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院前救治3462名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_尹文华

尹文华

(大连市急救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分析城市创伤发生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城市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急救中心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院前救治的3462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生高峰期、致伤原因、创伤部位、创伤处置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创伤患者3462例,30-50岁为主要创伤人群,其中男性为主,占22.04%,≤50岁男性创伤多于女性,男女比例有差异,≥70岁女性创伤比例13.95%高于男性7.8%,但从男女总比例看无统计学差异;创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第3季度(31.14%);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47.28%),其次摔伤(30.7%);主要创伤部位是颅脑伤(41.51%)、四肢伤(38.45%),次要创伤部位是四肢伤(51.3%);骨折占院前创伤的30.88%,出血占38.59%,危重症创伤约占5%,死亡率约0.5%。结论: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是威胁城市居民健康的严重问题,以30~50岁青壮年男性为主,高峰期为第三季度,主要创伤部位以颅脑伤最常见,最为常见伤情是骨折和出血;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关注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管理,加强市民急救技能培训,完善社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374-02

创伤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共的健康问题,约占全球死亡率的12%,且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一位[1]。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如何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已成为城市多部门、多环节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对急救中心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院前救治的3462例创伤病例的流行病学情况作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顺序筛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急救中心出诊创伤患者共计3462例,入选标准为:①24小时内突发伤情,包括交通伤、坠落伤、摔伤、锐器伤、钝性物伤、烧伤;②需要紧急进行医疗处置的外伤伤情,创伤指数TI>8分的中度以上创伤;③城市辖区内发生的创伤,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

1.2 方法

根据病例记录,急救中心任务派遣指挥中心在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在第一时间内派遣急救车赶赴现场,救治措施包括:任务派遣员对现场报警人员进行电话医疗指导,包括畅通气道、清除口鼻呕吐物、避免搬动伤员、对大出血伤员进行紧急按压止血、包扎措施等;待专业急救医务人员到达后,立即对伤员进行病情评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足够的氧气通气量;采取有效止血包扎技术,对骨折伤员予以固定;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有效防止血运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发生颅脑损伤、颈椎、腰椎损伤者,予以颈托、短脊板固定;所有伤员均用铲式担架搬抬,避免二次损伤;转运途中持续心电、脉氧、血压监护,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处置;通过绿色通道将伤员送入市级以上医院急诊室。

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8统计分析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4.讨论

创伤导致的社会危害和劳动力损失远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2]。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业、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的日新月异,城市交通事故及突发各种灾害日益增多,怎样及时、有效地对创伤患者救治,降低死亡率、伤残率是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迫切需求。不同城市的创伤流行病学各具特点,本文通过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两年期间急救中心信息数据库中共计3462份创伤急救病例进行整理,按发生季节、性别、年龄、损伤性质、损伤部位、院前处置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望针对本市发生创伤特点,为减少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提供客观依据。

分析显示,30~50岁男性创伤患者占总患者22.04%,是不同性别各年龄段比例最高的,与同年龄段女性10.0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30岁的男性创伤比例13.32%高于同年龄女性7.79%,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70岁以上女性创伤比例13.95%高于同年龄男性7.8%,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年龄段男女相比无差异,导致此结果分析原因如下:①30~50岁男性仍是社会主要劳动力,社会活动范围广、频繁;②小于30岁男性社会行为不成熟,富于冒险和攻击性;③男性驾驶员多于女性;④社会老龄化,城市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照看管理不尽人意;⑤女性由于生理特点,骨骼强韧度差于男性,在高龄摔伤时容易导致骨折。由于以上原因,数据结果相互抵消,男性创伤占57.57%,与女性相比在总比例42.43%上无差异。提示了本市作为人类适宜居住的城市,老年人的数量占有很大比例,老龄化日趋严重,这与其他城市男性创伤多于女性是不同的[3]。

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和2014年创伤例数在各季度无差异,在各种致伤因素上无差异,创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第3季度,占31.14%,致伤原因中交通伤47.28%是本市主要创伤,此结果与国内其他开放性国际旅游城市统计结论是一致的[3]。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致伤原因中摔伤比例为30.7%,与其他导致创伤的原因在数量上有统计学差异,此原因与城市中老龄化人群比例大有关。

从院前医疗救治措施情况统计分析,其中骨折固定、止血包扎、补液的处置占主要比例,颈托应用3.55%,抗休克治疗占1.76%,CPR处置占0.49%,表明骨折、出血患者是创伤患者主要症状,昏迷、休克等危重症创伤患者占大约5%,而死亡率大约为0.5%。

本文通过对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两年期间创伤发生的性别、年龄、发病高峰期、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创伤处置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本市创伤流行病规律,以便针对性地对民众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科学调整急救资源配置,现场迅速采取有效救治措施,提高创伤救治率,降低伤残率、死亡率。针对创伤日益严峻形势,笔者认为:①进一步普及和加强群众交通安全教育,尤其在7、8、9月旅游旺季、城市大型活动、重要会议频度高的时间段,适当增强交通高峰时段的执法力度等措施,是规避城市交通伤的主要途径;②城市老龄化严重,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尤其要加强空巢老人日常照顾,充分利用街道、社区资源,向社会大众普及急救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保障;③由于颅脑损伤复杂性、难治性,需要整合多源化救治机构相关资料,如果能够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的建立,将大大提高颅脑损伤救治率。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加强创伤急救信息管理网络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救治率,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④随着现代化城市飞速发展,城市面积急剧扩大,逐渐形成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域上的差别,导致城市创伤高发区域向边缘地带集中趋势,院前急救区域也有了新的特点,即不仅覆盖了交通拥挤、人员众多中心城区,又覆盖交通设施较差、施工工地复杂的城市边缘地带,因此充分利用各区域社区卫生资源,健全社区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在第一时间内确保对创伤患者采取及时、有效医疗救治,能够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率。

【参考文献】

[1]Wang ZG, Road traffic injuries[J],China J Traumatol,2003,6(5):259-264.

[2]王正国,发达社会疾病——创伤[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4.

[3]周伟梁,秦伟毅,卢勇等.广州市10654例创伤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09):784-786.

[4]陈丽冰,于海玲,张进军.北京市120院前交通伤流行病学分析及现场救治,创伤外科杂志,2012,14(04):308-310.

[5]白祥军,李占飞.完善创伤急救体系医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456-458.

[6]Judith E, Ernest R, Ronald L, et al. Emergency Medical [M]. MeGraw –Hill Companies, inc. 1998:1127-1128.

论文作者:尹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  ;  ;  ;  ;  ;  ;  ;  

“120”院前救治3462名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_尹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