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法则下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势论文,工学论文,法则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82X(2008)03-0007-04
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同企业办学、行业办学的高职高专院校前校后厂、半工半读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机制和传统不同,那些由地方政府办学转制而来的职业院校就凸显了合作教育资源天生不足的短板。于是“柔性”的、“动态”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产生出来。
一、柔性、动态“2+1”是一种依照情势而动、灵活整合的系统随机认识论和方法论
“2+1”的本质是确保能力为本的合作教育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情势法则的“2+1”的本质是立足资源,依照情势确保实现这一本质的认识和机制,具有无法而法的特征。虽然这不是最理想、最规范、最严格、最整齐划一的方式,但是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热潮中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实践上是可行的。
所谓柔性,就是指在构建、推进“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采取非强制的、非整齐划一的方式,依据实情和资源能力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的“2段”学习学期和“1段”工作学期进行有系统、有逻辑、最优化的排列组合,最终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过程、达到合作教育目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情势法则下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势与情势
(一)定势认知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定势的。所谓定势就是有“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结构要素。我们认为:广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课堂为中心教学方式,充分地体现“合作教育”特征,充分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产学结合、工读交替、工学并举、学用相长的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类群;狭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有偿顶岗的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二比一,或“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型课程计划和范式。
构成其定势的基本要素是:
1.以就业为导向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思辨点、创新点而发展起来的“合作教育”范式。另外,世界所有“合作教育经常被称为‘以就业为方向的合作教育’(career oriented cooperative education)”(资料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报告》)。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它不仅应该首先具有“以学生就业为方向”这一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强化这一特征、突出这一特征。
2.以“工”与“技能”为中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工”,是提高职业技能(注:所谓“工”,即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学期”,及其“合作企业、车间、岗位、工作台+车间师傅技术指导+学生岗位工作”这一系统)。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变革的是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工”与“提高职业技能”还是制定合作教育各项方案和措施的核心和落脚点。如果“工学结合”模式,离开了“工”与“提高职业技能”这一中心、这一落脚点,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名存实亡,毫无意义,“模式”也不能成为模式。
3.以“学”为根本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思路,强化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权重,其实质都是为了给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能够应对人才市场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真知识、真本领提供条件。实践证明,“默会知识”也好,“明言知识”也好,都只能通过主观能动的认真学习、反复练习才能得到。
4.顶岗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种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设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上岗、就业的实际本领,就必须“真刀真枪”地到实际生产和经营岗位顶岗工作。而且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必须是经学校认定的,与学生的专业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企业对顶岗工作的学生也须按正式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
5.合理报酬
参加“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该是一种有薪金的实习劳动。合作企业或公司,要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付出的劳动及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均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合理报酬(注:可能有部分不景气企业不给学生应付的劳动报酬,或学校和学生为获得理想的实习企业及岗位自己申请“零工资”实习,有的还需要向企业缴纳一定的实习实训费用)。关于报酬的额度,一般都是以企业所在城市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底线。
6.额定时间
参加合作教育学生的“工”和“读”分段或交替进行。通常三年制在学期间学生校外实习与工作经历总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学年。两年制不少于一个学期。
7.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合作教育模式的一大鲜明特征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而这种合作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这种计划和方案,通常是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岗位技术标准为导引,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的程序。此法优势就是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距离,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增强了计划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学生顶岗与就业。
8.双方分段管理,学校全程监控
所谓分段管理,就是实施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班级和学生实行校内教学“段”由学校管理和考查评价学生,校外企业工作“段”由企业管理和考查评价学生的模式。所谓学校全程监控,就是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工作学期期间,指定班主任或督导员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计划检查和过程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学期的质量。
(二)情势认知
所谓情势就是在总体上不违背定势几个核心要素的前提下,依照具体情势的柔化处理和灵活组合。情势思维认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原理、原则和范式、方法。它具有依据情势的可创新性特质。所以,我们可以依据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资源、不同环境,做出适宜自己情况的多样化的形式安排和计划,也即“一种原理,多种模式”、“一种模式,多种类型”。比如同为“工学结合”合作教育模式,这个专业可以走“2+1”之路,那个专业可以走“1.5+1.5”之路。
灵活机变是创新的思维特征之一,创新则是发展的本质和第一推动力。“工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本身为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留下了巨大随机嬗变和创新的空间,所以情势是无定中的一定;定势是一定中的无定。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三、柔性、动态“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型
该模式的基本模型可以表述为:“一条主线;双元互动;三方协同;形式多元”。
“一条主线”:即以服务为主线。服务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服务于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毕业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双元互动”:即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这个互动,首先表现为“互交”:为了达成双赢的目的,二者之间积极的交往,即相互了解,增强感情,形成合作的动机与愿望;其次是“互联”:开展选人、育人、用人项目的联合与合作,进入实际的运作过程;第三是“互补”: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如实训场地、师资、设施、经验等的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第四是“互助”:企业一线的专家及技术骨干为学校的办学出谋划策,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学校教师通过深入企业的顶岗实践,为企业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双元互动的结果是双方共同确定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计划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计划;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核心专业课程或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企业和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及工学结合教学领导小组,共同规划、组织、评价和监督教学过程。
“三方协同”:即育人主体(学校)、用人主体(企业)、做人主体(学生)的三方协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环境企业化、教室环境车间化、教师角色师傅化、学生角色员工化,学校、企业、学生协同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企业文化环境。
“形式多元”:“柔性契合,动态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是多元的。多元性是由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要决定的。
这种多元性的框架结构可以表述为:
形式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关于专业的性质、用人单位的需求性质。例如,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开设的专业中,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行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分别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虽然在时限上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内容上,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实行1.5年的相同课程,0.5年里职业技能课程有所变化(根据企业对学生未来岗位的预期安排,或侧重于数控机床操作、或侧重于焊接技术、或侧重于港口设备维修、或倾向于船舶修造,企业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课程,并且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授课),1年里到企业顶岗实训。
我们认为,时限上的变化或课程内容的变化,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环境所做的调整,实现育人主体与用人主体的高度契合。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得到了企业、学生的充分肯定。
四、结束语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是天津滨海新区内唯一一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没有自闭系统的行业依托背景。因此,我们的情势法则下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必须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才能做文章,才能实施和发展的。
所谓必须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才能做文章,才能实施和发展,就是必须时时处处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特定的产业集群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大资源。滨海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摩托罗拉、通用电器、韩国三星等为代表的现代通信家用电器产业群,以天津钢管公司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产业群,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群、以霍尼维尔、梅兰日兰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统一电池、劲量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群。它们是我们实施不同企业的个性化要求,设计专业、安排课程、走情势法则下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和保证。
收稿日期:200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