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音乐教师应能运用有效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音准把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的演唱水准。基于此,教师应能巧妙融入视唱练耳实训课程;注重培养中学生专业的呼吸技巧,强化中学生音准训练手段,引领中学生运用科学的歌唱方法进行演唱。
关键词:中学;音乐歌唱教学;音准
引言:
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音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能否更精准的呈现演唱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音准”是无形的,学生看不见、摸不到,而只能运用感官去探寻它、感受它。基于此,形成了音乐歌唱教学的特殊属性。教师在具体展开音准训练课程过程中,应能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能运用科学的、更符合音乐教学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中学生积极的学习与“音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巧等。而在此诉求下,中学音乐教师应能对整个歌唱教学形成有效认识。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音准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会制约他们的演唱水平的提升。而音准的准确度,既受自身音准规律的影响,还会受到控制器机理的制约。因此,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法时,应能将理论、技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有效的融合。
一、明确音准训练的关键点
中学音乐教师在具体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于音准训练,应能对实际训练的关键点建立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方向,制定更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教师应明确音准训练不是单一的教学,应能与其他歌唱技巧进行融合。并能以“用先入为耳,耳先于眼”作为基准点,令学生在无意识记忆的氛围中,更自然、轻松的解决音准的问题。同时,教师应能有效的借助钢琴等乐器,不断增强学生音感与音准。避免使用纯理论、单一化训练的形式,令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二、中学音乐歌唱教学音准训练具体方法
(一)巧妙融入视唱练耳实训课程
所谓的视唱练习耳实训,强调运用系统的听感训练,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令其能有效辨别音程、音高。通过不断对学生实行视唱练耳训练,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基本功,令其能对音准节奏得以有效掌控。基于此,教师在具体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基于不同形式的音程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在更为舒适与轻松的状态下,开始声音的训练课程。学生学习音准相关技能的过程中,对身体与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如学生的身体是健康的、心情是愉悦的,更有助于他们能更自然的掌握发声技巧。避免因身心过于紧张,而导致发声机体出现异常。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可融入多媒体设备等,向学生播放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与教学歌曲相关的视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去进行跟唱。从而对歌曲的音准建立初步的认知,令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音准问题时,可采取钢琴带唱的形式,帮助他们进行及时、科学的纠正。接下来,教师可将这样的音准教学逐渐引向学生自主视唱环节。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与纠正,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准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视唱与辨别音程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某一句歌词的音准问题,给予他们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直至他们能唱准整首的教学歌曲。
(二)注重培养中学生专业的呼吸技巧
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呼吸技巧对于学生具体呈现演唱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若学生能科学的进行呼吸,演唱过程中的声音会变得更加通畅、松弛。同时,专业的呼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演唱时对声带的损害。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过程中,其呼吸技巧训练成效,对于音准的把握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音准的过程中,应将其与呼吸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并能科学分配声音课程教学的侧重点。而针对于呼吸技巧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能将其作为主要训练科目。并在引导学生正确呼吸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注意音准的问题。而针对呼吸方法的训练,教师可向学生进行的演示,引导他们能够做到气沉丹田。并能通过更为具象的实物,如引导学生运用“闻花香”的方法,令他们能更直观的去对呼吸进行联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他们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吸气状态后,在缓慢的进行呼气。应明确告诉学生,在做吸气、呼气训练时,不要吸气之后立马泄气,应能有支持点的呼出气息。同时,教师可运用不同形式的训练方式,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例如,教师可融入“吹蜡烛”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与掌握演唱时的呼吸技巧。教师可进行实物训练,将真的蜡烛点亮,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吹灭蜡烛的过程中,进行呼吸训练。并能结合指定的训练曲目,引导学生运用唱歌时产生的气息去吹蜡烛。这样,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强化中学生音准训练手段
通过对既往音乐歌唱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过程中,他们过于追求音高的训练。认为音域越高,代表演唱技巧越厉害。由此,他们逐渐模糊了音准准训练的重要性。而在学生进行实际演唱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为了展现自己的音量,会过度消耗喉音,而进行喊叫。这样会令声区变得不够统一,且声音位置较低,呈现出的声音不够稳定,影响听感。因此,教师应能加强学生音准训练手段,并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声乐的理念。从而,令其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进行演唱。
首先,运用“哼唱”,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本功。音乐歌唱教学中,“哼唱”作为最基础的训练,可有效解决音准问题。在哼唱训练过程中,假声和混声较容易进行呈现,这样的练习更利于对声区进行统一。教师可运用开口与闭口哼唱交叉训练的形式,针对学生的音准问题进行强化。令学生的声音逐渐变竖、变圆、变集中,通过向头腔中输送集中的声音,从而,实现头腔共鸣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尽量用鼻咽发声。在哼的过程中,用抹鼻涕的方法,去感知声音。并引导学生能提起笑肌,面带微笑,以更松弛的状态去发声,并注意将喉结放在最低的位置上。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适当放松肩、胸部位,向下叹着唱。并在科学的哼鸣过程中,自然的带入母音。并能注意声音的走向与稳定度,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演唱方法。
其次,结合演唱曲目进行“小声唱”。基于“哼唱”练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演唱曲目,去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正确的音准,进行小声唱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可更好的指导学生集中声音,并能自主的将正确的音准理念进行强化。同时,运用小声唱训练,在帮助学生训练音准的过程中,可解决他们演唱歌曲时大声喊叫的问题。并能使学生在小声唱时,能专注于歌曲本身,更清楚的进行咬字、正确的呼吸,更精准的唱出歌曲的旋律。
结语:
总之,教师针对中学生展开音准训练活动过程中,应能首先明确音准训练的关键点。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并能结合他们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并能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善于借助辅助教学工具,令音乐课堂能更轻松、更具有趣味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准训练时,能结合呼吸教学,令学生能全面提升演唱水平。运用“哼唱”、“小声唱”的练习方法,帮助学习在正确、持续的训练中,不断提高音准的精确性与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米然.多感官联动方式歌唱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07):63-65.
[2]王维琴.语气乃歌唱之本——声乐教学中对影响歌唱语气的几点认识[J].当代音乐,2019(06):169-171.
[3]梅晗.厦门市第六中学合唱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9.
作者简介:彭瑶(1976.12-),女,江苏武进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音准,合唱,舞蹈等。
论文作者:彭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音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呼吸论文; 并能论文; 方法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