to be eighteen.”

这段对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行,但却体现出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更是全新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满足于学生能进行对话就行了,而应注意向学生介绍与pub,barman,lagers and lime等有关的西方的“酒吧”文化,包括pints等西方的度量单位,使学生消除由于对上述词汇从语言知识到文化内涵都不了解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增强感性认识,在进行口语练习时通过想象加强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练习得更有效。同时,也避免了虽然表面上能说得出,而实际上似懂非懂,掌握得并不牢固等现象。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最初阶段,就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理解,提高了跨文化意识。

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drink一词,了解在英语中表示饮料时,包括“含酒精的”与“不含酒精的”两种,而要购买含酒精的饮料,必须,年满十八岁,不仅将初高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2)拓展性渗透

上文中提到的母女俩为招待客人做准备的对话里,她们是按照西餐的礼仪来摆放餐桌。对于中西方用餐习俗的基本差异,初中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如中餐大多使用碗筷,而西餐多为刀叉和盘子。这一点在该单元配套的图片中也是一目了然,不必过多解释。

但对话中还提到餐桌上摆放盐和胡椒瓶,这一与中国习俗的差异却是学生所不了解的。因此,教师可在此对中西方的用餐习俗的差异进行拓展渗透,告诉学生西餐桌上一般都准备盐和胡椒瓶,有时还会有橄榄油等,是为了便于用餐者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添加,而中国的习俗则不同,餐桌上的调味品往往是些醋或者辣椒酱之类的。

当学生不了解这些差异时,对照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就可能会对这部分内容产生疑惑不解,或者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比较,会忽视这一差异。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更是增强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练习英语口语时会更富有现实性与趣味性,可谓一举多得。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渗透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提到的两种比较适用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的特点。在学生顺利完成了初高中的过渡后,应采用更多变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课外渗透

有关文化差异的渗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极为有效的补充。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语言实践的效果。

(1)情景表演与戏剧表演

表演的素材往往包含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且表演的形式符合学生敢于展现自己、乐于接受新鲜知识、善于动脑的年龄特点。学生在课外自由组合,分配角色,反复揣摩表演的语气动作等,互帮互学,熟悉表演内容。然后回到课堂,运用响亮的声音、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等进行表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练习英语口语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的多样与差异。

(2)观看国外原版电影、录像

观看国外原版电影和录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应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活泼、对白较为浅显易懂的电影,如《音乐之声》等。这些影片有着充满异国情调的优美画面、精彩表演所塑造的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其中优美的电影音乐和甜美的歌声,无不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直观、生动地了解到文化差异。

同时,学生也不会介意英文对白有时非常难懂,相反地会更仔细积极地去聆听、猜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精彩部分进行模仿,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听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3)英语晚会

圣诞晚会、新年晚会等历来都是学生极为热爱的活动形式,演唱英语歌曲、朗诵英文诗歌、进行英语小游戏等,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这一切充满新鲜和好奇,而且在对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果感到羡慕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

总之,准确把握初高中衔接期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注意开发课程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并渗透文化内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

标签:;  ;  ;  

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